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9101311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PPT 页数:24 大小:3.4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章-食品化学成分及其在保藏过程中的变化资料(2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 主要因素及其作用,第一章,第一节 微生物与食品腐败,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种类 细菌、霉菌、酵母和病毒:腐败微生物 特点 个体微小,分布广泛,具有潜伏性,一旦外界环境条件适宜(温度、适度、pH)即大量繁殖,在食品保藏中很难控制。 对食品成分的分解特性。,细菌,在绝大多数场合,细菌是引起食品变质的主要原因; 细菌引起的变质一般表现为食品的腐败; 细菌会分解食品中的蛋白质和氨基酸,产生臭味或 异味,甚至伴随有毒物质的产生; 细菌的芽孢耐热性强,在土壤和空气中分布广泛。,霉菌,在有氧、水分少的干燥环境能够生长发育; 在无氧的环境可抑制其活动; 水分含量低于15%时,其生长发育被

2、抑制;在有氧、 水分少的干燥环境能够生长发育; 富含淀粉和糖的食品容易生长霉菌,出现长霉现象;,酵母,对于酵母: 在含碳水化合物较多的食品中容易生长发育,在 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一般不生长; 在pH5.0左右的微酸性环境生长发育良好; 酵母耐热性不强,在60-65左右可将其杀灭;,1.1 食品中的微生物,一、常见的食源性细菌:特定腐败菌或优势腐败菌(SSO) 假单胞杆菌 不动杆菌 耶尔森式菌 沙门氏菌 志贺氏菌 大肠杆菌 弧菌 芽孢杆菌 李斯特氏菌 产气荚膜梭菌 肉毒梭菌 .,1.1 食品中的微生物,二、常见的食源性疾病: 肝炎病毒(HAV) 诺瓦克病毒(SRSV) 疯牛病病毒(BSE) 口蹄疫

3、病毒(EMD),一、引起果蔬腐败变质的微生物 (一)基本情况 腐败菌主要是真菌和细菌; 主要症状是软腐病和霉变; 除了采后感病以外,相当多的是田间 感病而采后发病; 采后储运环境与采前自然环境 相比,发病可控制的程度更大。,1.2 引起各种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 食品种类不同,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也不同,(二)果蔬采后微生物病害的症状及病原,(一)现象 发粘;出现色斑;蛋白质水解成氨、硫化氢、吲哚、腐胺和尸胺等的恶臭味及长霉。 (二)过程:从表面向内发展 早期:需氧微生物出现在肉的表面(假单胞菌、小球菌、芽孢杆菌等) 中期:兼性厌氧微生物(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 晚期:厌氧微生物(梭状芽孢杆

4、菌等),二、引起肉及肉制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三)引起肉腐败变质的微生物,1、腐败微生物:细菌、霉菌、酵母菌 主要是细菌(假单胞菌属、无色杆菌属、黄杆菌属、小球菌属、梭状芽孢杆菌属等) 2、病原微生物: 沙门氏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李氏杆菌、口蹄疫病毒等 3、低温微生物: 无色杆菌、产碱杆菌、变形杆菌、摩氏杆菌等,(四)冷鲜肉中的菌相变化,1.初始菌相 假单胞菌属占25%-26%;乳酸菌占20%-21%;小球菌和葡萄球菌属占12%-15%;热死环丝菌占12%-13%;肠杆菌占19%-25%;酵母菌和霉菌占5%-7%。 2.后期菌相 假单胞菌属占绝对优势,此外,摩氏杆菌、不动杆菌也占有较大比例

5、。,两种典型的变质肉,1.PSE肉(Pale,soft,Exudative) 水猪肉,色泽苍白,质地松弛、有汁液流失 原因:高温、低pH 影响因素:遗传、个体、屠宰等,2.PFD肉 (Pale,firm,dry) 色泽苍白,质地坚硬、外观干燥 原因:屠宰前刺激引起应激反应,三、引起乳及乳制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一)乳及乳制品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 1.细菌:链球菌属、乳酸杆菌属、假单胞菌属、大肠杆菌属、微球菌属等 2.霉菌:多主枝孢霉、乳酪青霉、灰绿曲霉、黑曲霉等 3.酵母菌:红酵母、假丝酵母、球拟酵母等 (二)乳及乳制品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沙门氏菌、炭疽杆菌、结核杆菌、痢疾志贺氏菌等,(三)乳的

6、腐败变质过程,初期: 乳链球菌、乳酸杆菌活动,产酸,pH值下降,此时腐败菌受抑制,当pH值降到4.5时,乳酸链球菌本身受到抑制,出现酸凝固,乳杆菌继续活动,当pH值达到3-3.5时,绝大部分细菌被抑制。 中期: 酵母菌、霉菌开始活动,pH值升高,达中性,微生物繁殖加速。 后期: 假单胞菌、芽孢杆菌、黄杆菌、无色杆菌等。分解蛋白、脂肪,产生臭味,乳腐败变质。,四、引起蛋及蛋制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一)蛋类中常见的腐败微生物 1.细菌:假单胞菌属、变性杆菌、产碱杆菌、埃希氏菌等 2.霉菌:枝霉、青霉、毛霉等 3.酵母菌:圆酵母属是唯一被发现的酵母。 (二)蛋类中常见的病原微生物 沙门氏菌等,鱼、肉

7、、禽、蛋、乳等食品较易发生沙门氏菌食物中毒,乳及乳制品、腌制肉、鸡、蛋和含淀粉食品,引起中毒的食品多为肉制品及乳制品,蔬菜、鱼肉类、豆类、乳类等pro含量高食品,主要发生在受人畜粪便污染的食品中,肉类和鱼贝类等pro性食品中较易发生,引起米粒变黄的霉菌:黄绿青霉、冰岛青霉、桔青霉,含9-10%病麦的面粉,可使部分人发生急性中毒,米、大麦、元麦、花生、玉米、高粱、豆类易发生,粮食混入0.5%麦角即有毒性,7%含量即为致死量,最强的致癌物质,堪比砒霜,(三)蛋的腐败变质过程,初期散黄蛋:蛋白质分解,蛋黄移位、散乱,与蛋白质逐渐混合在一起 末期坏蛋:蛋白质进一步分解,产生H2S、NH3、吲哚、硫醇、

8、黑色物质等,(一)鱼贝类死后变化与微生物活动状况的关系 僵直阶段:一般无微生物活动 解僵阶段:微生物开始活动 自溶阶段:微生物活动加剧 腐败阶段:大量微生物活动 (二)鱼贝类中存在的主要腐败微生物 假单胞菌、无色杆菌、摩氏杆菌、黄色杆菌、小球菌、葡萄球菌等,五、引起鱼贝类腐败变质的微生物,1.感官指标:眼球、腮部、肌肉、体表、腹部 2.化学检验 挥发性盐基氮(TVB-N) 三甲胺(TMA) 氨 K值:即杀鱼10%,新鲜鱼20%-40%,不新鲜40%,(三)鱼的新鲜度评价,六、引起罐头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一)罐头中的微生物 低酸性食品(pH4.6) 嗜热菌、嗜温厌氧菌、嗜温兼性厌氧菌 酸性食品(

9、pH 3.7-4.6) 非芽孢耐热菌、耐酸芽孢菌 高酸性食品(pH3.7) 霉菌及酵母,(1)胀罐:隐胀、软胀、硬胀;真胀及假胀 (2)平酸腐败:平酸菌 (3)黑变:致黑梭状芽孢杆菌 (4)发霉:青霉、曲霉及柠檬霉 (5)产毒:肉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二)罐头食品中的腐败变质现象,七、引起干制食品腐败变质的微生物,(一)干制食品中的微生物 霉菌及酵母,细菌较为少见 干制食品中的微生物种类取决于食品的种类、水分活度、pH、温度、O2等。,第二节 引起食品腐败变质的其他因素,酶生化因素 氧化 非酶褐变 水分 温度 光,化学因素,物理因素,(一)食品中常见的酶类 1.与风味改变有关的酶:酯酶、蛋

10、白酶、脂氧合酶等 2.与变色有关的酶:叶绿素酶、多酚氧化酶等 3.与质地变化有关的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 4.与营养价值有关的酶:抗坏血酸氧化酶、蛋白酶等,2.1 食品中的酶,(二)影响食品中酶类作用的因素 温度、pH、水分活度、O2浓度等,(一)食品中常见的酶类 1.与风味改变有关的酶:酯酶、蛋白酶、脂氧合酶等 2.与变色有关的酶:叶绿素酶、多酚氧化酶等 3.与质地变化有关的酶:淀粉酶、纤维素酶、果胶酶等 4.与营养价值有关的酶:抗坏血酸氧化酶、蛋白酶等,2.2 氧化作用,一、脂肪氧化:油脂的自动氧化 二、维生素的氧化:Vc、Ve的氧化 三、色素的氧化:类胡萝卜素的氧化 四、其他成分的氧化: 风味物质、精油等的氧化,2.3 非酶褐变,(一)美拉德反应引起的褐变 广泛存在于动物食品的热加工过程中 (二)焦糖化反应引起的褐变 广泛存在于烤面包等烘烤面食加工过程中 (三)抗坏血酸氧化引起的褐变 广泛存在于果蔬加工过程中,2.4 引起变质的物理因素,一、温度引起的变质:高温;低温 二、水分引起的变质:失水;水浸 三、光线引起的变质:紫外线 四、机械损伤:果蔬采摘、酮体分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