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088888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79.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术论文写作-microsoft-word(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外国语学院英语学术论文写作学 年: 2011-2012第二学期 姓 名: 吴 玉 强 班 级: 09 级 1 班 学 号: 任课教师: 王 炤 AbstractDue to different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historical background and developing process,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formed different “face” perspective. As an essential culture feature, “face” culture actually is a reflecti

2、on of peoples attitude towards communication. It is also called human relations. This paper tends to interpret different human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West from “face” perspective. China and the West have different definitions about human relation and i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t “face” pers

3、pective of China and the West. Chinese “face” perspective is dominated by collectivism and emphasizes the maintenance of other-face. Western “face” perspective is dominated by individualism and emphasizes the maintenance of self-face. Different human relations are used to elaborate different “face”

4、perspective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with the knowledge of the real meaning of “face”; more and more people can act properly in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Key Words: human relations; “face” perspective; individualism; collectivism中文摘要由于不同的地理环境、历史背景以及发展过程,中国和西方形成了不同的“面子观”。作为重要的社会文化特征之一,面子文化背后实际体

5、现的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或叫人际关系。本文试图从“面子观”解读中西方人际关系差异。中西方对于人际关系有不同的定义,这说明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受集体主义的影响,中国人的“面子观”强调保护别人的面子不受侵害;西方人的“面子观”受个人主义的影响,强调保护自我面子不受侵犯。不同的人际关系阐释了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了解 “面子”的真正含义可以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采取适当的行为。关键词:人际关系;面子观;个人主义;集体主义论文题目On Differences of Human Relation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ers from “Face” Pe

6、rspective从“面子观”看中西人际关系差异一、本选题的目的和意义面子是一种非常有趣的文化现象,它反映了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在不同文化中形成了不同的面子观。在中西文化里对面子内涵的理解就有所差异,西方文化以自我为中心,强调独立的人格和个性,推崇个人的成就和荣誉的价值观,所以他们个人的情绪、自由、人权、隐私等是他们面子观中的重要内容;而中国人的价值观是基于一种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社会、群体对个人的约束,所以在这种价值观下,个人的情绪、愿望、隐私等也就无从谈起。所以,在中西方人际交际的过程中,出现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就不奇怪了。基于此,本文试图归纳出跨

7、文化交际过程中对面子策略的不同运用原则,并从文化根源上找出相互融合与理解的途径,从而让交际者在交际过程中能够更加深入掌握和运用面子原则的同时,从文化的相互融合中受益。此外,通过两种文化价值观重要特征的剖析来发掘隐藏在面子背后的文化因素,从而让越来越多的人在跨文化交际中表现得当。二、本选题相关领域研究现状及基本情况直至目前,中外学者对面子的具体研究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针对面子相关心理机制的研究,陈之昭(1982)采用信息加工的观点探讨了面子得失的心理过程;朱瑞玲(1987)从早期的面子相关事件调查开始,发展到近期的将爱面子看作一种人格特质,并编制了相关问卷;Ho(2003)探究了与丢面

8、子相联系的社会性情绪,如尴尬、脸红、内疚、害羞;周美玲(1994)从动机角度将个体的面子顾虑划分为“争面子”和“保面子”两种,并编制了面子导向量表。其次,很多学者看到面子在社会人际交往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从人际交往和社会学的广度针对面子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其中Goffman(1967)的面子功夫研究对后来的自我呈现和印象整饰研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大陆学者翟学伟(2005)曾从社会学角度探讨了面子的社会心理学机制。最后,面子还被作为一种解释性机能被广泛地应用于其它领域的研究。三、主要研究的内容1.引言2.中西方不同的“面子观”2.1 中国人的“面子观”2.2 西方人的“面子观”3.影响中西“面子观”

9、的因素3.1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3.1.1中国人强调集体主义3.1.2 西方人强调个人主义3.2 礼貌委婉与自立坦诚3.2.1 中国人强调礼貌和委婉3.2.2 西方人强调自立和坦诚3.3 心照不宣和言语交流3.3.1中国人强调心照不宣3.3.2 西方人强调言语交流3.4 谦逊美德和赞扬观念3.4.1 中国人尊崇谦逊美德3 4.2 西方人强调赞扬观念4. 结语四、参考文献1 Brown, Levinson. 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 politeness phenomena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0、, 1978. 2 Brown,Penelope &Stephen Levinson.Politeness: Some Universals in Language UsageM.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7.3 Goffman, Erving. Interaction Ritual: Essays on Face to face BehaviorM. New York: Pantheon Books, 1967.4 Ho, D.Y. F. On the concept of faceJ. American Journal of So

11、ciology, 2003(81): 867-884.5 陈之昭. 面子心理的理论分析与实际研究J. 中国人的心理, 1982(4):155-237.6 顾曰国. 跨文化交际M.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7 顾曰国. 礼貌、语用与文化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92(4):18-218 黄光国, 胡先缙. 面子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 贾玉新. 跨文化交际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10 陆 欣.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J. 继续教育研究, 2009(5):11-13.11 萧丽艳.“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J. 井冈山

12、师范学院学报, 2004(2):18-20.12 杨国枢. 中国人的心理与行为: 本土化研究M. 北京: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13 周 桔. 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J. 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3(8):6-8.14 周美玲, 何友晖. 面子的互动性: 概念与研究方向之探讨J. 中国社会学刊, 1994(8):22-25.15 朱瑞玲. 中国人的社会互动: 试论面子的运作J. 中国社会学刊, 1987(2):2-5.16 翟学伟. 人情、面子与权力的再生产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顶管位置主要位于粉质粘土层,地下水位以下。开挖竖井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地质情况,及时与设计单位联系,进行协商处理。施工前应与铁路供电段、电务段、通信段联系,首先探明铁路两侧施工范围内各种管线位置、埋深、并进行监护和防护。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