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复习资料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038432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347.9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故乡复习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故乡复习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故乡复习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故乡复习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故乡复习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故乡复习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故乡复习资料(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故乡复习资料一、整体把握 这是鲁迅写的一篇小说,采用时间顺序,以“我”在故乡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组织情节,分为“回故乡在故乡离故乡”三个部分:第一部分(15):描写了故乡的萧条景象和“我”见到故乡的复杂心情,并交代了“我”回故乡的目的。第二部分(677):写“我”回故乡的见闻与感受。 第三部分(7888):写“我” 离开故乡时种种感触和矛盾心情。 小说运用对比的手法,主要塑造了闰土和杨二嫂两个人物形象,通过闰土和杨二嫂前后的对比,以及故乡前后的对比,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破产,农民生活痛苦的现实;深刻指出了由于受封建社会传统观念的影响,劳苦大众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缚,人与人之间的冷漠、隔阂;真切地抒

2、发了作者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希望有新生活的炽热感情。二、人物形象(一)闰土在生活的重压下艰难地挣扎着的中国广大劳苦民众的代表(安分守己,勤劳朴实)。变化原因:表层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 深层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二)杨二嫂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尖酸刻薄,自私贪婪势利)。变化原因: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农村经济衰败,城镇居民生活日益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小说刻画杨二嫂的形象与描写闰土的方法有何异同?同:都通过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来表现人物

3、;都写出了人物的前后变化。异:写闰土是先回忆,再眼前,因为少年闰土的美好形象已经在“我”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写杨二嫂则是先闻其声,再见其人。这更符合杨二嫂尖刻、泼辣的性格。】(三)“我”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中的“我”,有作者的影子,但绝不要等同于作者。“我”飘泊在外,对故乡一直怀着美好的回忆,看到故乡衰败、冷漠的现实,深感悲哀、失望,但内心深处,还有着对故乡美好未来的憧憬。“我”对闰土怀有深厚的感情,表现了“我”对劳苦人民的同情与爱,对等级观念的否定。“我”是追求新生活,心怀希望的知识分子的形象。三、写作手法对比作用: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

4、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四、环境描写 1、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近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禁不住悲凉起来了。(第2段)描写阴晦的天气、呜呜的响的冷风、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了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渲染了沉寂、荒凉的气氛,衬托出“我”的悲凉心情。一个“横”字,显得村庄不整齐、零零落落,仿佛是乱七八糟的横躺着,显得死气

5、沉沉,给人悲凉的感觉。 2、这时候,我的脑里忽然闪出一幅神异的图画来: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第12段)描写的是少年闰土月夜瓜地刺猹图。景物色彩明快艳丽,人物英俊活泼,二者相映成辉。展现了20年前故乡的太平景象,表明帝国主义的势力还没来得及渗透到南方农村。3、我在朦胧中,眼前展开一片海边碧绿的沙地来,上面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最后一段)结尾段再现记忆中故乡的美丽画面,这是“我”的美好希望的象征,表现了“我”对新生活的想象和

6、憧憬。【环境描写的作用:现实的故乡萧索、荒凉、单调,失去生命的活力;回忆中的故乡五彩缤纷,寂静而富有动感,辽阔而鲜活。环境描写既真实再现了社会生活,也凸现了故乡人的关系、“我”的情感态度:纯真美好的人际关系如今有了隔阂。】五、第一部分内容:1、第一段写了什么?有什么作用?“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二千余里”写“我”与故乡相隔之远;“二十余年”写“我”与故乡分别之久。第1段开篇点题“回故乡”,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为下文“我”失望的心情作铺垫。2、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先用一个感叹句“阿!”,再用一个否定的反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惊异并产生怀疑,

7、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写出“我”不承认,又不能不承认的矛盾心理。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3、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造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六、结尾部分内容: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2、“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着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中的“高墙”指什么?比喻, 指封建思想、等级观念毒害下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冷淡隔膜。 3、“小英雄的影像,我本

8、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地模糊了” ,为什么?闰土前后变化太大,使人难以相信,怀疑是否为同一个人。 4、“他们应该有新的生活,为我们所未经生活过的”中的“新的生活”是指什么样的生活?新生活指的是: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 5、三个“辛苦”, 该怎样理解?“我”的辛苦:指奔波、劳苦;闰土的辛苦:指辛勤劳苦;别人的辛苦(文中指杨二嫂):处心积虑、挖空心思。6、(1)“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来”为什么“害怕”?(2)为什么说“他的愿望切近,我的愿望茫远罢了”?闰土的愿望只是希望眼前能过上幸福生活,所以说“切近”,“我”的愿望是普天下的人都过上自由、平等、幸福的生活,“我”的愿望能否实现还是未知数,所以茫远。 7、“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作者把希望比做地上的路,意思是:空有希望而不去奋斗、追求,希望便“无所谓有”;有了希望并始终不渝地斗争、实践,希望便“无所谓无”。人们都满怀希望奋斗,就会迎来新生活。8、“可悲的厚障壁”指什么?造成的原因是什么?“可悲的厚障壁”是一种人的观念、地位、生活环境差异所带来的精神上的隔膜。“可悲”在于这样的“障壁”是生活中近于合理地存在着的,而且也是精神上伦理上难以打破的。造成“厚障壁”的原因是封建秩序观念长期的强制性的压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