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9034503 上传时间:2019-09-17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28.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校作文之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材料作文【篇一: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 材料作文 “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 两年的样子,好多的树长得已经足够粗壮了,只有一排树,稀稀拉拉的,异常的枯瘦奇小。一样的阳,一样的水土,甚至风,甚至呵护,都是一样的,为何它们偏偏长成那样的情形呢? 一打听,这种树的名字叫银杏。” 根据材料,立意可以理解为“大器晚成”,“等待”,“忍耐”,“默默耕耘”,“成长是一种过程”,“成功需要磨砺”等等。很多学生对银杏树的特性不了解,所以他们看不懂材料的寓意,跑题的特别多,分数惨不忍睹。甚至有些同学把银杏树理解成是反面典型,有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一样的学校,一样的老师,人家能学好为什么自己就学不好呢

2、?还是自己的原因。以后一定要好好学习了,不能像银杏树这样,否则将来连媳妇都找不到。让阅卷老师哭笑不得。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世上总有一些人,他们其貌不扬,看似平平庸庸,实际上却大智若愚,身怀绝技。只是他们懂得: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藏器于身,是一种有备无患,是一种力量的积蓄;待时而动,则是一种机会的把握,是一种崭露头角的雄心。 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原来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他曾立志要超过莎士比亚,打倒莫泊桑等世界大家。1949年,他的一位好友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这让他很不服气,于是他匆匆写了一篇小说,结果失败。自此以后,他便潜下心来,默默练习写作,激发自己的创作才能,牢打自己的文学功底,或许

3、周围没有人认可他,但他仍未放弃当初的梦想。终于,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名单上赫然写着“海明威”三个字。那一刻,他成功了。这部获奖作品就是他闻名遐迩的老人与海。海明威开始并不耀眼,但他默默积蓄力量,终有一天他闯出了属于自己的天地。 同样的,著名大演说家戴摩西尼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他酷爱演说,有着骄人的天赋,只是没有太多人给予他关注。凭着心中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他把自己关进地下室。而为了让自己打消对外面世界好奇的念头,他把自己的头发剃掉了一半,成了“阴阳头”。如此一来,他就只能待在地下室里。他整日苦练演说,终于有一天他成为了一名伟大的演说家,令世人为之惊叹。戴摩西尼不受外界干扰,只为展露自己

4、才华的暗暗努力,最终被人赏识。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南开大学的创办者张伯苓,16岁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北洋水师学堂。在那样一个战乱动荡的年代,中国被喻为“东亚病夫”,在外国人看来,中国就像一个病危之人,无药可救。张伯苓身在其中,深能体会这家国之痛,于是他毅然放弃学习驾驶,回到天津自主创办了南开大学。在无人看好的情况下,他凭借自身的实力,为中国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人才,为中国的复兴重新燃起了希望。张伯苓不顾世人冷眼,抱定一心,为国奉献,终成大业,实在令人敬仰。 藏器于身,待时而动,是一种境界,亦是一种大智慧。 女儿这篇作文,立意正确鲜明,材料新颖丰富,题目、开头、结尾不错,但中间主体部分的语言

5、比较平淡,缺乏文采,个别地方还不够连贯简洁,阅卷老师给她52分,我认为是比较合适的,只高不低。【篇二:校园两种树银杏树作文审题立意】 第二次模拟检测试题作文分析 山东省蓬莱第二中学 【写作材料】 “校园里种了不少的树。 两年的样子,好多的树长得已经足够粗壮了,只有一排树,稀稀拉拉的,异常的枯瘦奇小。一样的阳光,一样的水土,甚至风,甚至呵护,都是一样的,为何它们偏偏长成那样的情形呢? 一打听,这种树的名字叫银杏。” 【材料分析】 珍贵的东西不会说话,但它却高贵地珍贵着。 “一样的阳光,一样的水土,甚至风,甚至呵护,都是一样的”这就表明了他们的外部环境是一样的,不是他们发生变化的原因。而“一打听,

6、这种树的名字叫银杏”这就说明了其他的树木不是这个树种。由此可以推断这是他们的内因的不同造成的结果。 银杏这种树,对于我们而言应该是比较熟悉的。银杏树又名白果树,生长较慢,寿命极长,自然条件下从栽种到结果要二十多年,四十年后才能大量结果,因此别名“公孙树”,有“公种而孙得食”的含义,是树中的老寿星,古称“白果”。银杏树具有欣赏,经济,药用价值,全身是“宝”。银杏树是第四纪冰川运动后遗留下来的最古老的裸子植物,是世界上十分珍贵的树种之一,因此被当作植物界中的“活化石”,有观赏价值。 正是因为全身是“宝”,而另一种树的应该应该没有什么特别的。故而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来:正是因为内因的不同,导致了他

7、们不同的成长期,一种在初期,就开始显露处勃勃生机;银杏在初期却不能显现自己的优势来。但是,它没有放弃成长的机会,显现出了坚韧、坚强、等待、忍耐、默默耕耘、成功需要磨砺的特征。和一种树比较的话,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大器晚成、成长是一种过程。 【审题立意】 一、审题的普遍问题及基本原则 (一)审题的普遍问题:理解肤浅;.顾此失彼;.游离中心。 1.力放在对“话题”的表层意义的理解上,而置“话题”的比喻意义、引申意义、象征意义等寓意于不顾,导致跑题) 2.的某一要素上,以偏代全,把构成话题的其他要素抛到了九霄云外,而导致跑题) 3.,有的就详写“选择”,略写“心灵”,喧宾夺主,结果走进了喧宾夺主的

8、误区) 如写作08年江苏高考作文题“好奇心”时 有人写道:毛泽东为什么能坚持万里长征?因为他有“好奇心”,好奇于“万水千山只等闲”。 有人写道:苏东坡被贬黄州,为什么能保持旷达的心态?因为他“好奇”于黄州的美妙山水,山水使他的心平静了。 有人写道:在汶川大地震中,武警战士为什么能从瓦砾中营救伤员?因为他们“好奇”,这下面究竟有没有埋着幸存者? 结论:许许多多的考生都不能准确地、辩证地认识“好奇心”、驾驭“好奇心”而“跑题”了! (二)审题的基本原则:整体性;多向性;选择性。 1.整体性:审题要有全局意识,要从文题或材料的整体、本质着眼,不能囿于局部的细节,只抓其只言片语,以偏概全,否则很有可能

9、出现偏题走题现象。 2.多向性:一般来说,一道作文题特别是材料作文,其中蕴涵的立意点并不是唯一的,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得到不同的立意点,因此,要学会多角度审视文题。 3.选择性:因为从文题或材料中归纳的立意点具有多向性,因此,在进入写作时对所归纳的立意点还要进行适当的筛选。要在整体把握文题或材料的基础上,筛选出深刻、新颖又有话可说的立意点来写作。 二、审题的基本要求及基本技巧 (一)审题的基本要求:明确要求;把握题旨。 1.明确要求,审出写作重点。 要从关键词入手,审准写作对象和重心。如:上海高考题他们,写作对象就是“他们”,行文中还要观照“我们”;作文题心事的写作对象则是“事”;作文题成功的喜悦

10、,关键词语是“喜悦”,重点必须写“喜悦”的内容和来由,而不少考生却写成了没有喜悦的“成功”就跑题了。 2.把握题旨正确分解题意,准确揭示本质。 弄清字面意思。即先看看题目或材料说了些什么。 分解具体内容。即将题目或材料按其表达的层次加以分解,看看各个部分之间存在哪些内在联系,主要分析的方面如:主要与次要,整体与个别,正面与侧面,等等。“银杏树”材料中并没有突出个性。如果是写个性的话,应该是各个事物之间进行相比较的。但是原文中“一种树”给的太笼统,所以不是个性的写作。 辨析寓意。即对题目或材料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看看其中究竟有哪些含意,重点是一般意义与特定意义,表层意义与深层意义、隐含意义与言外

11、之意、比喻义与本体义,等等。 提炼本质含义。即在多角度理解和归纳的基础上,提炼出命题本身所固有的本质性的含义。比如“银杏树”这则材料本质含义就是:好东西,要经历磨难,才有了出类拔萃。 再如:写作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一题,就可这样思考: 本句名言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本句的表层意是说: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其比喻义是说,事情的成功,是从小到大逐渐积累起来的。因此“从足下始”应是本题主旨之所在,“任何理想的实现,总是以现实生活为起点”即是题旨的本质。于是可以延伸出以下写作角度: 联想到学习方面的事,可以得出:要想获得高深的知识,必

12、须从基础知识学起。联想到道德修养方面的事:要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就要从点滴做起。联想到成就事业方面的事出:一个人要想在事业上获得成功,就要从基础做起,循序渐进。 (二)审题的基本技巧:作文的审题方法;材料作文的审题方法。 1.作文的审题方法紧扣文眼法文有“文眼”,题有“题眼”。 题目中最能体题旨的词语就是“题眼”,捕捉住了“题眼”,文章写作的重点也能确定了,写文章就能突出重点,扣住要害。如材料:一篇隽永的文章不能没有停顿,一幅杰出的画作不能没有留白,一首优美的交响乐不能没有休止符。而一个人的生命历程中又何尝不需要这样的“停顿”“留白”“休止符”呢!那么“停顿”“留白”“休止符”就是文章的题眼,是

13、文章的重点,我们必须要在文章中有体现这些字眼。 如何找到题眼呢?就命题作文而言,若题目是一个字或词,那么这个字或词就往往是题眼,如忙他们等;题目若是一个短语,它的题眼往往就是在限制、修饰语上,如“心灵的选择”中的“心灵的”就是题眼。题目若是一句话,句中的谓语部分即是文眼,如06年上海题我想握住你的手,“想握住”这个谓语就是题眼:谁“想握住”,“想握住”什么,为什么“想握住”,握住以后又怎么样,始终围绕“想握住”做文章。 2.作文的审题方法添加要素法 这类审题方法主要体现在命题作文(最近没有怎么练过)中。在不改变原意前提下,在题目前面或后面添加一些新因素,让原来的作文题结构更完整,内容更具体,题

14、意更鲜明。 例如08年安徽高考作文题:“带着感动出发就可运用此法审题:一是谁带着感动出发。也就是添加标题的主语,可以是你(你们),可以是我(我们),可以是他(他们)。二是什么样的感动,或者说是为什么感动。联系实际,汶川大地震中,老师舍生救学生,我们为之感动;救援人员不怕疲劳,日夜奋战,我们为之感动;群众排队捐款、献血,我们为之感动。具体到个人,温总理第一时间在第一线指挥,我们感动;民警蒋小娟为灾民的孩子喂奶,我们感动。让人感动的原因很多,让人感动的事例很多。三是带着感动出发的结果。带着感动出发,其结果将产生更多的感动,从而使更多的人带着感动出发! 3. 文字类材料作文 09年的全国高考作文题有

15、10个是“新型材料作文题”。这种作文题既不提供“话题”,也不出现“命题”,既受材料限制,又有广阔的发挥空间,它可以任选一个角度或侧面构思作文。此类题目审题的一般步骤可归纳为: 认真阅读材料,搞清材料总的写了什么。 仔细分析,看看到底有哪些写作角度。 根据自身优势,选定最有话可说的一个角度。 恰当联系实际,深入阐述自己选定的角度。 如09年高考浙江卷“绿叶对根的情意”: 这是一篇新材料作文的主旨应该是“坚守绿叶对根的情意”。主旨的丰富性恰恰体现在:一是坚守的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二是绿叶对根的情意的内涵理解可以是多样的。写作时,应当注意:(寻找“绿叶”和“根”的本体) 第一,必须全面理解材料,不能脱离整体材料的意思另起话题,但可以选择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构思作文。就是说要从材料中提炼观点而不是话题。考生可以依据“绿叶”喻儿子(女儿)、学生、游子、赤子;“根”喻母亲、老师(教练)、家乡、祖国;“绿叶对根的情意”喻母子情(亲情)、师生情、桑梓情(热爱家乡、乡愁)、爱国情(游子、爱国赤子)等谈“感谢”“感恩”“回报”,体现坚守的具体形式,而感谢感恩回报的形式可以是晚辈对长辈的,也可以是个体对群体的。谈“乡土情结”不管绿叶飘落在何处,依然不忘根脉所在,这正是游子漂泊在天涯对故土的思念; 谈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之根,我们个体则是民族之叶,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精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