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9014930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8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因子治疗技术 压力疗法(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章 压力疗法,尚经轩,内 容 第一节 概 述 第二节 正压疗法 第三节 负压疗法 第四节 正负压疗法 第五节 体外反搏疗法,第一节 概 述 一、概念 压力疗法(compress therapy)是指改变机体 局部的压力,以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疗法。 二、压力疗法的分类 正压疗法:应用高于环境大气压的压力 负压疗法:应用低于环境大气压的压力 正负压疗法,两种压力交替的压力疗法,临床常用的方法包括改善血液淋巴循环的正压顺序循环 疗法和防治瘢痕增生的皮肤表面加压疗法(压力衣) 一、物理特性 正压顺序循环疗法采用气袋式加压装置,由肢体远端向 近端挤压,模仿肢体的静脉和淋巴系统,促进静脉血和淋巴 液

2、沿正常生理方向回流,促进肢体血液和淋巴循环。 皮肤表面加压疗法(pressure therapy)通过对人体体 表施加适当的压力,以预防或抑制皮肤瘢痕增生,防治肢体 肿胀。,第二节 正压疗法,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一)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1.治疗原理 (1)增加纤溶系统的活性 (2)提高组织液静水压,迫使静脉血和淋巴液回流 2.治疗作用 有研究显示,使用正压顺序循环治疗后可使下肢静脉排 血量增加23,血流速度增加(7735),在充气加压期 间,血流速度有短暂时间为零,提示静脉排空良好。 在预防术后静脉血栓形成方面,本疗法与低分子肝素的 预防效果相近。,(二)皮肤表面加压疗法 1.治疗原理 皮

3、肤表面加压疗法用于治疗瘢痕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2.治疗作用 (1)控制瘢痕增生 (2)控制水肿 (3)促进肢体塑形 (4)预防关节挛缩和畸形 (5)预防下肢静脉曲张,三、治疗技术,(一)设备 1正压顺序循环治疗设备 为气袋式治疗装置 2皮肤表面加压疗法设备 常用的工具和设备包括:缝纫机、加热炉、剪 刀、裁纸刀、直尺、软尺、恒温水箱、热风枪及各 种绷带、压力衣、压力垫、支架制作材料等。,(二)治疗方法 1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选择大小合适的气囊套在患肢上,并拉好拉链。 将导气管按顺序插在气囊接口上。 设定压力及时间,打开电源即开始治疗。 治疗每日12次,6次10次为一个疗程

4、2皮肤表面加压疗法 常用的加压疗法包括海绵加压固定法、热塑料夹板法、 绷带加压法、压力衣加压法、硅胶膜贴敷加压法及附件。,四、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1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肢体创伤后水肿;淋巴回流障碍性水肿或某些手术后的 淋巴水肿(如乳腺癌根治术后上肢淋巴水肿);截肢后残端 肿胀;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如神经反射性水肿、脑血 管意外后偏瘫肢体水肿);静脉淤滞性溃疡;对长期卧床或 手术被动体位者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2皮肤表面加压疗法 增生性瘢痕;各种原因所致肢体水肿;截肢;预防性治 疗。,(二)禁忌证 1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肢体重症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近期下肢深静 脉血栓形成;大面积溃疡性皮

5、疹。 2皮肤表面加压疗法 治疗部位有感染性创面;脉管炎急性发作;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三)注意事项,1正压顺序循环疗法 (1)治疗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和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2)每次治疗前应检查患肢,若有尚未结痂的溃疡或压疮 应加以保护后再行治疗,若有新鲜出血伤口则暂缓治疗。 (3)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治疗,患肢应无感觉障碍。 (4)注意观察患肢的肤色变化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感觉, 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剂量。 (5)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作用,解除其顾虑,鼓励患 者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 (6)对老年、血管弹性差者,治疗压力可从低值开始,治 疗几次后逐渐增加至所需的治疗压力。,2皮肤表面加压

6、疗法,(1)应用压力疗法越早疗效越好。 (2)压力应持续保持在1.33.3kPa。 (3)主张持续加压的含义,一方面是每天连续加压24小 时,每次间断不超过半小时;另一方面是指长时间加压,最 少36个月。 (4)特殊部位应给予特殊的处理 (5)使用压力衣时,可在关节处将压力衣剪开一个小口以 减轻压力。 (6)定期清洗、随时检查 (7)要做好充足的解释工作,以提高其信心;尽可能舒适 (8)压力疗法并不是治疗烧伤后瘢痕的唯一有效疗法,第三节 负压疗法,负压疗法可分为全身负压和局部负压两种。目前仅局部 负压治疗用于临床治疗。局部负压有腹部负压,股部负压, 下半体负压,肢体负压及拔火罐等。 一、物理特

7、性 当负压作用于肢体时,由于肢体外部的压力低于体内压 力,血管被动扩张,同时沿动脉血流方向的压力梯度较正常 状态明显增大,肢体产生被动充血,流入微循环的动脉血相 对增加,使肢体的营养和能量供应得以提高,有利于组织的 修复及微循环的重建。,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1负压下血管被扩张,血管跨壁压增高,血流量增加。 2改善微循环 3促进侧支循环建立,可促进早期病变血管的扩张,晚期 周边血管扩张代偿。 4减轻缺血肢体自由基损伤 5P物质及降钙素基因相关肽的释放增多 6使P物质及CGRP免疫反应阳性神经纤维减少,三、治疗技术,(一)设备 负压疗法的设备为专用的负压舱 (二)治疗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8、 2调整好压力舱的高度和倾斜角度 3将患肢裸露伸入舱内,固定并密封舱口。 4适当移动治疗仪,使舱口靠近患肢根部,用皮带固定。 5设定所需的负压值 6打开电源开关,舱内压力从“0”开始缓慢下降至负压设 定值,开始计时。 7每次治疗1015分钟,每日1次,1020次为一个疗程。,四、临床应用 (一)适应证 一般认为凡肢体缺血性疾病,若不宜手术或患者不愿手 术,均可应用负压治疗,如雷诺现象(雷诺病)、血栓闭塞 性脉管炎、脑血管意外后偏瘫、糖尿病足及下肢坏疽等。此 外不同部位的负压疗法有着其自身的适应证 (二)禁忌证 出血倾向、静脉栓塞早期、近期有外伤史、动脉瘤、大 面积坏疽、血管手术后、治疗部位有感

9、染灶、治疗部位有恶 性肿瘤。,(三)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检查患者有无出血倾向和设备是否完好 2每次治疗前应检查患肢 3应在患者清醒的状态下进行治疗,患肢应无感觉障碍。 4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肢的肤色变化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感觉,根据情况及时对治疗剂量进行调整。 5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作用,解除其顾虑,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 6应根据患者耐受情况,逐渐将压力调到适宜强度。 7负压治疗肢体出现淤血是正常反应,淤血在停止治疗两小时后即可恢复,但应防止肢体出血;若有明显出血情况应停止治疗。 8高龄患者或体弱患者以卧位治疗为宜 9治疗中患者如出现头昏、恶心、心慌、气短、出汗等症状时应立即暂停治疗

10、。,附1 拔罐疗法 拔罐疗法是采用各不同形的杯罐状器具,借助燃 烧、蒸气、抽气等法,排出罐中空气,形成负压,使其 吸附于体表一定部位,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也可以 看作是一种特殊的负压疗法。 附2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或创面负压治疗 负压封闭引流治疗或创面负压治疗于90年代初 期开始应用于急性大面积伤口或软组织创面治疗, 经临床证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第四节 正负压疗法,正负压疗法(vacuum compression therapy,VCT) 是利用高于和低于大气压的压力交替作用于人体局部以促进 血液循环的物理疗法。 一、物理特性 正负压疗法目前主要应用于人体四肢,通过改变肢体外 部的压力,达

11、到增加血管跨壁压力以促进肢体血液循环的目 的。其不仅可用于肢体血管疾病,还可应用于由血液循环障 碍所引起的各种疾病的治疗。,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由于正负压变化是周期性的,促使毛细血管壁两侧压力 也产生一个周期性的压力差,相当于在微循环内加入一个吸 排泵的作用,它可促进血管内外的物质交换,改善由于各种 病因造成的物质交换障碍,促进溃疡、压疮以及局部因营养 障碍引起的各种病变的修复。 三、治疗技术 (一)设备 目前所采用的正负压疗法装置多为电脑调控舱或压力治 疗舱,可单纯进行负压治疗,也可单纯进行正压治疗,还可 进行正负压交替治疗。,(二)治疗方法 1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 2调整好压力舱的高度和

12、倾斜角度 3将患肢裸露,伸入舱内,用垫圈在压力舱口处固定,并密封舱口。 4移动治疗仪,使舱口尽量靠近患肢根部,再将患者的坐椅或床与仪器用皮带固定好。 5设定所需的正、负压力值。 6设置持续时间。 7病情极重者,可每日治疗数次,但不宜1次连续治疗时间 过长。一般每日1次,或每周治疗56次。2030次为一个 疗程。,四、临床应用,(一)适应证 单纯性静脉曲张、静脉炎早期和病情已经稳定的动脉栓 塞引起的循环障碍;四肢动脉粥样硬化、动脉中层硬化、血 栓闭塞性脉管炎;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管病变;糖尿病性血 管病变;局部循环障碍引起的皮肤溃疡、压疮、组织坏死 等;其他非禁忌疾病引起的血液循环障碍;淋巴水肿;

13、冻伤; 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等。 (二)禁忌证 出血倾向;静脉血栓塞早期;近期有外伤史;动脉瘤; 大面积坏疽;血管手术后;治疗部位有感染灶;治疗部位有 恶性肿瘤。,(三)注意事项 1治疗前应首先检查设备是否完好和患者有无出血倾向。 2每次治疗前应检查患肢,若存在尚未结痂的溃疡面或压 疮,应加以隔离保护后再行治疗;若有新鲜的出血伤口,则 应暂缓治疗。 3治疗时,应在患者清醒状态下进行,有感觉障碍者慎用。 4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观察患肢的颜色变化,并及时询问 患者的感觉,根据情况及时调整治疗剂量。 5治疗前应向患者说明治疗作用,以解除其顾虑;鼓励患 者积极参与并配合治疗。,第五节 体外反搏疗法

14、,体外反搏(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 ECP)是通过包裹在四肢和臀部的气囊,在心脏舒张 期对气囊充气加压,促使肢体动脉的血液被压返回 至主动脉,使主动脉舒张压明显增高,从而增加冠 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量,起到辅助循环 的一种无创性治疗方法。 目前国内外不同生产厂家研制开发的ECP装置, 多属于增强型,应称为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故EECP可泛指“体外反搏”。,一、物理特性 EECP的工作原理是:在病人的小腿及臀部分段包裹特制 的气囊套,由电子控制系统检测出病人的心电图R波信号,

15、 在心脏进入舒张早期时,将扎于四肢及臀部的气囊以大约50 毫秒的时差序贯充气,并由远端向近端依次的快速加压,迫 使主动脉流向四肢的血液受阻,并产生逆向压力波,提高主 动脉的舒张压,从而增加冠状动脉、脑动脉及肾动脉的血流 量;当心脏进入收缩期,电脑指令全部气囊迅速同步排气, 下肢减压后,动脉舒张,接纳来自主动脉的血压,从而减轻 心脏的后负荷。增强型体外反搏装置在心室舒张期,通过对 小腿、大腿及臀部的序贯加压,使舒张期反搏波压力升高至 20.022.6kPa,因而在治疗冠心病中取得显著疗效。,二、治疗原理及治疗作用 (一)治疗原理 1体外反博血流动力学特征及其对血管内皮细胞作用的生 物力学基础 2

16、体外反博对人体的生物化学改变 3体外反博改善血管内皮细胞功能 (二)治疗作用 1提高主动脉内舒张压,增加冠状动脉灌注压以及体内重 要生命脏器的血液灌注量 2促进建立侧支循环,改善血液黏度,加快血流速度,三、治疗技术 (一)设备 体外反搏仪为四肢序贯式充排气反搏仪。体外 反搏装置的基本结构均由三大部分组成:控制系统、 床体和专用气泵。,(二)治疗方法,1治疗前准备 (1)与患者沟通 (2)患者仰卧于床上,连接心电电极、固定 (3)将充排气开关置于“0”位,并将心电模拟开关置于 “模拟位”。打开监控系统电源,调整相关旋钮使心电波、 充排气信号、脉搏波在示波荧光屏上的亮度及位置适宜。 (4)选择合适的气囊套包扎于四肢及臀部 (5)置心电开关于“心电位”,开启导联开关,推动充气 调节旋钮的位置使充气信号落在T波顶峰处,推动排气旋钮 使排气信号在下一个QRS波之前50毫秒结束。,2开机步骤及监控 (1)如果患者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