谏伐匈奴书教师版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9002075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1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谏伐匈奴书教师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谏伐匈奴书教师版(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谏伐匈奴书 动人春色不需多(一篇精妙的反战谏书) 编写人 复核人 审批人 第37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主父偃及汉书的知识。2、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和写作意图。3、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自学导航 关于汉书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编撰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汉书与史记、 后汉书、三国志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汉书主要记述汉高祖元年(前206年)至王莽四年(23年)共230年的史事,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 关于主父偃主父偃(?前126年),武帝时期名臣。是一个很有争议的政治人物,他年轻时学习纵横家之说,在齐地受排挤。直到谏伐匈奴书受到汉武帝赏识,才在政治上平步

2、青云。但后世人对他的诟病,往往会通过这一段记录而流露出来:“大臣皆畏其口,赂遗累千金。或说偃曰:太横!偃曰:臣结发游学四十余年,身不得遂,亲不以为子,昆弟不收,宾客弃我,我厄日久已。丈夫生不五鼎食,死则五鼎烹耳!吾日暮,故倒行逆施之。”。反映了他在钱财上的贪婪,在报复心理上的决绝。最终他也因此被公孙弘等人族灭。他一生中的大事记有以下四点,对于我们领悟课文也大有裨益。1公元前134年,主父偃上书汉武帝,谏伐匈奴。所言抓住要害,切中时弊,武帝阅后极为欣赏,让主父偃做了郎中。后来主父偃不断上疏言事,武帝一年之中四次提拔他。2公元前127年,卫青收复了匈奴占领的河套地区。主父偃力言该地“肥饶、外阻河,

3、蒙恬筑城以阻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强调置朔方郡的战略价值和重大意义。后来建朔方郡的事在朝廷上得以通过,为以后汉军大破匈奴,提供了有利的战略保障。3主父偃向汉武帝进献了“推恩术”。表面上推恩皇族子孙,实际上是将诸侯国化整为零,削弱封国实力。武帝采纳了这一建议,颁布了“推恩令”,使地方诸侯王的势力得到了有效的控制。4主父偃向汉武帝提出了“徙天下豪强于茂陵”的建议(在必修一游侠列传中有记载),打击了地方势力,实现了中央的有效控制,妥善地解决了国内政治难题,使武帝得免除后顾之忧。关于汉武帝汉武帝刘彻(前156年前87年),是汉朝的第七个皇帝。汉武帝是汉景帝刘启的第十个儿子,汉文帝刘

4、恒的孙子,刘邦的曾孙,其母是王娡,七岁时被立为太子,16岁登基。54年的统治历程,前无古人的巨大功业。他的雄才大略,文治武功使汉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汉武帝即位初,一方面政治形势比较稳定,国家经济状况也比较好,另一方面诸侯王国的分裂因素依然存在。所以,他在继续推行景帝时各项政策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措施。在政治方面,首先颁行“推恩令”,使诸侯王多分封子弟为侯,使王国封地被分割,以进一步削弱诸侯王国势力。在军事方面,主要是集中兵权,充实了中央的军事力量。在思想方面,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

5、远的影响。对外他采取软硬兼施的手段,对匈奴他一方面派卫青、霍去病征伐,解除匈奴威胁,保障了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他消灭了夜郎、南越政权,在西南先后建立了七个郡,并使今天的两广地区自秦朝后重归中国版图。同时他派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并发展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介绍对匈奴政策有三个阶段“(秦)蒙恬(汉初)刘邦(汉中)刘彻”。蒙恬攻打匈奴的效果是明显的: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汉高祖时代,匈奴逐渐又形成气候,进犯汉边境。为解决边塞问题,汉高祖出兵攻打匈奴,却被包围了七天七夜(“白登之围”),幸亏陈平用计解围才脱险后来就派刘敬缔结了和亲之策。汉武帝即位后终止和亲,国势日强,为去除

6、心病,决定再次出兵匈奴。但初次出兵,兵败而归。谏伐匈奴书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呈上的。、什么是谏书?谏书是用于臣下向帝王进谏的奏章 。“谏”的意思是用言语规劝君王或尊长改正错误。知识梳理: 1、汉书是我国东汉史学家、文学家 编撰的一部 体 史。汉书与 、 、 并列为“二十四史”的前四史。2、给下列划线字注音不恶切谏 幸赦而少察之 天子大恺 春蒐秋狝 靡敝中国 泽卤 暴兵露师 踰河而北 飞刍輓粟 黄、腄、琅邪 一石 从之如搏景天下亡干戈之事 系虏单于3、解释下列划线词语不恶切谏 以效愚计幸赦而少察之 怒者逆德 故圣王重行之 务战胜 穷武事 秦皇帝任战胜之威 务胜不休 轻兵深入 地固泽卤 发天下丁男以

7、守北河 死者不可胜数 兵革不备 负海之郡 率三十钟而致一石 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 天下始叛秦略地于边 从之如搏景 臣窃危之 适足以结怨深仇 不比为人 虞夏殷周之统 事苦则虑易 此得失之效 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 第38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积累古汉语实词虚词的用法和意义;2、反复诵读,初步体会谏疏类文章的语言特点。完成下列文言词语句式的积累一、找出下列句子中的古今异义词语并区别其古今意思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2、靡敝中国3、以河为境4、然后发天下丁男以守北河5、夫匈奴行盗侵驱,所以为业,天性固然二、找出下列句子中的通假字并解释1、暴兵露师十有余年 2、从之如搏景3、然后天下亡干戈之事三、找

8、出下列句子中的词类活用并解释1、蚕食天下2、靡敝中国3、甘心匈奴4、臣窃危之5、兽聚而鸟散6、禽兽畜之7、夫不上观虞、夏、殷、周之统,而下循近世之失 8、暴兵露师十有余年9、 道死者相望 10、臣闻明主不恶切谏以博观 11、高帝悔之 四、区分下列虚词的不同意义以适足以结怨深仇今以陛下之盛德攻匈奴却地千里,以河为境运粮以行 之古之人君一怒必伏尸流血岂人众之不足愿陛下孰计之而加察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 于略地于边 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虽国虽大,好战必亡 虽有覆军杀将,系虏单于五、分析句式特点1、兵者凶器也。2、胜必弃之,非民父母。3、此得失之效也。4、匈奴无城郭之居,委积之守5、略地于边六、

9、翻译句子1、今臣不敢隐忠避死,以效愚计,愿陛下幸赦而少察之。2、靡敝中国,甘心匈奴,非完计也。3、男子疾耕不足于粮饷,女子纺绩不足于帷幕。百姓靡敝,孤寡老弱不能相养,道死者相望,盖天下始叛也。4、“不可。夫匈奴,兽聚而鸟散,从之如搏景,今以陛下盛德攻匈奴,臣窃危之。”5、使边境之民靡敝愁苦,将吏相疑而外市,故尉佗、章邯得成其私,而秦政不行,权分二子,此得失之效也。思考:诵读课文,请概括每段的内容明确:1、从君臣本分出发,为进谏张目。2、反“好战”,毋“忘战”,为立国之策。3、言始皇拒谏李斯的旧事,详陈匈奴不可伐。4、言当朝高帝教训,再证匈奴不可伐。5、说匈奴本性和历代先王对匈奴的态度,阐明伐匈

10、奴的危险。第39课时学习目标学习目标1、理解文章中作者的观点及此观点在当时的现实意义。2、体会本文论证观点的结构特点。 3、体悟谏疏类的文章言简意赅,察情观意,语言恳切的特点。探究展示、提升探究一:1、请写出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2、请找出汉高祖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3、请推测一下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有那些?4、从大家的推测可以看出与汉武帝攻伐匈奴的条件相类似的是谁?5、主父偃是如何评价秦帝攻伐匈奴?探究二:作者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作者用了哪些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作者为什么选取了这些事例? 明确:1、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2、一是秦始皇攻打匈奴兵败的事例(秦始皇建立了赫赫功

11、业,功盖三代,不听李斯劝谏,民怨国亡)二是汉高祖平成之围受辱(有平定天下的功业,攻伐匈奴却兵败受辱)3、都是功业显赫的君王,攻伐匈奴却同遭失败,一古一今,两相对照,使论证更具说服力论据典型,有力。探究三:请同学们分别从内容、结构、语言、论证手法等方面共同讨论主父偃的进谏艺术。明确:主父偃的直谏内容充实,结构严谨,语言含蓄、得体而精炼,在谏疏中使用了引证、例证、对比论证等多种方法。 第1段:溢美对方,表陈心迹。将自己和汉武帝放置在“明主、贤臣”的光环下,避免杀身之祸。第2段:引经据典,巧妙生发。借兵书提出:反好战,毋忘战。但具体阐释时颠倒顺序,先谈“毋忘战”,再用递进关系将重点落实于“反好战”。

12、第3段:以史为鉴,详陈弊端。打匈奴的弊端表现为:第一,难得而制(无法实现对匈奴土地和人民的有效控制);第二,运输困难,难以补给;第三,土地贫瘠,用处不大;第四,戍守难度大,劳民;第五,国内压力大,伤财。这些弊端虽然是李斯分析给秦始皇听的,但是恰好是主父偃的忧虑所在,使得自己言之有物。第4段:以史为鉴,另有侧重。都是列举秦始皇、汉高祖好战之弊,但又小有不同。前者详细,后者简略;前者的结果是亡国,后者的结果是“无干戈”;前者是纯负面事例,后者则有“知错就改”的正面意义。这一切,均因为前者是前朝故事,后者是本朝新痛,所以对秦皇帝可以尽情笔伐,说得透,说得狠,且不留情面,对高祖皇帝却只能点到即止,顾及分寸。但“白登之围”是西汉统治者切肤之痛,在此出现可以想见对汉武帝的震撼力。第5段:汪洋恣肆,重申弊端。这一段作者引用孙子兵法周书,用尉佗、章邯的事例为例证,用虞夏殷周之统和近代之失对比,都是为了再次强调伐匈奴的弊端:第一,劳民伤财;第二,兵久变生。在两者中,后者是千钧之笔。尤其是尉佗、章邯两人,曾经都为秦将,后来在战争动乱中逐渐成为地方势力,拥兵自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