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9001723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9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石桥镇中学九年级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文稿版(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石桥镇中学20122013年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语文积累与运用(35分)1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0分)(1)补写出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见贤思齐焉, 。(论语) ,风正一帆悬。(王湾次北固山下)剪不断,理还乱, 。(李煜相见欢)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鸡声茅店月, 。(温庭筠商山早行) 江山如此多娇, 。(毛泽东沁园春雪) ,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 ,背灼炎天光。(白居易观刈麦)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 。(李清照醉花阴)2请补出下面语段中老人和青年对话的省略部分,注意切合语境

2、和人物性格。(3分) 有一位风华正茂的青年,平时轻视饱经风霜的老人。一天,他在园林中遇到一位老人,两个人偶然间边走边聊起来。青年见到一丛鲜艳的花,就说:“青春,就像这花一样。”又指着落叶说,“人的暮年,就像这落叶一样,干瘪、枯黄,在耗尽体内的养分之后,被大自然无情地抛弃。”老人听罢,在经过小卖部时,买了两包核桃,取出一颗托在手上说:“你的比喻有的对,有的不对。如果你是鲜花,我就是这。”年轻人还不服气:“要是没有鲜花,哪儿来的果实呢?”老人笑了笑:“是啊,所有的果实都曾是鲜花,然而。”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9分)伫立旷野,苍穹弥漫着难言的静穆;枕石溪畔,水月传达着无尽的幽思;

3、听雨危楼,深巷漂散着淡淡的花香。繁星满天,层林尽rn,江水东逝,天地间蕴含的灵气默默不语。仰首星空,独步林蹊,行吟岸侧,人的性情完全可以尽情挥洒。灵气与性情,穿越了时空,亘古以来,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1)给加点的字注音,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3分)(2)伫( )立 层林尽rn ( ) 亘( )古 (2)文中“ ”一词中有错别字,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2分) (3)“听雨危楼”中,“危”的意思是 .(1分) (4)“独步林蹊”中,“步”的意思是 。(1分)(4)将“二者就是人们歌咏的永恒主题。”改成反问句:_ _ 。(2分) 4目前,我县正在积极开展争创“全国文明县城”的活动

4、,为响应县委、县政府发出的“全民共创全国文明城市”的倡议,请你参与下面由学校开展的主题活动。(13分)(1)【文明创建我知晓】(5分)盘县快讯讯 2012年5月30日上午,我县“全民共创国家文明县城”行动启动仪式在红果太阳广场举行。站在美丽的广场上,面对正在变得日益美丽的红果新城,来自全县各行各业的志愿者代表从县领导手中接过“全民共创国家文明县城”队旗,并在背景板上郑重签下自己的名字。请你以活动宣传大使的身份,用一句话提取上面这则新闻的主要内容,新闻的主要内容是: (3分) 请你为这次文明创建活动写一幅极富感染力的宣传标语:_(2分)(2)【文明创建我参与】(4分)(3)作为中学生,我们也要用

5、实际行动为创建活动出力。为此,学校将开展一系列的活动,请你为学校设计两项活动: (3)【文明创建我评判】(4分)(4)下面是我们生活中的两组镜头,请你选择其中的一组,结合文明城市的创建,用简洁的语言对这种现象进行评判。(要求:所写语句中必须包含“文明”一词) 镜头一:从今年6月开始一直到9月底的每个周末,县文体局分别在红果会议中心举行“情系红果,共创文明”的文艺演出。同时,各单位和部门组织志愿者积极开展了“黄丝带”和“绿丝带”文明创建活动,为创建文明城市尽自己的一份力量。镜头二:教学楼楼梯上、走道里随处可见同学们扔下的零食袋,水池旁的下水道屡次被洗发水袋阻塞,操场上更是垃圾横飞,不堪入目,学校

6、的垃圾桶丢了底,教室门口的痰盂箱不翼而飞。我选: ,我的评判是: 二、阅读(55分) 一有为有不为(22分)“为”,就是“做”。应该做的事,必须去做,这就是“有为”。不应该做的事必不能做,这就是“有不为”。在这里,关键是“应该”二字。什么叫“应该”呢?这有点像仁义的“义”字。韩愈给“义”字下的定义是“行而宜之之谓义”。“义”就是“宜”,而“宜”就是“合适”,也就是“应该”,但问题仍然没有解决。要想从哲学上,从伦理学上说清楚这个问题,恐怕要写上一篇长篇论文,甚至一部大书。我没有这个能力,也认为根本无此必要。我觉得,只要诉诸一般人都能够有的良知良能,就能分辨清是非善恶了,就能知道什么事应该做,什么

7、事不应该做了。 中国古人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可见善恶是有大小之别的,应该不应该也是有大小之别的,并不是都在一个水平上。什么叫大,什么叫小呢?这里也用不着烦琐的论证,只须动一动脑筋,睁开眼睛看一看社会,也就够了。 小恶、小善,在日常生活中随时可见,比如,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和病人让座,能让,算是小善;不能让,也只能算是小恶,够不上大逆不道。然而,从那些一看到有老人或病人上车就立即装出闭目养神的样子的人身上,不也能由小见大看出了社会道德的水平吗? 至于大善大恶,目前社会中也可以看到,但在历史上却看得更清楚。比如宋代的文天祥。他为元军所虏。如果他想活下去,屈膝投敌就行了,不但能活,

8、而且还能有大官做,最多是在身后被列入“贰臣传”,“身后是非谁管得”,管那么多干嘛呀。然而他却高赋正气歌,从容就义,留下英名万古传,至今还在激励着我们全国人民的爱国热情。 通过上面举的一个小恶的例子和一个大善的例子,我们大概对大小善和大小恶能够得到一个笼统的概念了。凡是对国家有利,对人民有利,对人类发展前途有利的事情就是 ,反之就是 。凡是对处理人际关系有利,对保持社会安定团结有利的事情可以称之为 ,反之就是 。大小之间有时难以区别,这只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轮廓而已。 大小善和大小恶有时候是有联系的。俗话说:“千里之堤,溃于蚁穴。”拿眼前常常提到的贪污行为而论,往往是先贪污少量的财物,心里还有点打鼓

9、。但是,一旦得逞,尝到甜头,又没被人发现,于是胆子越来越大,贪污的数量也越来越多,终至于一发而不可收拾,最后受到法律的制裁,悔之晚矣。也有个别的识时务者,迷途知返,就是所谓浪子回头者,然而难矣哉! 我的希望很简单,我希望每个人都能有为有不为。一旦“为”错了,就毅然回头。1作者在文中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3分) 答: 2根据上文内容,在文中横线上补写恰当的的内容,补写到原文横线上。(4分)。 3文中在论述何为大小恶和大小善时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特点?(3分)答: 4这篇文章引用了许多名言和警句,请摘出其中一句,并说出它的作用?(4分)答: 5简要分析段的论证思路。(4分)答: 6本文题

10、是“有为有不为”,但文中却用大量的笔墨谈论“善”与“恶”的大小,是否离题?谈谈你的看法。(4分)答: 二一张忘取的汇款单(18分) 工作后,我极少打电话给父亲,只是在每月领了工资后,寄500块钱回家。每次到邮局,我总会想起大学时父亲寄钱的情景。 那时,父亲从来没有一次给我寄过半年以上的花费。四年来,他每月都要将收废品挣到的一大把卷了角的零钱,在服务人员鄙夷的眼光中,谦卑地放到邮局的柜台上而我那时取钱,也从不会让同学看到。偶尔他们瞥到,总会故意提高嗓门问:“这是你爸给你寄的生活费,还是打算请我们撮一顿的啊?” 而今,我以同样的方式,每月给父亲寄钱。邮局的人,已经跟我相熟,总是说,工作这么忙,半年

11、寄一次多方便,或者你给父亲办个卡,直接转账,就不必如此繁琐地一次次填地址了。每一次,我只是笑笑,我想他们不会明白,这是我给予父亲的一个虚荣。当载着绿色邮包的邮递员,在门口高喊着父亲的名个字,让他签收汇款单的时候,左邻右舍都会同时探出头来,一脸羡慕地看着他完成这一“庄严”的程序。 父亲会在汇款来到的前几天,就焦虑而又幸福地等待着。去镇上邮局取钱的这天,他会像出席重要会议一样,穿上最整洁的衣服,徒步走到镇上。 一路上,总会有人问父亲,干什么去啊?他每次都扬扬手里的汇款单,说:“儿子寄钱来了,去邮局取钱。”对于父亲,这应当是一次幸福的旅程吧。别人的每一次问话,都让他的幸福加深一次,而那足够他一月花费的500元钱,反而变得微不足道了。 汇款单上的附言一栏里,我和父亲当年一样,总是任其空着。我曾经试图在上面写过一些话,让父亲注意身体,或者晚上早点休息,但每一次写完,我又撕掉了。邮局的女孩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