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979837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地理总结自然灾害与防治(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自然灾害与防治第一章 自然灾害与人类活动一、 自然灾害及其影响1、形成条件:有自然变异作为诱因; 有受到损害的人、财产、资源作为承受灾害的客体2、影响灾情大小的因素: 孕育灾害的环境孕灾环境; 导致灾害发生的因子致灾因子 承受灾害的客体受载体3、自然灾害的影响: 灾情的大小通常以人类社会和自然资源的损失为衡量标准 4、自然灾害危害程度的地域差异:5、自然灾害的特点 突发性与渐发性 区域链发性范围广、强度大的自然灾害,在发生、发展过程中,往往诱发出一系列的次生灾害与衍生灾害,因而形成多种形式的自然灾害链。台风风暴潮暴雨海水污染洪水泥石流内涝寒潮低温霜冻地震滑坡崩塌海啸火灾 串发性灾害链 串发-并

2、发性灾害链 并发性灾害链 群发与群聚现象自然灾害相对集中的发生在某个区域内,形成群发和群聚现象。从空间上看,板块与板块交界处、地貌的突变区、不同气候带的边缘地带往往是灾害群聚的地区。6、分类:(按孕灾环境)二、 主要自然灾害的形成与分布(一) 气象灾害1、 热带气旋 实质:热带或副热带低气压涡旋 成因:洋面大气受热上升,水气凝结,形成低气压的涡旋 表现:伴随狂风、暴雨,来势凶猛 影响:海上船只受损 摧毁建筑物 农田及人员的生命、财产受威胁 缓解旱情外围大风区风速从外向内增加台风眼无风、少云、干燥漩涡风雨区产生最强烈降雨 结构及特点: 分布:(时间上)711月最为频繁 (空间上)主要集中在孟加拉

3、湾北部及沿海地区,中国东南沿海、日本和东南亚国家,加勒比海和美国东部海岸。2、 旱灾 成因:由较长时间的气候波动或气候异变引起的长时期无降水或降水少,水分不足以维持人们生产生活需要 表现:一段较长时间内降水异常偏少,水分极度缺乏,空气干燥、土壤缺水 特点:影响范围广,持续时间长 影响:危及人和动物的生存 严重阻碍经济发展 分布:常常发生在降水不稳定的干旱半干旱地区 副热高所控制的大陆西缘 副热带大陆内部(澳大利亚、北非、中亚) 温带山脉背风一侧3、 寒潮 成因:大范围强冷空气活动,冷气团在高纬聚集向暖气团方向猛烈冲击 表现:短期内气温骤降,并伴有大风、雨雪、霜冻等现象 影响:交通受阻、电讯设施

4、受影响 农牧业受影响 分布:(时间上)深秋到初春季节 (空间上)北半球中高纬地区(二) 地质灾害地应力的释放形成了地震等自然灾害;高低起伏的地表在重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下,形成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1、 地震 成因:地应力过大,导致岩层的断裂或错位,是长期积累的能量急剧释放 表现:震级地震的大小,与地震能量释放的多少有关。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 烈度地面受到的影响和破坏程度。一次地震,可以有多个烈度。 影响:房屋倒塌等建筑物破坏 对该地区人民造成身心伤害 对财产造成直接和间接损失 分布:板块与板块交界处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和环太平洋地震带2、 滑坡 成因:山地斜坡上不稳定的岩体与土体,在重力作

5、用下整体向下滑动 表现:岩体或土体整体下滑 多发区:岩体比较破碎、地势起伏较大、植被覆盖较差的地区 山地丘陵区和工程建设频繁的地区 影响:破坏或掩埋坡上和坡下的农田、建筑物和道路 造成人员伤亡3、 泥石流 成因:山区沟谷中由暴雨、冰雪融水等激发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块的特殊洪流 表现:很短时间内,大量泥沙石块冲出沟外,漫流堆积 多发区:地形陡峻、具有丰富的松散物质以及短时间内有大量水流的地区 影响:堵塞江河 摧毁城镇和村庄,破坏森林、农田、道路 对人民的生命财产、生产活动以及环境造成很大的危害(三) 水文灾害1、 洪涝 成因:洪水特大的地表径流不能被江河、湖库容纳,水位上涨而泛滥 涝渍洼地积水不能

6、及时排出 多发区:洪水以降水为主要补给的河流汛期 涝渍蒸发弱、排水不畅的低洼地 分布:(气候)中低纬度地区,主要是亚热带季风区、亚热带湿润气候区、 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地形)洪水江河的两岸,尤其是中下游地区 涝渍低湿洼地容易发生涝渍 分类洪水:暴雨洪水、山洪(形成条件:连续性降水+地形)、融雪洪水(陡峻地势)、 冰凌洪水(就是凌汛)涝渍:雨涝(洼地积水)、内渍(地下水位过高)2、 风暴潮 成因:由于强烈大风扰动,引起海岸水面异常升高,海水漫溢上陆 多发区: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与高纬度地带冷暖空气交互影响的地区 由台风引起的风暴潮 特点:来势猛、速度快、强度大、破坏力强 分布:夏秋季节,受台风影

7、响的沿岸地区 由温带气旋引起的温带风暴潮 特点:增水过程相对缓慢 分布:中纬度沿海地区,欧洲北海沿岸、美国东海岸以及我国的北方海区沿岸(四)生物灾害成因:生态系统失衡,或生物体自身的平衡因素被破坏,有害生物大规模繁殖1、 病害 成因:气候变异等造成的不良环境使得作物对病害抗性降低,或外来病原体入侵。 表现:农作物、树木染病从而枯萎甚至死株 影响:大面积农田、森林被毁坏,造成严重经济损失2、 虫害和鼠害 成因:有害生物普遍具有繁殖快、适应能力强的特点,适宜繁殖的气候条件、自然或人为因素造成的天敌减少(五)世界主要自然灾害带 环太平洋沿岸几百千米宽的自然灾害带 北纬20度到50度之间的环球自然灾害

8、带三、 人类活动对自然灾害的影响1、 人类活动影响地表环境的稳定程度 提高:进行生态环境建设,使生态系统良性循环 如:修建水库(稳定局部地区水循环,减轻旱涝灾害); 植树造林和水土保持(减少滑坡和泥石流) 破坏:超强度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破坏生态环境,造成环境恶化 如:破坏森林和草场植被 (造成水土流失和风蚀沙化,洪水和沙尘暴加剧); 过量开采地下水 (引起海水入侵、地表沉降、地面塌陷,诱发地震或塌方); 严重的环境污染 (导致酸雨、赤潮)2、 人类活动影响受灾体的易损程度 人自身的易损程度受灾前防范意识、灾中的应急措施、灾后的自救互救行为影响 人类活动对土地利用产生影响,在相同强度的自然灾害

9、下,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易损性不同例:建筑用地的易损性远远大于耕地城市用地迅速扩大,耕地林草用地减少,直接导致洪水径流增加 建设防灾减灾工程可以改变受灾体的易损程度如:提高房屋的抗震强度;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能。3、 人类活动对灾情的“放大”和“缩小” 缩小:社会经济基础雄厚、政治稳定 有足够有的财力和物力建设防灾系统 能够迅速救援,恢复灾区的生产生活 放大:社会经济基础薄弱、时局动荡、人心失稳,减灾不力4、 社会发展不同阶段的灾情变化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灾害一、 中国自然灾害的特点1、 灾害种类多样、灾次频发、分布广 形成原因:特殊的地理位置 多山的地貌 强烈的地壳运动 不稳定的季风环流 类型多样

10、,以地震、干旱、洪涝、台风、风暴潮的危害最为严重 灾害发生的频率高、强度大2、 区域差异显著 灾种空间分布大致以黑腾一线为界,以东类型多、次数多,以西类型少、次数少灾种多发区原因旱灾华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降水季节和年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淮海平原和东北平原大江大河中下游沿岸,受夏季风影响,与夏威夷高压势力大小及雨带进退快慢有关地震台湾以及华北、西北和西南分别位于几大地震带滑坡、泥石流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质构造复杂,地壳运动活跃、多集中降水低温冷害东北地区纬度高,气温低,接近冷气团源地台风东南沿海濒临西北太平洋 空间灾种类型灾害带地区影响因素主要灾害类型主要受灾体

11、海洋灾害带东部和南部海域受海洋环境影响台风、风暴潮、赤潮海洋渔业和石油平台、船舶、港口东南沿海灾害带连云港以南的东南沿海地区受海洋与陆地双重环境影响台风、风暴潮、暴雨、洪涝、海水入侵城市、港口、海水养殖场东部灾害带第三阶梯平原最集中,大江大河的下游地区洪涝、旱灾、病虫害,东北的霜冻,华北的地震农业和城市中部灾害带青藏高原以东的第二阶梯自然环境最复杂、地表物质最不稳定的大斜坡内蒙古的雪灾、黄土高原的暴雨洪水、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和泥石流农业、交通设施与建筑物西北灾害带西北内陆干旱区地震、沙尘暴、霜冻、干旱、病虫害绿洲农业、城市建筑和畜牧业青藏高原灾害带西藏、青海和四川西北部暴风雪、地震、寒潮、雪

12、崩、低温冷害畜牧业 重大自然灾害东多西少的原因东部处于季风区环太平洋自然灾害带;人口密集,城市多,社会经济水平高;所以灾害多且灾情严重。3、 成灾人口多,农业灾害严重 区域分异特点东部:主要灾种是洪涝、干旱、冷冻、冰雹 灾情主要表现是农作物受灾面积大西部:主要灾种是雪灾、旱灾、虫灾 灾情主要表现是牲畜掉膘或死亡 与东南部相比,灾情风险更大,灾情更重 该特点形成背景自然:东部处与半湿润、湿润区,季风气候,以平原丘陵为主 西部处于半干旱、干旱区,高原山地为主,草原面积广阔社会经济:东部以种植业为主,舍饲、半舍饲和高密度养畜 西部以畜牧业为主,天然养畜二、 中国的地质灾害1、 地震灾害 特点:范围广

13、、频度高、强度大,而且危害大 分布:特点:西多东少,主要有青藏、新疆、华北和台湾四个多发区 原因:西部处于板块交界处,东部只有华北和台湾处于地震带 灾情: 东重西轻,特别是南北地震带(东经105度附近,正处在地形转折地带,构造运动频繁,地壳脆弱)、华北地区及台湾最为严重。 原因:东部人口、建筑物、城市密集,经济水平高,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西部人烟稀少,经济水平低 震源浅,烈度较高 死亡人数减少的同时,经济损失却有加重趋势 原因:科技进步,防震、抗震设施建设逐步趋于完善,抗震能力大幅提高,死亡人数下降;同时,经济飞速发展,单位面积上的资产密度加大,经济损失上升。2、 泥石流、滑坡灾害 特点:分布广泛、类型齐全、爆发频繁、规模巨大 发生条件:(山区) 地质:地质构造复杂、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