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

上传人:yoush****ohua 文档编号:98925746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6篇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乘桴泛海临台湾,不为黄金不为名,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待风息波静,慨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这是革命先烈们的家书,也是他们的“誓言”。8月6日,医院组织我们观看了跨越时空的回信第五期誓言篇,影片中通过两封家书,讲述了革命先烈林正亨和刘老庄连的故事,他们为国为民,为理想抱负,不惜用生命捍卫了誓言,用热血温暖了人间。革命先烈们为了一句誓言,为了一个理想,出生入死,前赴后继的精神让我肃然起敬。誓言是立场选择,无论出身,不改心志。第一封家书来自雾峰林家第八代传人林正亨。家境优渥的林正亨,他原本志在学习美术,面对民族存亡危机,林正亨毅然投笔从戎。1944年,

2、林正亨加入远征军赴缅抗日,在作战中他身负重伤,双手残疾,仍犹未悔。“国比家大,有国才有家”正是林正亨铭记的家训。林正亨在写给母亲的家信中写道:“国家能够获得胜利强盛,故乡同胞能获得光明和自由,我个人粉身碎骨也值得。”这既是他担心母亲因为自己残疾而伤心的安慰之词,更是继续为国为民奋斗的誓言表态。1949年8月18日,林正亨在台北市泉州街家中被国民党特务逮捕遇害,在赴刑场时,写下了绝笔诗:“乘桴泛海临台湾,不为黄金不为名,只觉同胞遭苦难,敢将赤手挽狂澜。奔逐半生劳心力,千里河山不尽看,吾志未酬身被困,满腹余恨夜阑珊”。誓言是阵前亮剑,虽敌众我寡,愿战至最后一人。1943年3月18日,奉命驻守淮阴刘

3、老庄的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四连的82名战士遭遇到1000余名日军和600余名伪军的进攻,这场敌我力量悬殊的战斗,战士们化誓言为利刃,置生死于不顾,子弹上膛,刺刀上枪,毫无畏惧,四连战至最后一刻,82位战士全部壮烈殉国。这场战役不仅给我们留下了一段刻骨铭心的战斗回忆,还有烈士李云鹏留给家人的书信,信中说道:“待风息波静,慨然而归,全家团聚,以报此恩”,然而全连82名战士已再无与家人团聚报恩的机会。但是刘老庄连“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得到了延续,刘老庄连第三十二任政治指导员杨晋来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真情“回信”。他向我们展示了刘老庄连重新组建后的第一面连旗,讲述了连队的历史。李云鹏烈士的妹

4、妹李爱云。她在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当义务讲解员,守候烈士陵园50年。英雄真的存在着,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波澜壮阔的革命战争中,无数仁人志士告别父母,远离亲人,走向战场。在硝烟弥漫的战斗间隙,他们将对亲人的思念付诸笔墨,写成一封封充满亲情、激情与爱情的家书。它们承载着使命,蕴藏着力量,是先辈们留给后人的无比珍贵的精神财富。战争时代的誓言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是视死如归的勇气,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应该牢记革命先烈们的革命精神,为和平时代添光加彩。作为一名药师,我的誓言是:努力做好药学服务工作,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要做好药学服务工作,要对事业有热爱之情,对病人有仁爱之心。即便在工作中

5、遭遇困难挫折,也能有不屈不挠的精神。同样我们始终不能忽略专业素质的提高,要通过不懈的努力丰富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不断学习新的医疗知识,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更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立足本职工作,尽心尽力,积极接受新时代下的新挑战,在平凡的岗位中不断发挥出自己的作用。生命不息,“誓言”永恒。现如今,“有国才有家”,仍言犹在耳,家国情怀依旧延续。阳光下,刘老庄烈士陵园的82棵青松,郁郁葱葱。身在和平年代的我们,要珍惜眼前这美好的时光。牢记历史,要永远铭记老一辈革命先烈的付出与奉献,继承和发扬革命精神。从来没有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我们负重前行。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近期,院党委组织我们观看了一期跨越时空

6、的回信节目,该期节目沿着时间的刻度,把我们带到了革命先烈的那个年代、那些特殊的时刻,带我们读懂烈士家信,重温革命年代那些感人事迹,再通过后代的讲述和回信去拓展先烈生前身后的故事,并完成跨越时空的对话。这一期的主题是“爱情”,任何时代,爱情都是常说常新的永恒主题。烽烟战火掩盖不住其光芒,反而令其更铭心耀眼。本期重启的两封红色书信,一封是充满悲壮遗憾之感的未满爱情,另一封讲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百岁爱情。革命伉俪潘涛、贾春英在烽火年代相识相爱,一同为民族生死存亡抛头颅、洒热血;而当贾春英在家待产生下儿子潘兴嵩时,初为人父的潘涛在抗战前线,率部队转移,因抗日救国不容丝毫迟缓,潘涛不能回家看望自己

7、的妻子及儿子,他只能留下一封家信,许诺妻子抗战胜利之日既是返家之时。但没想到一别成永别,一纸家书成遗书。潘涛在与日寇激战五天五夜后壮烈牺牲。另一封家书详细还原了当年的“最美战地情书”故事。抗战英雄曹越华1944年作为翻译官参加中国远征军赴缅甸同日军作战。曹越华抱着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豪情,做好了牺牲的准备,他对爱人的思念化作了战斗的力量,激荡起保家卫国的热血。曹越华在战场写了一封情书给爱人王德懿,许诺她一座城堡,一生相守。这封情书后来被广泛传播,被评为战地最美情书。幸运的是王德懿等来了曹越华兑现承诺。两人历经七十多年风风雨雨,相守相伴直至百岁。这是一个相守百年的爱情故事,是一次“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8、”的百岁爱情见证。一封书信,铭记感动,传承信仰。红色家书的重启,带观众进一步了解、感知先烈对革命事业的忠贞,再现先烈们在黎明之前最黑暗时期的革命精神及家国情怀,先烈们为新中国斗争舍小家为大家的顽强意志在书信中毫无保留的展现,这份顽强意志值得我们好好学习。在那个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年代,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投身救亡图存、保家卫国的革命战斗中,今天的和平安宁幸福生活是来之不易的,是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要倍加珍惜,要继续传承弘扬革命精神,不屈不饶、艰苦奋斗、勇往直前,牢固树立英勇顽强的战斗作风、坚贞不屈的革命气节、争先创优的进取精神、战胜困难的坚强意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祖国,创

9、造新的业绩,做出新的贡献,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有幸观看了跨越时空的回信黎明之前之李白、江姐篇。感受跨越时空的回信用字里行间的真情实感对英烈精神做的生动解读。“我们敬重先烈,在于他们的选择以不可为而为之承民族兴亡之责;我们缅怀先烈,在于他们的选择已成为今日你我的人生坐标和价值信仰。”1949年,新中国建立前夕,在黎明时分,正是前辈英烈用不屈的意志品质和皎洁人格为国家迎来了曙光。英烈身上展现的责任心与使命感,造就了如今“共和国的基因”,在基因里,既有李白洒在上海滩的那一腔热血,也有江姐留在重庆歌乐山的一曲离歌。他们的家国精神也影响着

10、一代又一代年轻人,那就是“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在电影永不消逝的电波中主演李侠最后的道别“同志们,永别了,我会想念你们”感动数人,导演用一句台词让先烈与观众告别,弥补了真实战争中的遗憾。1949年4月22日,电影主演原型、革命先烈李白在狱中留下了此生绝笔,在家书中他言语平常丝毫没有慌乱,李白的死是壮烈的,但他的战友,电报另外一端的接线员苏采青却用了半个多世纪的时间去追问一个答案,她刚刚参加工作不久就接收到战友发出的紧急预警信号,之后再没能与其接通联系。因为彼此都是情报员,身份保护异常隐秘,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追寻异常艰难:他是谁?他怎么了?是不是还幸运地活着?正如苏采青

11、所说,“您(李白)的形象,不会随着时间流逝而被遗忘,因为新中国的基因里,有您永不消逝的电波”。江竹筠(江姐)之孙彭壮壮带着回信登台,讲述奶奶对他人生的影响和他对奶奶的理解。看到很多像奶奶一样的英烈,他们永远定格在20多岁的年纪,彭壮壮感慨颇多,奶奶不仅给了他生命,还指引着他前行。他提及海外学业有成后,正面临着职业道路的选择,此时,他回到爷爷奶奶曾经战斗过的歌乐山重走祖辈革命之路。每一个在当地牺牲的英烈都有石碑,而他们之中许多人都永远定格在20多岁的年纪,这些“新中国永远的年轻人”让当时年龄相仿的彭壮壮深受震撼,就此毅然决定回国,将英烈的责任与精神力量传承下去。节目不仅反映彭壮壮的思想变化,在紧

12、抓“传承”这一核心立意的基础上,还体现了烈士精神在下一代中的作用力。比如在儿子彭然9岁时,彭壮壮也像自己20多岁时那样,带着他也去重走革命之路。关于江姐的故事,在这位新中国未来的年轻人眼中,也有更崭新的视角。“一年前,然然在学校准备一次讲演,题目是改变世界的人,他问我能讲太奶奶吗?我非常感动于他对这份传承的用心”,“他这样写道,那时的世界是很悲惨的,是不公平的,有很多战争,我的太奶奶,想改变这一切”孩子的思想虽然稚嫩,但无疑让观众感受到,他们也正在汲取“共和国的基因”中的力量。在关键的回信环节中,跨越时空的回信在呈现效果上进行了互动化、故事化、情境化三个维度的创新。每位回信人不仅仅是读信,念毕

13、还会走向舞台另一端具有象征意义的邮筒处,将信塞入其中,看似不经意的步骤,却显示出了书信在形式上的仪式感和厚重感,让观众产生“云中谁寄锦书来”的真切感受。跨越时空的回信通过回信人的真实心路反映了英烈精神对年轻一代的深远影响。在致敬英烈的同时,跨越时空的回信试图将烈士精神浓缩成“精神纽带”,以薪火相传为脉络,更具说服力地将“共和国的基因”根植到一个又一个青年观众身上,在立意方面寻求对观众具有现实指引意义的方向,更能起到高屋建瓴的作用以及实现传播价值的裂变。在江西这片红土上,八一军旗在这里升起,中国革命的摇篮在这里编织,共和国的雏形在这里孕育。通过观看跨越时空的回信,我清楚地认识到我们要学习他们的崇

14、高品格,继承优良传统,发扬优良作风,更好地发挥共产党员在群众中的先锋模范作用,把对党、对伟大祖国的无限热爱转化为建设美好家园的实际行动,踏踏实实工作,全心全意服务于病患,实现自身价值,做对社会有贡献之人。观跨越时空的回信有感炎炎夏日热浪涌,不忘初心红潮起,8月20日,院党委组织大家集中观看的人文类节目跨越时空的回信迎来了第七期,本期主题是“不远万里”,讲述格里戈里.库里申科与白求恩这两位坚定的国际主义战士的故事。他们为中国抗日革命呕心沥血,他们为正义和良知而战。他们的精神,不仅存迹在一座城,也存迹于每个国人的内心。1939年,接到苏联红军空军部队援华密令的库里申科,带领轰炸机大队来华援助抗日,

15、他无法告知妻女他的任务是什么,只能将思念寄托在一封家书中:“我很想知道你和女儿生活的一切情况,哪怕一点一滴”,“希望你下次回信,把你和女儿伊娜的照片一并寄给我,多给我写信吧”!离开故土来到万里之外的中国,库里申科无时无刻不在思念远方的妻女。然而在一场战斗中,他驾驶的飞机左发动机被击中,本可以跳伞逃生的他,为了保护万州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毫不犹豫将飞机迫降到江面,不幸被江水吞噬,壮烈牺牲。还没等到家人的回信,他却将生命永远定格在36岁,他把自己的青春年华无私奉献给了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的抗战事业。库里申科作为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一直没有忘记他。节目中,库里申科陵园的讲解员万宇跨越时空的

16、回信,表达了万州人民对库里申科的感谢和铭记,她的回信再一次让我们重温了历史,聚集了感动,即便英雄早已不在,但万州人民的不曾忘记、中国母子谭忠惠和魏映祥长达61年的守陵,都无一不昭示着跨越国界的温暖从未消失,中国人民对国际烈士的恩情永不忘记!另一位国际主义战士,他是很多人的少年记忆,精神榜样,他就是大家所熟知的白求恩。1938年,白求恩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的派遣率领医疗队来到中国援助抗日战争,将自己的一腔热血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中国军民。因在一次战士手术中手指受伤感染,却坚持工作,最终恶化成败血症,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给时任晋察冀边区司令员聂荣臻写下一封信,嘱托将自己的所有物品分给身边的战友们,惦记的是如何买到更好的药品,如何让伤员得到更好的救治,字字句句透露出满腔的关心和友爱。“请转告加拿大和美国人民,我十分快乐,最近两年是我生平最愉快、最有意义的时日”,这是白求恩对自己在中国经历的最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