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作业防止讲解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922545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PPT 页数:20 大小: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温作业防止讲解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高温作业防止讲解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高温作业防止讲解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高温作业防止讲解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高温作业防止讲解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高温作业防止讲解》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温作业防止讲解(2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高温作业,一、 高温生产环境中的气象 条件及其特点,(一) 气温 (二) 气湿 (三) 气流 (四) 热辐射,二、高温作业及其类型,(一) 高温作业 指工作地点有生产性热源,当室外实际出现本地区夏季通风室外计算温度时,工作地点的气温高于室外2或2摄氏度以上的作业。,(二) 高温作业类型 干热型:高气温,强热辐射。 32, 1cal/cm2min。 湿热型:高气温,高气湿。30,80。,三、高温和热辐射下人体的热平衡,(一)产热 (二)散热 1.传导对流散热(C) 2.辐射散热(R) 3.蒸发散热(E),四、高温和热辐射对生理功能的影响,(一)体温和皮温 (二)水盐代谢: 出汗量:6L/24h

2、 尿盐:5g/24h (三)循环系统 (四)消化系统 (五)泌尿系统 (六)神经系统,五、热适应,热适应(heat acclimatization)又称热习服,是指人在热环境工作或生活一段时间后,对热的耐受性提高而产生对高温的适应状态。机体对热适应后,会使紧张的生理功能得到改善。,热适应后,其适应能力保持一段时间,离开热环境12周后可逐渐消退。热适应的消退称脱适应(deacclimatization)。脱适应的速度和个体健康状况有关。 人体热适应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否则仍可引起生理功能紊乱甚至疾病。,六、中暑 (一)中暑的分型、发病原因、 临床特点, 热射病(heat stroke) 日射病(

3、sun stroke) 热痉挛(heat cramp) 热衰竭(heat exhaustion),(二)诊断标准,1、先兆中暑 高温作业史; 症状:大量出汗、口渴、全身疲 乏、头晕、心悸、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体温正常或稍高。,(二)诊断标准,2、轻度中暑 高温作业史 体温38.5;面色潮红,胸闷,皮肤灼热;呼吸及循环衰竭的早期症状:面色苍白,恶心呕吐,血压,脉搏细弱而快,不能继续劳动 3、重症中暑 除上述症状外,还出现了昏倒或痉挛,或皮肤干燥无汗,体温在40以上。,(三)急救和治疗, 先兆中暑与轻症中暑: 离开高温作业环境,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 可针刺合谷、人中六等; 可选服霍香正气

4、丸、十滴水、人丹; 有呼吸循环课间倾向的,进行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 重症中暑,抢救原则: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防治休克 1)降温: 物理降温: 药物降温:首选氯丙嗪 氯丙嗪2550mg+500ml葡萄糖盐水静脉滴注。 降温降至肛温38度。 2)纠正水电解质紊乱: 1000ml-2000ml葡萄糖盐水/24h。 补充电解质 3)防休克: 血压过低,可给予升压药。,七、高温作业卫生标准及 综合评价指标,(一) 卫生标准 1、车间内工作地点的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当地夏季通风室外 工作地点与 计算温度() 室外温差() 22及22以下 10 2328 94 2932 3 33及33以上 2,2、

5、车间空气调节夏季空气温度规定 相对湿度(%) 气温() 5060 3332 6070 3231 7080 3130,(二)评价生产环境气象条件的综合指标 三球温度指数(干球DB、湿球WB、黑球 GT)(WBGT) 露天作业WBGT=0.7WB+0.2GT+0.1DB 室内及室外遮荫WBGT=0.7WB+0.3GT,WBGT最高容许值见下表: 每小时工作与休息 工 作 负 荷 时间比例() 轻 中 重 连续工作不休息 30 26.7 25.0 7525 30.6 28.1 25.9 5050 31.4 29.4 27.9 2575 32.2 31.1 30.0,七、防暑降温措施 (一)技术措施 是根本措施, 合理设计工艺过程 通风 (1)可利用温压和风压进行自然通风 (2)局部机械送风 岗位送风;喷雾风扇;风扇 隔热,(二)保健措施,保健食品 盐的供给 维生素和水的供给 高蛋白饮食。清凉饮料,易于消化的营养 饮食(食品) 个人防护 医疗保健,(三)组织措施,认真贯彻执行有关防暑降温法令 制订合理的劳动休息制度; 大力开展宣传教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