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922236 上传时间:2019-09-16 格式:PPT 页数:32 大小:4.9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_第1页
第1页 / 共32页
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_第2页
第2页 / 共32页
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_第3页
第3页 / 共32页
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_第4页
第4页 / 共32页
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_第5页
第5页 / 共3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3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探索,海原县文化旅游广播电视局 李进兴,成吉思汗1225年秋天出征唐兀特(西夏国),让党项族的一位将领去打西夏的都城(今银川),而他则率领大军前往“南家思、唐兀惕、女真边界上的一个地方”,即南宋、西夏、金国三交界处的地方。在这个地方成吉思汗接待了金国、西夏的使臣。就在这个地方成吉思汗病逝,这个地方就是西夏国的一个地方,但具体在哪里,成为学术界一直探索的课题。,一、史料中记载成吉思汗去世地,有关成吉思汗去世的原因与去世地,在马可波罗游记第六十七章就有描述:成吉思汗是在“进围一名哈剌图要塞之时,膝上中流石死。”,马可波罗游记书面与记载,马可波罗游记注释:“哈剌图”与元史“哈老徒”

2、之对音相近。,元史用:“秋七月壬午,不豫。已丑,崩于萨里川哈老徒之行宫。”简单的文字记载了成吉思汗死亡。,西北民族大学成吉思汗去世地研究专家却拉布吉就“哈老徒”之地寻访了20多年。2006年11月再次到六盘山地区寻访“哈老徒”之地时,在固原博物馆与馆长助理马建军的交谈中得知:海原县城,元代被称为“海喇都”时异常兴奋,5日,到海原查地方志,得到更进一步的证实,并十分肯定的确定,“海喇都”就是元史中记载的成吉思汗的“哈老徒行宫”。一语破天惊,探索从此开始。随着探索与发现,众多学者、各大媒体开始关注这一事件。,二、海原是成吉思汗去世地的发现起因,三、海原县地方史料的记载,海喇都城遗址,宋、夏时期为“

3、天都寨”、“东牟会”,元代称“海喇都” ,明、清代简称“海城”,清同治年设海城县,民国三年改为海原县。,却拉布吉对:“哈老徒”读音和意思做了解释。“哈老徒”与“海喇都”均是对蒙古语“前哨、前锋、哨位以及也随夫人的行营”用汉字音注的异写,在宋、夏、金时期就“萧关”就在海原县境内,海原就处在三国的交界处,符合史料记载。,四、 “哈老徒”与“海喇都”的关系,为了进一步证实海原县城就是行宫,从2006年开始注重出土文物的搜集整理与研究,当然发现了西夏末期元代初期的建筑构件和生活器皿、墓砖等,将发现文物介绍与对比一下。 2011年在东门修建廉租房时,出土的“海喇都”文字的墓砖。,五、出土文物可证海原县城

4、就是元代“海剌都”城,海原县城改造时,曾出土过一件,体积特别庞大,高48厘米,宽32厘米,厚16厘米;也特别厚重,重量达70 斤。瓷质,香灰白胎,施蓝釉,釉已脱落,只留下阴刻线内的一些蓝釉。,海原县城曾出土的白釉筒瓦,出土量较多,长41厘米,宽16米,厚1.8厘米。表层施白色化妆土和玻璃釉,瓦内不施釉,暗粉红胎质。白釉筒瓦体形庞大,厚重。瓦头多为龙形。,海源县城出土的蓝釉瓷器螭形屋脊和螭形瓷烛台这两件的造型,与1974年宁夏银川市西夏西夏陵区6号陵出土的石螭首,十分类似,特别是眼睛、耳朵、鼻子、牙齿等方面;与出土于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正蓝旗元上都遗址的“元代汉白玉螭首”的造型,完全一致。,西夏开国

5、初期,国王“元昊既袭封,衣白窄衫,冠顶上独垂红结绶,表异蕃众。”,据史料,在历史上有党项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游牧民族最喜爱蓝色和白色。,古代的蒙古族人也崇尚白色,认为白颜色象征着人类社会生活中的真实、正直和美好。蒙古人逢年过节和操办喜事时穿白色的服装。 古时候,蒙古族人把太空的蓝色尊崇为自然界中永恒、美好的颜色,希望自己的国家象永恒的蓝天一样永存和繁荣兴旺,故而称之为蓝色的蒙古国。,据史料,在历史上有党项族和蒙古族这两个游牧民族在法律上都禁止官民拥有白蓝色的龙纹瓦脊,在天盛年改旧定新律令第四百三十四条规定:“禁止诸官和百姓拥有蔚蓝色和白色宅第。其中某些房舍可用蓝色顶盖白色底基。若违律,房舍只用蔚蓝

6、和白色中一种者,应获罪,有官品者罚一马,庶民杖十三。”第四百三十七条还规定:“除寺庙、天坛、神庙、皇宫之外,任何一座官民宅第不准装饰莲花瓣图案,禁止用红、蓝、绿等色琉璃瓦作房盖,凡旧有琉璃瓦之房盖,均应除掉。若违律,不论官民对起房舍新装或旧有未除之琉璃瓦顶盖,则对罪犯罚金五缗,以奖赏举发者。所有装饰应当除掉。”,在元史刑法志(禁令)中规定:“诸小民房屋,安置鹅项衔脊,有鳞爪瓦兽者,笞三十七,陶人二十七。” 这里出土的建筑构件、器物,多属宫廷用品,在民间则属违禁品。特别是这里出土的元代大型兰釉螭形瓷屋脊建筑构件、白釉大筒瓦显示了非凡的皇宫气派。,海原县城曾出土一件白釉汉字“内府”梅瓶,器高37厘

7、米,口径5.2厘米,底径10.8厘米,小喇叭唇口,短颈,圆肩肩部有涩圈,腹部下收敛,八字足,施白色化妆土和玻璃釉,暗粉红胎质,整体造型呈卵圆型,腹部写有汉字。早年海原县自来水公司李有丰在挖掘安装自来水时,在海喇都北城曾挖出一件缠枝宝相花纹的青花梅瓶,造型大小与“内府”白釉梅瓶完全一致,笔者只见过几次,可惜没能留下照片资料。 “内府”梅瓶,史料记载:内府初意指仓库,之后,内府含义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由最初的仓库转变成皇宫内廷之意显然,写“内府”汉字的梅瓶,与宫廷有关系了。 辞海:“内府”条,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第502页;收藏家1998年第2期第32页刊登的陈为政 文 秘藏百年重现于世的

8、明永乐内府梅瓶。,海原县城出土过一件元代刻有“官”字款的梅瓶残高厘米,米黄胎,胎质细腻光滑,茶叶末釉,釉色浓淡均匀。瓶体制作规范,喇叭足。在腹部刻有一个汉字“官”字,上部剥釉对字体略有伤害,但字体清晰,可辨认,字体笔画遒劲,古意盎然。“官”字是在釉上好之后,再从釉面上刻写上去的。从其造型、胎质、釉色来看,属于典型的元代早期灵武窑烧造的瓷器。,海原县城出土过一件茶叶末釉剔刻卷叶纹梅瓶,器高31.8厘米,口径4.9厘米,底径10.8厘米。腹部最大直径18.2厘米,小涩口,短颈,圆肩,肩以下收敛。内圈足,底部露胎,米黄澄呢胎,非常的细腻。通体施茶叶末釉,腹部有滑釉现象,肩部有一条较宽的涩圈带,下面剔

9、刻一圈卷草叶脉纹饰带。剔刻技法细腻,俯仰有致,姿态娇娆,婀娜俊俏十分雅洁优美。 海原县城出土的西夏晚期元初的内府瓶、官字瓶,茶叶末釉剔刻卷叶纹梅瓶、采用的是澄泥,剔刻工艺非常精细,应该是西夏末帝李睍献给成吉思汗求和的器皿。,六、西夏末帝献给成吉思汗的行宫,蒙古秘史明文记载西夏末帝李睍给成吉思汗献了“行宫”。既然“行宫”是西夏末帝李睍所献,那么此“行宫”肯定是之前的西夏皇帝所修建、所使用的、他肯定位于西夏境内成吉思汗病危、病殂时的居留地。 成吉思汗是居住在“南家思、唐兀惕、女真边界上的一个地方”的一个行宫。这个行宫只有海原西夏行宫符合当时的地理环境的。,七、元代海原曾成为“跸路”,“帝王出行时清

10、道,禁止行人来往。”叫“跸路”,其驻地叫“驻跸地”,海原在历史上是丝绸古道,具体走向是“从石门关继续向西则进入今海原县境,再由海原经甘盐池至会州治所会宁县,过黄河、乌兰渡通至河西地区。”而在元初,这条道被封改道,并“形成了一条走向全新的道路,即元代的长安六盘山会宁定西兰州(或西宁)驿道。”显然,元初海原县的地理环境与交通条件,符合成吉思汗行宫驻跸地之情况。,八、结论 海喇都城遗址,出土的几件建筑、生活所用的瓷器、海喇都墓砖等文物,以及道路的改线,为我们揭开成吉思汗的行宫和去世之地,提供了实物依据。海喇都城遗址,就是成吉思汗晚年居住过“哈老徒行宫”。,2007年3月14日中国文物报刊登的研究文章

11、成吉思汗“哈老徒行宫”遗物考述,九、成吉思汗去世地研究的学术成果,2009年7月,全国第六届卫拉特蒙古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在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旗召开。来自蒙古国、我国新疆、甘肃、黑龙江等地和北京大学、兰州大学等院校及呼伦贝尔市的学术代表150多人参加了研讨会。海原县提交了3篇学术成果,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2009年7月28日,为期3天的鄂尔多斯市伊金霍洛旗“首届成吉思汗文化论坛”在成吉思汗陵旅游区召开。 60多名成吉思汗文化研究方面的专家、学者参加了论坛。海原在此盛会上同样提交了3篇学术论文,引起了学术界的高度关注。,2010年月日上午,由内蒙古蒙古族建筑文化研究会主办,阿拉善右旗人民政府和内

12、蒙古昌德装饰有限责任公司共同承办的中国首届蒙古族建筑文化论坛在阿拉善右旗额镇隆重开幕,全国建筑文化研究的学术名家、文化代表、学者余人相聚在这里,共梳蒙古族建筑文化脉络,共享蒙古族建筑文化荣耀。海原县提交了6篇成吉思汗行宫、寺庙建筑学术成果。,成吉思汗在海原去世被学术界论证后,中国文物报、宁夏日报、新消息报、人民网、新华网等1500多个国内外媒体刊登和转载。,十、新闻媒体关注海原成吉思汗去世,法国网站刊登了成吉思汗在海原去世的的消息,鄂尔多斯协会网站刊登海原成吉思汗行宫遗物考述文章,2012年8月,内蒙卫视(汉语频道)蔚蓝色故乡栏目来海原拍摄成吉思汗迷踪两集专题片,在2013年3月11日至22日晚9.30播出。,研究成吉思汗去世地的很多专家来海原考察,十一、海原蒙元遗址已成为考察、旅游和祭祀地,蒙古国国立图书馆馆长来海原祭祀成吉思汗遗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