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920282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3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习远程-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温儒敏(2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语文教学中常见的五种偏向 温儒敏课改以来,中小学语文教学的理念与方法有显著的变化,大家都感到现在的基础教育的确问题很大,并不利于学生的身心健全发展,必须改革。拿语文课来说,本来是“化育”人的课,是学生天然喜欢的课,可是由于“考试为本”,成了让人头痛的课。教师们也感到无奈。现在完全抛开中考和高考来谈课改是不现实的,课改和考试也并非就水火不容,我们要做的是不被考试牵着鼻子走,要有些平衡,让学生既考得好,又不至于被题海战术败坏胃口,不会把脑子“搞死”,兴趣搞没了。这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但只要有心,总会有些改进的办法,无论如何不能退回到应试教育的泥淖中去。这里我想结合对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理解,对目

2、前语文教学中常见的几种偏向提出某些看法。主要有以下五种偏向:第一种偏向,不注重教学的“梯度”,违背语文学习的规律。首先是教材的问题。现在新编的小学和中学教材,都往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靠,应当说各有特色,各有所长,这要肯定,但普遍不太讲究梯度。这和编写体例有关。过去的教材一般注重梯度,每一学段、年级,甚至一个学期的前、中、后期,课文、知识点和练习的安排,都依照深浅程度形成一条循序渐进、螺旋式上升的线索。而现有的多种新编语文教材体例都变了,就是采用“主题单元”的框架结构,以主题来牵动整个课程计划。比如有的初中教材三年6册,费尽心思分列出诸如“家国情怀”、“亲情歌吟”、“生命礼赞”、“品行善恶”、“艺术

3、感悟”、“亲近自然”、“时政聚焦”、“科学之光”等二三十个单元,每个单元三四篇课文,都是按照主题类型来安排的,选文自然也主要从主题需要考虑,各单元之间本来应有的语文学习的逻辑递进关系,就难于照顾了。再说“练习探究”题,每课三四题,也都偏重主题内容方面,从语词表达等方面设计的练习题较少,也很难体现教学的梯度。有的教材可能意识到这个问题,特意穿插补充某些语文知识的小板o 块,比较零碎,还是看不出梯度。现在通行的高中语文必修课教材也大都采用主题单元框架,有的甚至把初中已经有过的部分”主题“重复一遍,加上必修课时间缩短到一个多学年,更谈不上梯度了。o 这种主题单元结构的编法有无好处?有。就是课文内容相

4、对集中,分阶段围绕某一方面主题来实施教学,凸显所谓人文性。问题在于用主题来划分教学单元或板块,往往顾此失彼,很少考虑难度系数和教学适用度,也难体现语文教学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规律。教材编写的这种新的偏向,是片面理解”人文性“所造成的。当初教材编者可能为了通过审查,刻意凸显选文与内容的创新,在主题编排上花费很多功夫,相对就忽视了梯度以及教学适用度的要求。o 现在教材编写基本上都是出版社组织班子,以项目的形式分头进行,编高中教材的不太考虑初中,编初中的又不太顾及小学,彼此的衔接以及梯度更成问题。教材的偏至,已经给一线教学带来一些麻烦,造成教学梯度的丧失。我建议今后教材修订要认真考虑梯度问题,要讲规律

5、。最好放弃这种主题单元的体例,回到语文习得的主线上来。从小学到高中,每个学段语文教学要达到怎样的基本要求,这些要求可以分解为哪些主要的方面,又如何在选文、练习与教学活动等方面体现,都要有通盘的考虑。o 好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稿很快就会公布,其中对每个学段必须达到的标准都有规定,可以供教材编写者参考。当然,教师们不能等到新教材修订出版后才上课,那可能要等上几年。现有的教材继续用,注意在梯度问题上有所调整就是了。不必死板地按照现有教材的体例和顺序进行教学,教师们可以发挥各自的创造性,对现有教材做必要的调整。这要认真参考新课标对不同学段的要求,结合自己所在学校以及学生的情况,对教材的单元结构进

6、行重组,遵循由浅入深的规律来安排语文学习的某些基本要素,课文的单元组合服从这种新的安排。比如这两周的课重点是讲解和练习“浏览”,下两周重点是“群读”(瞬间能看一组词);这一单元侧重学习描写,下一单元重点学习议论,等等,是以语文“基本要素”的侧重点来组成教学顺序与线索,课文则是服务和体现这一顺序与线索的。如果感到这样改变的“工程”太大,难于操作,也可以仍然按照教材的单元顺序以及课文组合,但最好在讲解和练习等方面往语文学习的“基本要素”方面靠一靠,就是说,尽量回到语文学习与训练的框架上来安排课程,讲一点梯度,而不是“主题先行”,把教学计划弄得很零乱。o 为何现在语文教学不太讲梯度呢?除了教材和教学

7、体例的混乱,还有更深层的原因,就是“急躁症”。一切还是瞄准考试,便都很功利,很焦躁,都在搞“提前量”,随意增加教学难度。过去高考的紧张从高二之后才出现,现在高一就进入紧张备考了。连初中生也总被提醒如何准备考大学,某些高中的课就搬到初中来学了。这种紧张还波及小学,甚至幼儿园、学前班,都在搞课程学习的“提前量”。有的学前班就要求孩子认识3000汉字,上小学一年级必须先会拼音,二年级就开始写作文,等等,一级一级都是超负荷的提前量,太不正常了!课改后高中分为必修与选修,本是个创举,可是有的学校1.25学年必修学完后,马上转入高考备战了。还有的刚上高一,就大量练习“高考瞭望”、“高考攻关”之类习题。真是

8、适得其反。课改本来是要减轻学生学业负担,可是搞了多年,并没有把负担减下来,有的还加重了。这里当然有社会原因,竞争加剧,转移到教育了。但从课程教学本身检查,一切面对中考高考,不断搞提前量,层层加码,必然是不讲梯度,违背规律,搞乱脑子。o 这次课标修订,重新强调了教学的梯度,这是很值得重视的。比如,小学低年段识字量就降了一些,提倡“多认少写”,并不要求都“四会”。拿阅读教学来讲,课标强调不同学段都要有梯度。小学一二年级,阅读教学主要还是激发兴趣,让孩子开始接触阅读,喜欢阅读,感受阅读的乐趣,能够多多少少做到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一开始最重要的就是尊重天性,培养“兴趣”。到了三四

9、年级,开始学习默读和略读。做到不出声,不指读;粗知文章大意,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表达情意的作用。而到了第三学段,五六年级,阅读才有速度要求,要让学生学会浏览,能初步阅读叙事性作品。作文教学呢,也有梯度要求。小学低年级不安排作文,只有“写话”,能用几句话写自己看到、听到、想到的事物,就可以了。到小学高年级,也还不是完整的作文,所以叫“习作”,要求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自己的见闻、感受和想象,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意思。这时还没有必要把各种文体分得那样清楚。到了初中,才开始有作文,要求能写简单记叙性文章和说明性文章,做到明白清楚;写简单的议论性文章,做到有理有据;根据

10、生活需要,写日常应用文。高中呢,作文开始有文体练习的要求,一是理论类,如评论、随感、杂文等;二是实用类,如提要、自荐书、考察报告、研究报告等;此外,还可以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的写作。注意,高中作文是把理论类和实用类写作放在前面,这是基本的,然后才是尝试进行诗歌、散文等文学类文本的写作。o 一个学生初中毕业,一般而言应当具备怎样的写作能力水平?现在被弄得模糊了。其实课标是有要求的。初中毕业也就要求能写通顺、清晰的文字,大致熟悉并能掌握一般的议论文、记叙文或应用文,有一定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但是现实情况不是这样。因为面向中考和高考,标准普遍拉高,而且方向也在偏离,如要求“创新”、“个性

11、化”、“思想深刻”、“文笔优美”等等,都是高出于课标要求的。不讲梯度,都在搞“提前量”,有的小学一二年级就要求作文了。字都认不全,怎么作文?那只能是家长替写。有些教师要求小学生“不动笔墨不看书”,凡是过节或者逛公园,都要布置作文。那也太过苛严了,结果就是让孩子害怕读书,反感过节逛公园,这是扼杀天性。现在初中作文就开始和考试挂钩,高中作文更是全都对付高考,很多学生因此讨厌作文课。这些反常现象都值得我们反思。o 所以我这里讲梯度,不完全是技术问题,而是关系到整个基础教育的全局性问题。我们还是要强调贯彻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与要求,不能随便搞“提前量”,给学生层层加码。o 第二种偏向,是课堂教学“两多两

12、少”,即教师讲得多,讨论对话多;默读少,涵泳少。o 现在很多教师备课很程式化,课堂上留给学生读的机会不多,还是讲得多,加上练习、做题和讨论又多,“读”就被挤压了。还有,就是讲课太琐碎,美文鉴赏变成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本来语文阅读是一种美好的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考试当然要面对,但总不能只顾考试把学生的兴趣扼杀了。再说,阅读课读得少,默读少,如何能提升语文能力?新课标强调语文能力的综合培育,理解、感觉、体验、察悟,包括语感,主要靠在大量阅读中去逐步习得。这就是“涵泳”,浸润式习得,语文阅读教学最佳的境界。语文课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尤其是诗词课,还有文言文的课,更要求阅读主

13、体的融入,没有反复阅读,那情味就出不来,语感就出不来。集体朗诵也有必要,但不能取替个人的默读,如果缺少个人的阅读体验与感觉,没有个性化的阅读,而教师讲得太多、太细、太零碎,就可能破坏“涵泳”的感觉。现在最需要改进的就是增加学生阅读时间,让学生在默读与细读中咀英嚼华、涵泳浸润。小学阶段特别是低学段,可以多一些集体朗读,到了中学,特别是高中,就要更注重默读、浏览与快读,让学生有机会静下来自己去读,进入作品世界,在感受、体验和想象中得到熏陶,提升审美能力。o 课改之后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课堂上讨论多了,教师备课也刻意安排许多讨论“对话”。讨论和对话是需要的,可以活跃气氛,但必须有个前提,那就是让学

14、生自己先读,先有阅读的印象与感觉。不管什么类型的课,一上来就安排集体朗读,然后字词解释,段落大意,最后就是对话讨论,这样一味追求热闹,学生根本没有机会静下心来读。有的教师追求课堂效果,并不重视学生自己的“读”,而是安排很多讨论和对话。师生之间有问有答,但很多“问答”无关紧要,是脱离课文的无“语文性”的“问答”,我把它称为缺少思维深度的“浅问答”,真有点浪费时间。学生还没有怎么读,教师就要求放开思路“对话”,结果只能是天马行空。这样的课很活跃,可是上完了,并没有什么把握得住的“干货”。语文教学的“对话”很重要,这也是课改之后的新气象,但“对话”要有质量。其实“对话”有两种,一种是师生或者同学之间

15、的对话,还有一种是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不能只顾前一种,而忽视后一种“对话”。学生与课文作品之间的“对话”是课堂教学的基础,只有学生自己经过细读、默读,先和作品形成过“对话”,然后再和老师或同学“对话”,才有质量和意义。课堂教学中应当留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去默读、细读,尽量达到涵泳的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动笔写一点印象、感受等。这样,文字可以将思维细化和条理化,也是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好办法。o 可以说,没有默读和细读,没有涵泳,也就没有成功的语文课。o 现在中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缺少涵泳,效果不太理想,除了受制于高考和中考,还跟照搬大学中文系专业教学的框架方式有很大关系。比如文言文教学,像大学

16、中文系的古汉语研究似的,把语法讲得那样细,一个字一个字翻来覆去掰碎了,学生哪还有时间读书?往往一首诗、一篇文章学生自己还来不及读几遍,就开始总结思想、分析形象,甚至过度阐释,语文的感觉、体验始终没有出来。还是要注意给学生一些空间,营造一点涵泳氛围,培养语感和审美力。每个教师可以有不同的教学方法,但只要有心,想着让学生的智商和情商都得到发展,让学生既能考好,又确实培养起阅读兴趣,那才有真功夫,也才符合课改精神。o 现在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讨很多,对教学实施是有帮助的,但我觉得不能只从技术层面看待这个问题,还是要更新观念,有了正确的观念,才可以找到好的办法。大家可以注意一下这次课标修订是如何强化新的阅读教学理念的。课标认为阅读除了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还有一个重要功能,就是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认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这里就包括前面说的“涵泳”。新课标还特别提出要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