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918268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5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子的教育思想(同名4651)(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孔子的教育思想(一)孔子的生平和政治,哲学思想孔子(公元前551一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东南).他的先世是宋国的贵族,后因家族衰败而逃到鲁国.孔子自述其成长过程时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孔子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孔门弟子辑录孔子言行的论语这部书中,它也是我们了解,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在政治方面,孔子主张实行德政,提出了省刑罚,薄税敛,使民以时,博施济众(论语公冶长)和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雍也)的社会理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既有唯心主义的成分,也有唯物主义的因素

2、.他一方面相信天命的存在,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论语宪问).另一方面又少谈鬼神,论语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又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 (论语先进)这种双重的哲学思想,与他所处的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社会形态有关.孔子的哲学思想中还灌注着折中调和的精神,即中庸之道.(二)孔子的教育思想1,关于教育的作用和对象孔子认为教育对政治的作用非常大.他认为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孔子还提出了庶,富,教的思想.论语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

3、又何加焉 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 曰:教之.(论语子路)论语又载: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论语颜渊)而信必由教育而来.孔子还从教育与人的发展关系上论证了教育的作用.他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论语阳货)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但他又说: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论语季氏)他的本意可能是鼓励人们奋发学习,不要做困而不学的下民,但毕竟又承认有生而知之的上者,甚至武断地说:唯上智与下

4、愚不移.(论语阳货)从而又使他的思想陷于自相矛盾之中.孔子还明确提出有教无类的思想,并付诸实践.孔子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论语述而)他的弟子中既有鲁国当政的贵族子弟孟懿子,也有被称为贱人的仲弓父;既有家累千金的子贡,也有捉襟见肘的原宪和箪食瓢饮的颜回,还有穷困到三天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等.但我们还不能认为他的有教无类就是在主张人人平等地受教育,更不能算是现代社会意义上的普及教育的思想.2,关于教育的目的和内容孔子主张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士,而士的标准就是君子或君子儒.君子原是奴隶主贵族统治者的专称,即奴隶主贵族老爷的意思.孔子把它发展成为具有一定道德标准的精神贵族的理想人格,即把君

5、子当作教育的培养目标.他明确提出作为一个君子,一要能修养自己,保持恭敬谦逊的态度,二要有使亲族和朋友以及老百姓都得到安乐的治国安民之术.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论语子张).孔子所主张的教育内容主要有四项:历史文献,行为规范,待人忠诚与信实.即论语述而中说的:子以四教,文,行,忠,信.孔子还说: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孔子的具体教育内容就是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但孔子的教育内容因受历史条件的局限也有严重的不足,一是忽视自然知识的传授,二是鄙视生产劳动知识和技能的教育.如论语子路中载: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

6、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3,关于教学的思想1)因材施教.首先,孔子十分注意观察和了解学生的特点,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教育和教学.如论语先进载: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另外,对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也有不同的要求,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孔子还允许或鼓励学生有不同的专长.在他的学生中,各方面的人才都有

7、.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论语先进)但孔子在培养学生个性方面,还是倾向于培养恭敬,温和的个性.论语先进载: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2)启发诱导.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按朱熹的注解: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就是说只有当学生进入积极思维状态时教师才适时地诱导,引发,开其意,达其辞.他还说: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论语卫灵公)言未及之而言

8、,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论语季氏)也就是说,教师既不要失人,也不要失言,教学应当其可.3)学思结合.他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只学习不加思考就会迷乱而不明,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空泛而不实.他还以自己的亲身体会告诫学生: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论语卫灵公)但同时又强调思考的重要性,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论语季氏).事事处处都应运用思考,极力反对那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 (论语阳货)的人.4)学以致用.孔子说: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

9、奚以为 (论语子路)也就是说,尽管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叫他去处理政务,却行不通;派他去出使外国,却不能独立应对.书读得虽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他主张学而优则仕,培养学生是为了推行其政治抱负,训练学生能够出仕为宦,治理一方,所以他很强调学用结合,学以致用.4,关于道德教育的思想1)立志乐道.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一个人应当确立什么样的志向呢 孔子认为应该志于道,应该树立崇高的道德理想.朝闻道,夕死可矣 (论语里仁).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论语卫灵公)他极力称赞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

10、语雍也).颜回是乐道的表率.孔子特别强调立志乐道要有恒心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能经受困难的考验,即磨而不磷,涅而不缁(论语阳货).2)自省自克.孔子认为道德教育贵在培养道德自觉,应从自我做起,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论语卫灵公).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论语颜渊)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一个人能克制自己,使自己的思想,言行都合于礼的规范,就是仁了,也就是达到了道德修养的最高标准.3)身体力行.他说: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学而)他反对言过其行,认为君子耻其言过其行(论语宪问),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做到言必

11、信,行必果(论语子路).他反对言行脱节,主张慎言.甚至主张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意思是先脚踏实地去做事,做了以后再说也不迟.他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4)改过迁善.孔子把道德修养的过程,看做是改过迁善的过程.他说: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论语述而)但文过饰非,把过错掩盖起来,这是不对的,正如子夏所说的:小人之过也必文.(论语子张)有过不要紧,关键要能改过,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他说: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论语子张)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5,关于教师

12、的论述1)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他说: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论语述而)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公冶长)他走到哪里,学到哪里,而且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他还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论语述而)直到晚年,仍在勤奋学习,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论语述而).真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论语述而).孟子公孙丑上载:昔者子贡问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 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孔子自己堪称诲人不倦的典范.2)以身作则,身教重于言教.他说,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论语子路)这说明身教比言教更为重

13、要.当然,这不是说不要言教,而是指只有言教而没有身教,言教也起不了多大作用,甚至适得其反;而教师能做到以身示范,虽没有言语的说教,仍然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正如论语阳货所载: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 子曰:天何言哉 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此是无声胜有声.3)要相信学生会超过教师,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不如今者 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论语子罕)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孔子在道德伦理思想的贡献,即他提出并仔细论证了一个新观念仁,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长期影响中国历史文化的教育观.用一句简洁的话来表达,就是:君子应当为他人,为崇高理想的实现而自强

14、不息.在孔子看来,仁是众多道德规范的综合,恭,宽,敏,惠等等.那么仁的核心是什么 据论语颜渊记载,孔子对此的回答是爱人,爱人与尊重人是一件事的两个方面,所以孔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想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又说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自己要站住脚,必须让别人也站住脚,自己要做成事情,同时也要让别人把事做成.由此看来,仁的精神与损人利己是完全不相容的,这种爱心并不是爱自己的亲人,而是由此作为起点去爱大众.泛爱众而亲仁怎么才算博爱大众呢 孔子回答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即对老者关怀尊敬,对朋友忠实诚信,对少年注重教育.这些是博爱大众的标准.尊老,诚信是调解人与人的人际关系是和谐社会的一个主要内容.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培养了大批弟子,其中比较优秀的的就有七十余人,这些人沿着孔子确立的思想方向,对儒家作了全面论述.在战国时期,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是孟子和荀子,他们分别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孔子的思想体系,从而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本特征,其中以仁为核心作为儒家思想的基本思想,比如孔子曾经分析人的各种品性,孟子将它加以理论概括成为仁,义,礼,智四端作为作人的标准.孔子思想是历史的产物,是中国历史文化的重要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