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乙己课堂实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918227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37.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孔乙己课堂实录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孔乙己课堂实录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孔乙己课堂实录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孔乙己课堂实录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孔乙己课堂实录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孔乙己课堂实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孔乙己课堂实录(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课堂实录孔乙己课堂实录 授课教师:人大附中 钱颖伟一、导入师:传说中鲁迅很深刻、很艰涩,今天我们就要一起来挑战一下鲁迅自己最喜欢的一篇小说孔乙己。二、背景及人物师:昨天布置了预习作业,我们先来热热身,提几个很简单的问题,来检查一下同学们的预习情况。(投影展示3个问题)问题1:故事发生在什么时代、什么地点?生1:故事发生在1919年,鲁镇的小酒店。师:书还没打开,同学么们打开书看一下,他说得对吗?生2:是1919年的二十多年前。师:1919年的二十多年前,是什么朝代?大家一起说。生齐:清朝师:很好,清朝的末年!*,1912年建立。问题2:孔乙己是一个什么样身份的人?生3:孔乙己是一个没考上秀才的

2、读书人。师:非常准确!问题3:下面这个问题稍稍有一些难度,孔乙己周围有哪些人? 咱们班同学数学超强,看看谁反应最快,列举得最全!生4:站着喝酒、穿短衫的人。师:站着喝酒、穿短衫的是什么人?是劳动人民。继续!生4:还有相对比较富的穿长衫的人,酒店掌柜,文中的“我”(小伙计),还有一些孩子。生5:还有何家人、丁举人。师:非常好!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孔乙己周围的人物(投影展示) 核心人物孔乙己,酒店伙计“我”,短衣帮,长衫主顾,丁举人,小孩们,掌柜。师:问题4:下面这个问题,再增加一点难度,请同学们给文中的这些人物:孔乙己、酒店伙计“我”、短衣帮、长衫主顾、丁举人、掌柜,按照社会地位的高低排排序。如果

3、人物的地位高低是一个金字塔的话,你们怎样给他们排序?(投影展示问题和金字塔图):生6:丁举人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孔乙己“我”(下面学生有小声议论。)师:有同学说不对。好,你来说?生7:“我”应该在短衣帮前,“我”还有工作,短衣帮只是打工的。师:打工的就没工作吗?有不同意见吗?生8:“我”不好排序,因为我还没有成年,社会地位就不好说。生9:我认为“我”和短衣帮是同等地位的,都是地位比较低的下层人民。师:我赞同。那孔乙己、“我”、短衣帮三者应该怎么排序?生10:我认为孔乙己应该排在最后,因为他被所有人嘲笑,也被“我”嘲笑。师:好,有同学有不同意见,那你说。生11:我觉得孔乙己应该排在“我”和短衣帮之

4、前,因为孔乙己是一个秀才,在当时(清末)秀才的地位应该是很高的。众生反驳:孔乙己没考上秀才。生11急:没考上秀才,他也是个读书人。他被嘲笑,是因为他是一个穷途末路的读书人。他被嘲笑,是跟他的社会地位没有关系的。生12反驳生11:孔乙己是一个没考上秀才的读书人,当孔乙己要教我写“茴”字的时候,连“我”都说,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所以,“我”的地位比孔乙己要高。生11:孔乙己是没有考上秀才,尽管他没有什么成果,但他至少还是一个读书人,读书人在当时清末的时代背景下地位应该是很高的。生13:在封建社会,读书人必须走上仕途,他的地位才高,但像孔乙己这样没考上秀才的,他就是社会最底层的。师:同学们说得

5、都非常好!下面看看老师开始是怎么排序的。(投影展示排序)丁举人长衫主顾掌柜短衣帮“我”孔乙己,因为这些人都在嘲笑孔乙己。但就像刚才有同学说的,孔乙己毕竟是一个读书人,把他放在最底层,他一定不乐意了。他会说:“我应该在这儿(短衣帮之前),我也是读书人。”可又有同学反驳了,“他是一个连秀才都没有考上的读书人。”那么读书人为什么在封建社会有地位,又为什么考不上秀才就没地位,这和封建时代的科举制度有很大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科举制度。(投影加讲解)师:科举制度始于隋朝,是封建王朝选拔官吏的制度,最初是社会文明的进步;政府用考试从民间提拔人才,公平、公正;是中下阶层的知识份子跻身上层社会的通道;于

6、是封建社会形成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风气;于是,千百年来,莘莘学子寒窗苦读,就是为了一举成名,光宗耀祖。到了明清时代,科举制度非常的完备,读书人通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一层一层地往上考,地位也就越来越高。第一层级是在府、县举行的院试,考上了就能成为秀才,可孔乙己连最初级的都没过关,而文中的丁举人,大家都认同他排在金字塔的第一位,他在省城举办的乡试中考中了,成为了举人,地位飙升。明清两朝的进士之中,接近一半出身“寒门”。戊戌变法前,全国每年有100多万读书人,大家一起来关注这些数据,参加考选“秀才”,只有百分之一入选;三年一考的“举人”,入选者只有千分之一;三年一考的“进士”,入选者

7、只有万分之一。读书人只要能“一登龙门”,便能“身价十倍”。但许多读书人,像我们文中的孔乙己,穷其一生,老死科场,成了科举制度的牺牲品。三、品读精彩细节,感受人物命运师:有很多同学在预习作业中说,文中有很多细节,一开始让我觉得很可笑,后来慢慢觉得笑不起来了,再读到后面,就觉得欲哭无泪了。那么我们先从你们初读小说时,觉得可笑的细节入手来解读这篇小说。请同学们读一读,或用简单的肢体语言演一演曾经让你们觉得可笑的细节,再品一品,说说这些细节为什么让你们觉得可笑。可以个人朗读,也可以小组合作分角色朗读。(投影展示问题)生14、15、16:我们来读第四段“孔乙己一到店,所有喝酒的人都便看着他笑店内外都充满

8、了快活的空气。”师:读得非常好,你们三个派一个代表说一说,这段中有哪些细节觉得可笑?为什么觉得可笑?生15:那我来说说。孔乙己说:“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吗么?”他把自己奉为读书人,但又去偷别人的书,而且不断狡辩,十分可笑。师:同学们觉得,“窃书”算偷吗?生齐:算师:当然算!同学们再读前面,有人嚷“你又偷人家东西了!”孔乙己争辩:“怎么这样凭空污人清白呢?”又有人说“亲眼见你吊着打”,孔乙己“涨红了脸,额头上青筋条条绽出”,说“窃书不能算偷”。他这么说,其实等于已经承认自己偷书了,却又用文言的话语来狡辩,显出他的死要面子,和读书人的迂腐。师:还有可笑的细节吗?生1:我自己读第6段

9、。“孔乙己喝过半碗酒店内外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我觉得这个地方很可笑是因为,别人说孔乙己“半个秀才都没捞到”,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的神情,是因为他太重视“秀才”这个名分了,说明他被科举制度毒害得非常深。师:很好,太在意“秀才”没考上了!有补充吗?生17:还是这一段,孔乙己后面还说一些之乎者也之类的,是他想把这件事情盖过去,他不想让别人看不起他,说些之乎者也让人听不懂,是想说明自己还是有学问的。师:哦,“颓唐”之后说些“之乎者也”是为了掩盖,很好!还有补充吗?生18:还有,他“脸上笼上一层灰色”,这个“笼”字非常形象,当时孔乙己被说以后应该十分尴尬,他没考上秀才是十分丢脸面的事,“笼”非常形象得

10、表现出他的难堪。师:非常好!“笼“上灰色,很尴尬,真正触到他的痛处了,你不是读书人吗,连读书人都没考上,还自称读书人。再请同学们对比一下别人说他“偷书”时,“涨红了脸,青筋条条绽出”,急于争辩,“窃书不能算偷”;而别人说他“半个秀才没捞到”,他没话说了,“显出颓唐不安的模样”,“脸上笼上了灰色”,想想看,在孔乙己的心目中,偷窃不算什么,可是没考上秀才,很要命的,这是孔乙己的价值观!师:还有其它细节吗?生19、20、21:我们读第7段。“在这些时候,我可以附和着笑,掌柜是绝不责备的显出极惋惜的样子。”生21:我觉得可笑,是因为孔乙己非要抠那“茴”字有四样写法,一般人只知道三样,他的学问别人也不明

11、白,肯定是被科举制度毒害的。师:关于“茴”字的四种写法的解释,我们可以看书下解释,这是一种无用的学问,孔乙己正是因为把这种无用的知识当作自己的本领,才可以见出科举制度对他的毒害。师:这一段,还有同学要品一品的吗?生4:好笑还在于,当别人都不理会他,对他不屑一顾的时候,他还巴结人家,想教别人“茴”字的写法。师:很好,你读一读他们两人之间的对比。生4:“读过书,我便考你一考茴香豆的茴字,怎样写的?”“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这儿可以看出文中小伙计把他当讨饭的人,根本不理他,可孔乙己却还巴结人家,还自以为是。师:我们看,文中写我想“讨饭一样的人也配考我吗”,便“回过脸去”,孔乙己的反应是?生

12、齐:等了许久,很恳切地说。师:很好。小伙计回答他了“不就是草偷地下一个来回的回字”,他又怎么做的?生齐:显出极高兴的样子。师:然后呢?“将两个指头的长指甲敲着柜台”(作指甲敲柜台状),孔乙己终于有人搭理了,终于可以地卖弄自己的学问。再然后呢? “我不耐烦了,努着嘴走远了”,孔乙己显出“极惋惜的样子”。同学们说,他惋惜什么呀?(众人七嘴八舌的回答)师:哦,惋惜小伙计不愿学习,惋惜自己一肚子的学问没人懂。这些神情的描写,而且体现人物之间态度的强烈的反差,显出可笑。还有吗?生6:我补充,小伙计是“懒懒地”回答,孔乙己却“极高兴”。师:好!还有其他段落中的细节吗?生22、23、24:我们读第11段。“

13、一天的下半天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师:你们觉得这一段也可笑?(附:我有点出乎意料,预设中这里应该是下一个环节变化的细节中体现出孔乙己的可悲来,于是带着疑惑,想把学生引向下一个环节)生23:对,因为孔乙己很迂腐,他偷了东西,却自视清高,偷了东西不愿承认,所以说被打断腿了,还说“跌断腿”,非要狡辩。师:同学们再仔细品品,这个细节,除了觉得可笑之外,还有其他情感吗?你们觉得这里只是可笑吗?生17:我觉得,这一段,还写出了一种悲伤的情感。因为,后来孔乙己再也没有来过了,文中的“我”认为,孔乙己可能死去了。所以,这是孔乙己最后一次来到店里,孔乙己虽然还是说和以前类似的话,但是这是最后一次说

14、了,所以给这段凭添了一丝悲伤。师:很好,因为是最后一次了,所以笼上了一层悲伤的色彩。还有吗?生14:我觉得这个地方很可悲。因为“他的眼色,很像恳求掌柜,不要再提”,虽然他还是在狡辩“跌断”的,但我觉得他是在维护自己的最后一点尊严。师:哦!你觉得很可悲,孔乙己是在维护自己最后一点尊严。所以,你不觉得可笑,反而觉得很可悲。(生14点头,众学生点头。)师:很好!有很多同学在点头。又有同学想发言!生25:我也觉得孔乙己很可悲。孔乙己前几次来到店里,众人都在嘲笑他偷,到这最后一次,他还是在偷,而且这一次是被打折了腿,而且上一段中,喝酒的人说“那是他自己发了昏,竟偷到丁举人家去。”他的可悲还在于,他是一个

15、自讨没趣的人,没有人瞧得起他,甚至连小孩子都瞧不起他。师:哦在可笑里面就包含着可悲!11自然段中,孔乙己已经这样悲惨了,众人还在哄笑,更显得孔乙己可悲了。(附:这一环节,通过学生的相互更正,交流发现,已经较好地弥补了刚才的突发环节,课堂也自然地完成了由可笑向可悲的深入。但学生其实启发了我,可笑和可悲本来就不应该割裂开来,可笑里本身就含着可悲,这时我就依据课堂学生的反应,对自己的教学思路已经作了临时改变。)师:关于可悲,还有补充吗?生26:“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这儿是肖像描写,前面说他穿长衫,虽然长衫很破,但现在只能穿一件破夹袄了,比以前还要贫困,已经非常的穷困潦倒了。师:说得非常好。他懂得前后关照,发现细节中的变化,由长衫到破夹袄,体现了孔乙己越发地穷困潦倒,就着他的思路,同学们再找找,11自然段中,与前文相比,有变化的细节还有哪些?(附:由这个学生的回答,我又自然地引导学生对细节的关注更深入一层,即变化的、呼应的细节)生27:11段中,孔乙己说:“温一碗酒”,但第5段中,孔乙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