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918156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9 大小:2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论文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滕伟新省委、省政府决定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和温家宝总理指出“保护好鄱阳湖这一湖清水”的殷殷嘱托,“以最小的资源环境代价,谋求经济社会最大限度发展”的实践。婺源作为鄱阳湖上游的一个县,必须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积极投入到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中去。婺源河流属饶河源头,为乐安河上游。星江河是婺源的母亲河,她与我县其他支流汇合一起,蜿蜒500余公里最后注入鄱阳湖。婺源要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就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着力构建科学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永续利用的自然资源保障体系、城乡协调的人

2、居环境体系、丰富多彩的生态文化体系、繁荣稳定的生态社会体系,确保鄱阳湖上游的生态安全。婺源应紧紧抓住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环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重大机遇,寻找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充分发挥婺源的生态与文化优势,推动婺源经济社会各方面又好又快发展。一、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婺源,位于我省东北部,与皖浙两省交界,土地面积294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人口34万。因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被外界誉为“中国最美乡村。”其基本优势是:1、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建县,自古文风鼎盛,名人辈出,享有“书乡”美誉。自唐至清,全县共出进士552人,历代

3、文人留下著作3100部,其中172部入选四库全书;朱熹、詹天佑等历史文化名人名扬中外;历史史遗迹、明清古建遍布乡野;徽剧、傩舞、徽州三雕(石雕、砖雕、木雕)、歙砚制作技艺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理坑、汪口村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村,彩虹桥、汪口俞氏宗祠等三处13个点列入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82、5%,有自然保护小区193个,挂牌保护的名木古树6000多株。是全国绿化模范县、全国文化与生态旅游示范区、全国中小城市生态环境建设实验区。境内有世界濒临绝迹的鸟种黄喉噪鹛;有世界最大的鸳鸯越冬栖息地。良好的自然条件蕴育了众多地方特产,其中红、绿、黑、白“四色”特产(

4、荷包红鱼、绿茶、龙尾歙砚、江湾雪梨)享誉古今。3、区位凸显,交通便捷。婺源地处我国黄金旅游圈的腹地,周边分布有黄山、三清山、庐山、武夷山、千鸟湖、鄱阳湖、景德镇等名山、名水、名镇。一小时内有黄山、景德镇和衢州三个机场,景婺黄(常)两条高速公路(江西段)2006年11月正式通车,京台铁路(经过婺源)列入国家规划,婺源正成为江西对接长三角的前沿。4、资源优越,产业良好。从发展旅游看,婺源“青山、秀水、古树、田园、英才、文脉、民风、民俗”八大资源;从发展茶产业看,良好的生态、适宜的气候、优良的土质、传统的习惯等,都为打响“茶乡”品牌提供了有利条件;从林业发展看,全县人平有10多亩山地,有丰富的竹木积

5、蓄量,国家公益生态林也在逐年增加补偿标准,只要科学经营,有序利用,就是用不尽的“绿色银行”。还可以发展中药材、种花果、开发观农业等。5、民风淳朴,社会和谐。婺源是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县、全省平安县和全省安全感调查公众满意县。沿袭了“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良好风气,邻里和睦相处,百姓安居乐业。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小额信用贷款等政策惠泽千家万户,全县呈现出平安和谐的社会现象。二、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了一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婺源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资源保护取得实效,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1、生态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新造林3万亩,完成

6、高速公路绿色通过绿化里程35公里,全民义务植树24、6万株,新增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46、2万亩,全县列入国家和省级补偿范围公益林达到154、7万亩。开展了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管理新机制,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成功创评“全国绿色小康县”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2、环境保护取得实效。以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的代价,坚决关闭了天然阔叶林消耗大户迈尔泰木业公司和两家高耗能电石企业,对大部分小煤矿进行了关闭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在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进一步提

7、高,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76吨,化学需氧量削减450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专项整治“5、31”零点行动,居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提高。二、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有了一定的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尤其是近年来,婺源改革开放稳步推进,资源保护取得实效,比较优势进一步凸显。主要表现在:1、生态建设得到加强。2007年新造林3万亩,完成高速公路绿色通过绿化里程35公里,全民义务植树24、6万株,新增国家和省级生态公益林46、2万亩,全县列入国家和省级补偿范围公益林达到154、7万亩。开展了林政管理体制改革,出台了森林资源保护实施意

8、见等一系列文件,成立了“责、权、利”相统一的林业管理新机制,为森林资源保护工作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并成功创评“全国绿色小康县”和“首届江西十佳绿色生态县”。2、环境保护取得实效。以年损失税收1000万元的代价,坚决关闭了天然阔叶林消耗大户迈尔泰木业公司和两家高耗能电石企业,对大部分小煤矿进行了关闭治理力度。进一步加大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力度,在建项目环评执行率达到100%;“三同时”执行率进一步提高,二氧化硫排放量削减476吨,化学需氧量削减450吨,节能减排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切实加强了城市饮用水源保护工作,开展了饮用水源保护区排污口专项整治“5、31”零点行动,居民饮用水水质进一步提高。三

9、、婺源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思考为了让母亲河山更绿、水更清、天更蓝,前不久,婺源县委进一步提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思路,也就是“一个中心、三大产业、一个目标”,即:立足生态和文化优势,紧紧抓住旅游这个经济工作的中心,做大做强旅游产业、茶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努力把我县打造成中国最美乡村、世界最大的生态文化公园。这个重大决策完全符合我县策应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实际,必将极大地鼓舞和激励全县广大党员干部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举措,带领全县广大群众奏响加快发展、科学发展的新乐章。但也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一些思想观念约束和体制机制障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解放思想,切实把思想从一切不

10、适应、不利于科学发展的观念中解放出来,在解放思想中统一思想,以思想的大解放推动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我县如何策应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更好地发挥我县优势,我认为:1、深化县情认识,实现科学发展。按照县委提出的“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的要求,找准和抓住在解放思想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破除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障碍,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既要看到自身的优势条件,又要了解自身的差距和不足;既要看到发展的现状,又要看到发展的趋势和潜力。努力营造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的良好氛围,形成科学发展的强大合力,使我县积极融入全省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我县崛起新跨越。2、发挥比较优势,建设生态文明

11、。我县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多少代人艰辛努力留下的宝贵财富;保护好这一片青山绿水,是我县广大干群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发展关键,突破发展瓶颈。一是注重生态建设和保护。坚持以封为主,封、改、造相结合,认真实施好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完善林业管理长效机制,坚决关闭高耗材低效益木竹加工企业。二是抓好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严格落实耕地保护政策,加强林地保护和管理,深入开展水土保持专项执法行动,实施好以电代燃料和农村电气化县项目。三是大力实施节能减排。加强对重点污染源的控制,不断加大环境执法力度。抓好“环保星江行”活动,确保城乡居民饮用水安全,使星江水更清,促进人与自然和

12、谐相处,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共赢。3、调整经济结构,抓好项目建设。项目建设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调整经济结构的必由之路。我县应立足本地区位和资源优势,实施生态、科技、环保型重点项目建设。一是积极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制造、茶叶精深加工、新材料产业、旅游商品加工等工业支柱产业,着力培植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财政贡献大的企业。二是抓好项目必须同全民创业和对外开放相结合。既需要大项目,也需要解决就业多的中小项目,只有让二者相互促进,相互支撑,才能形成抓项目、上项目的合力。实行全民创业,激活民间资本。树立外力牵动的战略思想,依靠招商引资上项目,

13、借助外力求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增强全县经济发展的后劲和实力,从而改变我县县域经济总量偏小、财政收入占GDP比重偏低、财政增长缺乏强力支撑等不利局面。4、立足生态环境,抓好文化建设。我县文化底蕴深厚,是祖祖辈辈留下来的无价之宝。我县在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扛起乡村文化大旗,既保护繁荣了原生态文化,又促进了经济社会和谐发展。我县积极策应全省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构想,必须高度重视文化内涵。一是进一步丰富乡村文化内涵。加大对乡村文化遗产的研究开发力度,发挥好我县文化研究会及下属九个分会的作用。二是把文化经济作为转型的经济形态加快发展。积极做好文化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工作,把有开

14、发价值的文化研究成果转嫁到有关产业中去,形成文化与经济的共赢。三是建设好人的精神家园。建设县文化艺术中心,加快县图书馆、文化馆和乡镇文化站建设,充分发挥县徽剧团、“乡土艺队”、“农村书屋”的作用,打响我县民俗文化演艺节目品牌;建设好人的精神家园,激发全县人民的文化创造力,提高文化软实力,使社会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为实现我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的思想文化支持。5、坚持以人为本,重视改善民生。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是策应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应着力发展经济的基础上,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让发展成果惠及全县人民。一是继续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就

15、业是民生之本。全面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再就业小额贷款规模,提高贷款利用水平;突出解决好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问题,加大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培训力度,着力增强农民的就业技能。二是继续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按照“四个全覆盖”的要求,应以非公有制企业、城镇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加快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建设,重点抓好城镇居民参加合作医疗保险;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降低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门槛,实现城乡困难群众医疗救助全覆盖;完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最低保障能力,扩大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面;实现城乡义

16、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全覆盖。三是大力推进社会事业的发展。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引导广大科技人员到农村一线创新创业。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教育教学管理,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努力解决群众看病就医问题,完善农村预防保健和医疗服务体系,高度重视农村卫生人才建设,提高城乡群众的健康水平。深入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强化公共卫生和食品药品执法监督,保障群众的身体健和生命安全。加强廉租房和经济适用房建设,逐步解决部分中低收入阶层家庭购房难问题。抓好创建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婺源实验区这个机遇,做好徽剧、傩舞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和传承工作。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抓好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等。 作者工作单位:中共婺源县委党校 2008年8月1日顶管位置主要位于粉质粘土层,地下水位以下。开挖竖井过程中如出现异常地质情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