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中览古解析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901423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PPT 页数:21 大小:79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越中览古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越中览古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越中览古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越中览古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越中览古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越中览古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越中览古解析(2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越中览古,写作背景,诗人游览越中(唐越州,治所在今浙江绍兴),有感于其地在古代历史上所发生过的历史事件写下此诗。 在春秋时代,吴越两国争霸南方,成为世仇。越王勾践于公元前494年,被吴王夫差打败;回到国内,卧薪尝胆,誓报此仇。公元前473年,他果然把吴国灭了。诗写的就是这件事。,伍子胥、夫差、勾践、西施、文种、范蠡,朗读 理解文句,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2、说说本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1、作者选取了哪些镜头? 分别有什么作用?,赏析 思考问题,镜头一:义士还家尽锦衣,战士凯旋,得到赏赐,不穿盔甲穿锦衣。只“尽锦衣”三字,就将越王及

2、其战士得胜归来的喜悦和骄傲神情烘托出来。,镜头二:宫女如花满春殿,越王回宫,不但耀武扬威,而且荒淫逸乐起来,花朵儿样的美人,在宫殿簇拥着他,侍候着他。 锦衣战士、如花宫女,渲染出繁盛、美好、热闹、欢乐的气氛!,镜头三:只今惟有鹧鸪飞,“鹧鸪”这个意象在古文中一般有何寓意?,鹧鸪的鸣声极容易勾起旅途艰险的联想和满腔的离愁别绪。 李商隐:欲成西北望,又见鹧鸪飞。 苏轼: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唯有落花知。 张籍:送人发,送人归,白苹茫茫鹧鸪飞。 秦观:江南远,人何处,鹧鸪啼破春愁。 辛弃疾: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只今惟有鹧鸪飞,结句突然一转,写今日此地的凄凉冷落。 “鹧鸪飞”三字

3、饱含无限的惋惜和感慨,与前三句形成鲜明的对比。 蕴涵着对勾践的嘲讽 和对盛衰无常的感慨。,越王勾践破吴归, 义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 只今惟有鹧鸪飞。,越中览古小结,(起)述历史事件:勾践破吴归。(带着胜利的喜悦),(承),第二句描述越军胜利者姿态(骄傲),第三句写王宫繁华欢乐的景象(荣华),(转),第四句写眼前凄凉景象(凄凉),昔盛,今衰,对比,艺术手法:,1、对比手法。古越的热闹、繁华与现在 的荒凉、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了一种世事变化无常的感慨。,2、借古讽今。通过揭示越国由繁华至衰败 的原因从下至上的奢侈,借此了讽 谏当朝者不要重蹈古人覆辙。,3、虚实结合。由眼前荒凉之景引

4、发联想 和想象,写出越国的繁华,虚实相生。,比较阅读,比较:两首诗在思想内容和表达技巧 方面有哪些相同和不同?,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 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 曾照吴王宫里人。,苏台:即姑苏台,故址在今江苏省苏州市西南姑苏山上。 览:观览。 旧苑:指苏台。苑:园林。 菱歌:东南水乡老百姓采菱时唱的民歌。 清唱:形容歌声婉转清亮。 吴王宫里人:指吴王夫差宫廷里的嫔妃。,相同点:此两诗都是览古之作,主题相同,题材近似,都用了对比手法。,不同点:越中一首,着重在明写昔日之繁华,以四分之三的篇幅竭力渲染,

5、而以结句写今日之荒凉抹杀之,转出主旨。 苏台一首则着重写今日之荒凉,以暗示昔日之繁华,以今古常新的自然景物来衬托变幻无常的人事,见出今昔盛衰之感。,昔日繁华已如落花流水不复存在。 全诗抒发了物是人非、昔盛今衰的感慨。 选用意象:野草、斜阳、飞燕等。 飞燕成为历史的见证人。,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 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 飞入寻常百姓家。,白居易: “掉头苦吟,叹赏良久。”,咏史怀古诗 历史兴亡的咏叹,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往往题为“咏史”、“怀古”、“览古”、“古” 有的干脆以历史地

6、域或人物为题。,咏史怀古诗主题:,1、登高游览,发昔盛今衰、 时空流转、世事无常之叹伤世 2、怀古伤己 ,抒志士 壮志难酬之幽思伤己 3、托古讽今、曲意讽谏, 起忧愤讽喻之劝伤今(伤时) 这是常见的几种主题,当然也有 评论古人、描写战场、抒写个人见解。,常用手法 今昔对比 借古抒怀 借古讽今 用典故 联想与想象,选材: 1、多选恒定不变之物(关山、明月、潮水、花草、林木、鸣禽等) 2、多写寂寞荒凉之景。,风格: 多含沉郁悲凉之气。,练 习,台 城 韦庄 江雨霏霏江草齐, 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 依旧烟笼十里堤。 注:韦庄,晚唐诗人。 台城,六朝古都(南京)附近。,1.诗人为何说“台

7、城柳”“无情”? 2. 有人说诗人在凭吊古迹时流露出浓重的对时事的感伤情绪,你是否同意?为什么?,因为六朝的繁华已如梦远逝,而台城柳依旧枝繁叶茂,不管人世沧桑、人间兴亡,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以它的繁荣茂盛和台城的荒凉破败,以它的终古如斯和六朝繁华转瞬即逝作鲜明对比,因此诗人说“台城柳”“无情”。,同意。因为诗人身处晚唐,此时的唐王朝全面走向衰落,昔日的繁华已荡然无存,如梦一场,取而代之的是兵荒马乱民不聊生。诗人凭吊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六朝的先盛后衰的命运使诗人联想到晚唐,怀古伤今。,台 城 刘禹锡 台城六代竞豪华,结绮临春事最奢。 万户千门成野草,只缘一曲后庭花。 注结绮临春:六朝最后一位君主陈后主所建的两栋高达十几丈的豪华楼宇。 后庭花:玉树后庭花陈后主亲自谱曲,填词,然后让数以千计的美人边歌边舞,后被喻为亡国之音 请简要赏析这首诗的艺术手法。,答案示例,1、对比手法。六代的繁华与现在的衰败形成鲜明的对比,抒发一种昔盛今衰的感慨。,2、借古讽今。热闹、繁华的万千门户已是杂草丛生,只因为一曲后庭花,揭示出统治者荒淫误国,借此讽喻现代不要重蹈覆辙。,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