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8901357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51.7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4周Word版含答案(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对于文化遗产,如何既保护好,又利用好,从而更好地传承,引发很多人的思考。尤其是那些从民间生活中生长出来的,一直和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传统手工艺产品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必要加以适当改造,以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重新融入当代生活。文化遗产承载着绵延不绝的中华文明,当代人不仅要看到其外在形式,也要看到其内在的光华。这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现在,很多非遗技艺的用途范围大大缩小了,因为它们多属于特定的农耕时代。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时代,物件有可能会

2、从生产劳动和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退出,但退出的可以是“形”,我们不能让内在的“魂”也随着社会的转型一起沉入历史的深处。任何文化都是有根的,这些根脉里深藏着人类为创造新生活而不懈努力的足迹,记录着文化的起源和文明的进程,这些精神印迹是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久前,在杭州的一场传统竹制技艺沙龙活动中,有位来自四川的竹簧艺术非遗传承人,在一双筷子上雕出一对华表,让人印象深刻。做这样的作品,是对传承人技艺的一次极大的考验,因为竹子质地没有玉石坚硬,很容易雕烂,没有丰富的经验和过硬的本领难以完成。这是一次技艺的展示,更是对工匠精神的完美演绎。非遗之所以能够传到今天,是因为后一代匠人都不甘让前人的技艺在自己手中耗损

3、掉,他们守住了一门手艺的初心,他们可能一辈子只做一件事情,但每件作品背后都映照着一个专注、心无旁骛的身影。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文化遗产蕴含着的工匠精神和创新精神,是永不会褪色的价值。以雕版印刷技艺为例,虽然有些出版机构还用它出版线装书,但数量已经不多了,传统的雕版印刷术早已让位给铅印技术和激光照排。然而,如果我们了解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历史,会从中得到丰厚的精神资源,它值得现代人学习。比如福建建阳,当初这里是穷乡僻壤,没有任何优势,然而,建阳人因地制宜利用嫩竹做纸,除了印制大开本书外,还开发了大量口袋书,印制通俗小说、蒙学读本、医方等,打开了市场。当地多山,交通是一个难题,当地人就在水路上做文章,开

4、辟了新的运输渠道。当年建阳雕版印刷业的辉煌之道,让人感受到的正是这种因地制宜、与时俱化,不断求新求变的内在追求,这在今天同样值得借鉴。文化遗产是人类文明的记忆载体,积淀着民族精神的符号基因,也是体现人类创造力的象征体。把文化遗产传承下来,更要把蕴含在其中的工匠精神和文脉赓续下去,使之真正成为当代文化和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摘编自人民日报)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对文化遗产应予以保护、利用、传承,因为它来自民间,与人民日常生活关系密切。B非遗的“形”会从生产劳动中退出,其“魂”却不会消亡,因其深藏于文化根脉之中。C有些非遗技艺不适应此时代却没有消亡,重要原因是后

5、代匠人守住了手艺的初心。D古代建阳人为了传播文化,弘扬中华文明,因地制宜,不断求新,做强了印刷业。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段提出论点,尾段与之相呼应,都强调了文化遗产的性质,突出了传承它的意义。B第二段强调文化遗产中的“魂”不能丢,照应了第二段首句,引出了第三段的例子。C四川竹簧艺术传承人的例子,论证了许多非遗技术传承至今的原因是“工匠精神”。D第四段以建阳雕版印刷业走向辉煌的事例论证了文化遗产中也应有“创新”精神。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化遗产只有与时俱进,符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才能融入当代生活并得到传承。B很多非遗技艺传承受阻

6、,是因为它们属于农耕时代,不适应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C当今时代,传统的雕版印刷术,除了用于出版一些线装书外,已经没有任何意义。D如果文化遗产得到很好的传承,我们就多了一些赓续传统文化、民族精神的方法。(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鸦片战争以后,中国国势日蹙,备受列强欺凌,从曾经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跌到“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的谷底,自尊心大损。经过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综合国力大增,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一百多年来的中国历史及我们对中国文化的态度,从“打倒孔家店”“全盘西化”的呼喊,到重拾文

7、化自信,我们从中可以悟出很多道理。(摘编自沈金浩文化自信、文化自省与文化自新)材料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文化自信必须要有中华民族的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这种文化标识和特有印记源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体而言表现为三个方面:一是数千年连绵不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创新之源。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作“根”和“精神命脉”,他在同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深刻指出,“我们是中华儿女,要了解中华民族历史,秉承中华文化基因,有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二是党领导人民群众在革命斗争中形成的革命文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井冈山精神和苏区精神是我们党的宝

8、贵精神财富,要永远铭记、世代传承”,并以此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在思想上正本清源、固根守魂,始终保持共产党人政治本色。三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社会性质和政治理念,是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精神力量的重要源泉。可以说,文化自信在古今社会每一个方面均有呈现,它是中华民族数千年屹立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原因,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作为坚定文化自信的强大支撑,需要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摘编自郭加利、于钦明为文化自信注入时代内涵)材料三:互联网的普及,使青少年能接触互联网,又能够通过互联网与世界各国各种各样的文化相接触。如何坚定文化自信,让他们

9、更热爱、更好地融入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要引导孩子来认识他们的家园,认识我们的传统,不是简单地让他们受到社会潮流的影响。“多少年前我提出来要在中小学开设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个系统课程,可能孩子在学的时候有一点被动,没有关系,因为作为一个完整的教育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完整的民族的灵魂塑造,我们知道它的重要性,我们告诉他你是要这样的。要让孩子知道什么叫根源,知道中国文化是他的原点,是他的原乡。”(摘编自关心、徐姝彤访谈话文化)材料四:你认为增强文化自信有何意义?(资源来源于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与研究)4下列对材料中“文化自信”的相关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四十年的改革开放,

10、大大增强了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马上就要实现,这大大增强了我们的文化自信。B我们的文化自信来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这种文化自信可能会有一些我们中华民族自身的文化标识和独特的个性。C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表示,坚定文化自信,就要引导青少年认识自己的家园,融入传统文化,这样就不怕他们受社会潮流的影响。D通过调查结果可知,大学生对增强文化自信的意义有着较全面的认识,他们普遍认为文化自信能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华民族曾经的屈辱历史让部分人经历了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自我否定的时期,如今,强大的综合国力让更多人对中华民族

11、文化有了认同感,重拾文化自信。B我们在中小学开设了中国国学系统课程,这是学生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对一个完整的民族灵魂的塑造,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C作为中华儿女,要知道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和“精神命脉”,我们要了解自己国家的历史,以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D无论是古代社会还是现代社会,中华民族在许多方面都体现了特有的文化自信,文化自信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了强劲动力。6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出坚守我国文化自信的事实和理论依据。(6分)答: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老汉的升旗仪式江岸市晚报记者黄豫光跟随驴友骑行到黄泥湾,在一个农家小院

12、前停了下来。他注意到,小院外面竖立着一根高高的旗杆,顶端飘扬着一面五星红旗。小院的主人是位头发花白的老大爷。老黄对老大爷说:“这里既然挂着国旗,就应该是单位吧,但我看这里不像单位,所以停下来问问情况。”老大爷说:“你说的不错,这里并不是什么单位,是我的家。”“那么,”老黄斟酌了一下,迟疑地问,“您家门口为什么要挂国旗呢?”老大爷反问:“难道不允许吗?”“不是不允许,我是觉得好奇。这里面肯定有什么原因吧?”“说来话长,三言两语也跟你说不清楚。你不是还要赶路吗?你的同伴都走得不见影儿了。”老黄掏出手机,拨通了以后说:“你们别等我了,我想在这里做个采访,完了自己回去。”收了手机,老黄对老大爷说:“我

13、不赶路了,想陪您聊聊天。”老大爷说:“那就进屋坐吧。我泡壶茶,咱俩慢慢聊。”老黄跟在老大爷身后进了屋,在桌子前坐下。老大爷拿出一把茶壶,沏上茶,倒在两个茶杯里,递一杯给老黄,自己也在桌子旁边坐下来。茶水袅娜地飘散着淡淡的清香,弥漫在两个人中间。老黄啜了一口茶,感觉茶水虽有些苦涩,但口鼻生香。这种茶应该是农村人自己采摘自己炒制的粗茶,但是没有农药和化肥的污染,绝对是绿色食品。老大爷慢悠悠地呷了一口茶,打开了话匣子。原来,这位老大爷名叫王宝柱,有一手好厨艺,年轻的时候,响应县政府号召,跟随劳务输出建筑队,陆续到亚非一些国家务工,给建筑队做饭。后来年龄大了,才安心在家养老。儿子和儿媳在竹园镇开饭馆,

14、老伴去照看孙子,家里只剩下他一个人了。他不是不想去给儿子打下手,而是他每天早晨要在家门口升国旗,所以坚持留在了农村。最后那次回国的时候,他在北京下了飞机,专程去天安门广场看了一次升国旗仪式,看得热泪盈眶。他当即从北京买了一面国旗带回黄泥湾。回来的当天,他就去自留山上砍了一棵高大溜直的杉树,剁去树枝,刮掉树皮,用砂纸将树干打磨得圆润光滑,固定在院子外面。这就是他的旗杆。在杉树的顶端,用尼龙绳挽个活结,在下面一拉绳子,国旗就能顺顺当当升上去。自从那天早上六点钟他一个人升了国旗,这十多年来,不管是春夏秋冬,还是雨雪风霜,他从未间断过。为了升国旗,他哪儿也不去了,每天只有升了国旗,他才觉得踏实,整个人

15、浑身就有劲儿了。他记不住更换了多少条尼龙绳,更换了多少面国旗,他只记得,每天早晨六点钟,他要风雨无阻、雷打不动地升国旗。王大爷最后说:“一个人只有到了外国,才强烈感觉到自己是中国人。有时候特别想家,有时候受了外国人欺侮,我就到中国驻外大使馆去看国旗。虽然我从没进过大使馆,更没向大使馆求助过,但大使馆门口高高飘扬的五星红旗给了我无穷的力量。在国外那么多年,国旗在我心里比什么都亲切。这也是我要在家门口升国旗的原因。”不知不觉间,两个人聊到了太阳西沉。满天的晚霞笼罩着整个村庄。王大爷站起来说:“我得去收国旗了。”老黄看着他解下旗杆上的绳子,轻轻拉动着,国旗徐徐降了下来。王大爷将国旗叠好,抱在怀里,进了屋。老黄说:“大爷,我能不能在您家里借宿一晚?明天早上,我想看您升国旗。”王大爷说:“只要你不嫌我们农村条件不好,没问题。”第二天一大早,老黄还沉浸在梦乡里,就被王大爷唤醒了。王大爷说:“你不是要看我升国旗吗?”老黄揉了揉惺忪的睡眼,起来了。东部山顶上霞光万道,太阳即将喷薄而出。随着一阵激越的国歌声响起,王大爷手脚麻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