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

上传人:清爽 文档编号:98901352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455.1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0高考语文精准刷题(1周+1册)全国专用:第2周Word版含答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高考模拟检测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多民族国家中国形成和发展于东亚辽阔的中华大地上,而伴随着农耕族群所建政权的出现,最迟在先秦时期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囿于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和对皇权的崇拜,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天下”的范围随着人们对周围环境的认知水平而扩展,“天下”也有理想化和现实化的差别。诗经小雅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就是对理想化“天下”的描述,而史书中常出现的“大赦天下”,说的是现实化的“天下”,即皇帝政令可以实施的范围。

2、费孝通先生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中对中华民族生存空间的描述“中华民族的家园坐落在亚洲东部,西起帕米尔高原,东到太平洋西岸诸岛,北有广漠,东南是海,西南是山的这一片广阔的大陆上”,可以视为当今学者对中国古人理想中“天下”范围的现实理解,多民族国家中国就是在这一辽阔区域内自然凝聚形成的。“天下”有理想和现实之分,“天下”的人群也有“夏”“夷”之别。较早创建政权的中原农耕族群,很早就看到了自然环境对人群凝聚的影响,并有了“五方之民”的族群划分,礼记王制就记载了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人们对不同族群的最早认识,这种认识明显有别于基于种族而来的民族国家理论,其划分的标准不是相貌、肤色等人种特征,而是生产生活方

3、式,划分的标准属于文化的范畴。“五方之民”随着秦汉王朝的“大一统”及对农耕族群的凝聚和整合,演变为“夏”“夷”两大群体。在两大群体划分的基础上,司马迁在史记大宛列传中将西域的众多族群分为农耕和游牧,很明显是以中原地区被称为“汉”的族群与草原地区被称为“匈奴”的族群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差别为标准划分的。中国地理学者胡焕庸以黑河和腾冲为两端,将中华大地上的人口分布划分为东西两部分,这就是著名的“胡焕庸线”。胡焕庸线虽然和司马迁的划分不完全吻合,但基本上也可以将中华大地上的人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回顾中华大地上众多族群和所建政权形成和发展的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对处理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起

4、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历朝各代奉行的“因俗而治”“用夏变夷”“以夷制夷”等政策都基于这些认识,同时这些认识也为不同族群之间的凝聚和交融、中华民族初步实现的凝聚转型提供了理论依据。无论是称为“夏”“夷”,还是称为“农耕”“游牧”,在中华大地上互动的这两大族群的事迹几乎占据了古籍记载的绝大部分,它们不仅推动了多民族国家由传统王朝国家向近现代主权国家转化,成为其共同的缔造者,同时也是我国五十六个民族的祖先。(摘编自李大龙自然凝聚:多民族中国形成轨迹的理论解读)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人将东亚区域称为“天下”,这是因为他们对周围地理环境的认知水平不高。B“天下”有

5、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之分,族群因而也有了“夏”与“夷”的区别。C中国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是以生产生活方式为标准的,其和种族的划分标准不同。D司马迁和胡焕庸以相同的标准基本上将我国境内族群分为农耕和游牧两大群体。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中国古人对天下和族群的认识为中心,阐述了多民族国家中国的形成特点。B文章在阐述古人的“天下观”时,对理想化天下和现实化天下的优劣进行了比较。C文章引用诗经史记等典籍中的相关材料,使文章既有文化厚度,又有说服力。D对于古人的族群观,文章首先阐述了古人对族群的划分标准,然后分析了其作用。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6、()A“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中的“天下”和史书中“大赦天下”中的“天下”,所指范围不一致。B中国很早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天下观”和“族群观”,并且在不同时代,“天下观”和“族群观”的观点区别很大。C中国历朝各代的统治者采取“因俗而治”“用夏变夷”等政策,和中国古人对族群的认识有较大关系。D多民族国家中国是由生活在中华大地上的“夏”“夷”共同缔造的,其形成时期的显著特点可以概括为“自然凝聚”。(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伴随着经典琵琶古曲阳春白雪的响起,中央民族乐团琵琶演奏家于源春的音乐课开始了。虽然课堂现场没有学生,但在直

7、播平台的另一边,却是湖南、贵州、山西、陕西、甘肃、河北、黑龙江、广西、云南等9个省区22所学校的孩子们。这堂音乐课是“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大型扶贫公益活动中的一场。据悉,活动将邀请包括书法、民乐等各领域的专家,打造一系列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让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让乡村里的孩子们也能体验艺术之美,是当下实现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也是美育的难点所在。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快推进边远贫困地区小学教学点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支持和辅导教师用好多媒体远程教学设备,将优质美育资源输送到偏远农村学校。在农村边远地区的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最重要的还是解决师资问题。在

8、传统授课上,应继续推进特岗教师计划,同时鼓励文艺工作者开展课外辅导;在网络授课上,要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开发更多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高质量的传统文化教育。(摘编自农村娃,上堂传统文化直播课,人民日报2018年6月27日)材料二:(摘编自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状及其发展的调查报告)材料三:当前,外来文化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这对我国传统文化形成了强烈的冲击;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也给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带来了一定压力。一直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没有明确界定范围,对传统文化的内涵解释不够清晰。同时,对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解读不够,这使得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出现割裂现象。

9、并且,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中,社会参与度不高,多是由政府实施的传统文化“包办传承”。而社会各界参与文化传承的意愿不强,参与文化传承的渠道不够通畅,文化传承成了政府的自拉自唱,没有形成全社会的合力。同时,政府传承方式较为单一,无法引起公众兴趣,也不能形成有效对接,使得传播效率受到影响;或者部分政府部门工作人员片面地将文化传承当成一种宣传方式,将人民群众当成被动接受和训导的对象,这也使得传播受到影响。而当前的传播手段主要是纸媒,网络上应用较少,这也从侧面抑制了传统文化的生命力。(摘编自优秀传统文化如何更好传承,人民论坛网2018年5月9日)材料四:怎样才能让文物活起来?专家坦言,要在保护好的基础上,

10、利用好文化遗产;要让人民群众零门槛、无障碍地接触到文化遗产;要推出更多的精品展览,满足人民群众的鉴赏需求。在文物之外,文化遗产还包括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传承主要有赖于艺人代代传承。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传承,除了需要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如何让其焕发新生同样不可忽视。中国文联副主席潘鲁生则提议,要将传统文化和乡村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手艺农村”计划,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不少专家学者也指出,传统文化的复兴应当有所扬弃,须承古人之创造,开时代之生面。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陈霞认为,不能盲目“复古”“泥古”,要不断赋予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摘编自关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11、上这些声音值得关注,中国新闻网2018年3月16日)4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给乡村孩子的最美传统文化课”的活动采取了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直播课程形式,属于文化公益扶贫项目。B我们了解传统文化的途径有很多种,但当前人们通过电视节目、影像资料、相关书籍进行了解的比例较高。C当下,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在传承方面的压力来自外来文化的渗透与影响,而其他方面对其影响微乎其微。D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要有所选择,有所扬弃,避免全盘接受,可采用现代表达形式来保护、传承传统文化。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学校上好传统文化课既可以采用传统方式授课,也可以

12、利用网络进行授课,但相对于后者,前者在乡村地区的师资力量十分缺乏。B从对传统文化发展的建议中可知,人们很看重学校教育,认为学校要承担传统文化传承责任的占比最高,其他的均低于此。C当下,政府部门传承传统文化的方式较为单一,也无法很好调动民众的积极性,在文化传承上全社会没有形成合力。D艺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具有重大作用,只要我们注重孕育和培养“工匠”和“土壤”,非遗就一定能得到很好的传承。6以上四则材料分别是从什么角度谈传统文化传承的?请简要概括。(6分)答:_(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藏青色西服季明工地离住处,有很长一段路程,老磨他们需要坐公交车

13、回去。傍晚,收工之后,老磨他们满身都是泥灰和臭汗。他们一屁股瘫坐在地上,一方面是喘息片刻,另一方面呢,老磨他们是在等大傻。大傻,真名叫于大厦,喊来喊去,老磨他们就给他起了个绰号:于大傻。大傻跟老磨他们不一样,每次收了工,立即冲洗干净,然后从带来的包里,取出一套西服,换上,再把脏工作服,裹上塑料袋,塞进那个包里。那西服,是藏青色的,大傻来到这个城市打工,刚领到第一个月工资,就上街买了这套西服。等大傻换洗完毕,大家一块儿往回走。这景象有些独特:一群脏了吧唧的民工队伍里,走着一位身穿干净而笔挺西服的人,很是不协调,同时,也让大傻显得很另类,很不合群。回去的时候,正值晚高峰,公交车上异常拥挤,但只要老

14、磨他们一上来,人群立马闪开条道,让他们过去。毕竟谁也不愿意让自己的衣服,与泥灰和汗水亲密接触。这个时候,车上绝对没有空座位,但老磨自有办法,他来到一个座位旁,站住,随着车的晃动,身体与坐着的乘客,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在泥灰和汗味的骚扰下,终于,那位皱着眉头、捂着鼻子的乘客,忍无可忍,狠狠地瞪了老磨一眼,起身离开,老磨赶紧一屁股拍到座位上去。这时候,一身西服的大傻,则静静地融合在人群中,用不屑的目光看着老磨,他最讨厌的,就是老磨这个拙劣的表演。节假日不干活时,老磨他们喜欢逛逛街,穿着也很随意,有的干脆就穿着皱巴巴的工作服。大傻则不同,必须换上西服,才出门。这样一来,大傻就很醒目,在一行人中

15、,很有些众星捧月的样子。这令老磨他们非常不舒服,就与大傻拉开了距离。一次,老磨斜着眼睛,说,大傻,穷烧个啥哩?瞧把你能的,穿上西服你还是农民工,变不成城里人!大傻不服气,说,穿干净点不好吗?农民工就应该是脏兮兮、臭烘烘的形象吗?那是犯贱!大傻又说,挤公交时,你看人家那厌烦的目光,我都替你脸红。这话,噎得老磨直翻白眼,一愣一愣的。于是,老磨他们就决定,必须收拾一下大傻。这天,收了工,冲洗完毕,大傻却发现那个装着西服的包不见了。大傻急了,遍地翻找,可横竖找不到。老磨他们坐在地上,喝水抽烟,冷眼看着大傻忙活,偷偷地笑。过了许久,满头大汗的大傻,仍然四处寻找那个包。老磨喊,大傻,别找了,再不回,天就黑啦。又有人喊,大傻,你那西服,长翅膀飞啦。大傻不听,依然在工地上跑来跑去,执着地寻找。老磨他们说,真是个大傻熊!就撇下大傻,先走了。当老磨他们得到消息,赶到医院时,大傻已经躺在了手术台上。在寻找西服时,楼顶一截钢筋倏地掉下来,从大傻的左肩膀插进去,从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 高中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