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褒禅山记》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899579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游褒禅山记》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游褒禅山记》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游褒禅山记》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游褒禅山记》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游褒禅山记》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游褒禅山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游褒禅山记》(3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旧称华山,在安徽省含山县城北15里处,风景秀美,由两山组成,东西走向。其西原名华山,为慧空禅院所在地;禅院东五里,为华阳山,因其在华山之阳而得名。今统称褒禅山。慧空禅院建筑宏伟。距院约200米,山腰有大小二塔。现两山洞尚存,前后洞并不相通。前洞在慧空禅院遗址东二三里,洞口大而平,洞深约三间房子大小。洞口左侧有一泉,流水潺潺。出前洞翻过一座山至后洞。后洞窄处仅能容一人通过,宽处如大殿。后洞之深,王安石时“好游者不能穷”;至今也无人,褒禅山,能探其底。,王安石纪念馆,作者简介,王安石,字_,_时_人,著名的_家和_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在文学史上被称为“唐宋_”之一,他的著作收在_,游褒禅山记是他

2、的传世名作之一。,介甫,北宋,临川,政治家,文学家,八大家,临川先生文集,写作背景,本文是王安石34岁时的作品。四年后(1058年)他给宋仁宗上万言书,主张改革政治。12年后(1070年)拜相。他不顾保守派反对,积极推行新法。提出“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观点,这与本文的观点也有相似的地方。,游褒禅山记 朗读欣赏,自由朗读课文,注意以下字的读音,褒bo禅chn山 始舍sh 卒z葬之 庐冢zhng 谬mi 窈yo然 怠di而欲出 咎ji其欲出者 瑰gu怪 无物以相xing之 胜shng道 慎shn取 深父f,第一段:说山(山名、华山洞、仆碑),第二段:游洞(怠而出、悔),第三段:议

3、论(志力物),第四段:议论(深思慎取),第五、六段:补叙游人、时间、作者,表达方式的运用,1、2段记叙 3、4段议论 5、6段记叙,(重点),今谬也: 句。,舍:筑舍定居。,名:取名。,其后:那以后。,于:在。,其址:它的山脚下。,第一段补充注释:,今庐冢也: 句。,以:因为。,阳:南面。,名:称呼。,独:惟独。,犹:还。,识:辨认。,卒:死。,以故:因此。,名为动。,名为动。,名为动。,判断,判断,其下平旷 :平坦开阔,有泉侧出:从旁边。,由山以上六七里:上:往上走。,第二段补充注释,有穴窈然:然,形容词尾。“ 的样子”,问其深:深:深度。,余与四人拥火以入:以,连词表修饰。,则其好游者不能

4、穷也:穷,尽,走到尽头。,火且尽:且,将要。,其进愈难:其进,那向前进(的事),而其见愈奇:其见:那见到的(景致),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古代分数表示法,即十分之一。,则其至又加少矣:至:到达的人。,则或咎其欲出者:或,有的人,名词作状语,名为动。,形为名。,形为动。,思考,作者的游踪如何?请复述作者的游览过程。 山院碑洞,本文是游记,从第一段的交代看,作者参观游览的三个点是:_。从全文看,作者又是以记游_为主,课文第二段就先后写了游_、_的情况,其重点又在记游_。,慧空禅院 华山洞 仆碑,华山洞,前洞,后洞,后洞,褒禅山也称华山。唐代和尚慧褒当初在这山麓筑室居住,死后葬在这里;因为这个缘故,后

5、人就称这座山为褒禅山。现在人们说的慧空禅院,就是慧褒和尚死后弟子们盖造的守墓院舍。距那禅院东边五里,是人们说的华阳洞,因为它是在华山南面得名。离山洞一百多步,有一座石碑倒在路旁,上面的文字已被剥蚀,近乎磨灭,只有勉强能认得出的地方还可辨识出是“花山”的字样。现在将“华”读为“华实”的“华”,大概是读音上的错误。,译文参考,华山洞(前洞)下边平坦空阔,有一股山泉从旁边涌出,到这里游览、题记的人很多,这就是人们说的前洞。经由山路向上走五六,里,有个洞穴很幽深,进去便感到寒气逼人,打问它的深度,就是那些喜欢游历的人也未能走到尽头,这就是人们说的后洞。我与同游的四个人打着火把走进去,进去越深,前进越困

6、难,但见到的景象越奇妙。,有个懈怠而想退出的伙伴说:“再不出去,火把就要熄灭了。”于是都和他一起出来了。大概我们走进去的深度,比起那些喜欢游览的人,还不足十分之一,然而看看左右的石壁,来此而题记的人已经很少了。大概洞内更深的地方,来的游人就更少了。当(决定从洞内退出)时,我的体力还足够前进,火把还能够继续照明。我们出动以后,就有人埋怨那主张退出的人,我也后悔跟他出来,而未能极尽游洞的乐趣。,讨论,概括1、2两段的段意,指出主要使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明确:记叙游山的见闻和经过。主要使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为什么说“华( )山”是“音谬”?,汉字最初无“花”字,“花”小篆中写成 ,像花形;“花”是

7、后起字,有此字后“花”与“华”分开,“华”才读“hu”。王安石认为碑文上的“花”是按照古音写的今字,仍然应读“hu”,而不应该读成“hu”。,讨论,游记一般要写出景物的方位,使之在读者的印象中产生空间概念,形成立体感。试以华山洞作为参照物,说出禅院、仆碑、前洞、后洞的方位。,明确:禅院在距华山洞五里的西面,因为华山洞“距其院东五里”;仆碑在华山洞西面百余步的地方,因为仆碑是作者从禅院东去华山洞的路上看见的;前洞就是华山洞,前洞的“前是相对于后洞的“后”而言的;后洞在华山洞北面五六里的地方,因为华山洞在“华山之阳”,“由山以上”则是北面了。,褒禅山(华山),华山洞,慧空禅院,石碑,褒 禅 山 示

8、 意 图,讨论,第段为什么要特别提到仆碑及仆碑上的文字? 明确:写仆碑是为后面议论埋下伏笔,作者认真考证仆碑上的文字,探究事理的本源,充分体现了他“求思之深”的探索精神,也是后面议论中提出“深思慎取”的依据。,讨论,第段略写了什么?详写什么?运用了哪些对比?有什么作用? 明确:略写前洞(19字),较详细地写了后洞特点及游后洞的所见所感。 多处对比:前洞的平旷与后洞的幽深对比;前洞“记游者甚众”与后洞“来而记之者已少”、“其至又加少”对比;“余所至”之浅与“好游者”所至相比;进洞时“其见愈奇”的欣喜与出洞后因“不得极夫游之乐”的懊悔相比。 作用是为第二部分的议论作铺垫。,第三段补充注释:,于是:

9、对这种情况。,之:主谓间助词。,观(于天地):观察。对于,非常:不同寻常,险远:险而远的地方。,在:动词,表示一种存在。,而人之所罕至焉:而且 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至于:到达。,(力足以至)焉:代词,那里,尽吾志:尽到了自己的心意,所得:得到的,即收获。,志:志向,理想。,孰:谁。,形为名。,对这件事我深有感慨。古人观察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常常有体会,因为他们探求思考得深入而且没有不探究思考到的。平坦而且路近的地方,游览的人就多;险而且远的地方,到达的人就少。可是世上的奇妙雄伟、珍贵奇特、极不寻常的景象,常常在险峻僻远的地方,而且人们很少到达,所以不是有志气的人(是)不能到达的。有了志

10、气,不跟着(别人)而中途停止,然而力量不够的人,也(还是)不能到达。有了志气和力量,而且又不跟着(别人)而懈怠,到了幽深昏暗、令人迷乱(的地方)却没有别的东西来帮助他,也不能到达。但是力量足够到达(但没有达到),在别人(看来)是可以嘲笑的,而在自己(看来)是应悔恨的;(如果)尽了自己主观努力却不能到达的,就可以没有悔恨的了,难道谁能讥笑他吗?这(就是)我的收获。,我对于倒在地上的石碑,又因此感叹古书没有保存下来,使后世的人以讹传讹不能明白名称的真实情况,哪里能说得完呢!这就是治学的人不能不深思熟虑和谨慎采用的缘故。 同游的四个人:庐陵的萧君圭字君玉,长乐的王回字深父,我的弟弟安国字平父、安上字

11、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安石记。,作者认为深入山洞须有哪些条件?哪个条件最重要?,A、志 B、力 C、物,“力”与“物”难以强求,所以“志”最重要,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要有志)(主旨),“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作者记游褒禅山不为记游,而为发表议论:无论治学处事,首先要有百折不挠的意志,也要有深思而慎取的态度。,第三段的议论与前文如何照应?,第三段: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第二段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 也而不

12、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 不得极夫游之乐也。,问题:第4节哪一句是中心句?,明确: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 深思而慎取之也。,第四段的议论与前文何处照应?,第四段 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第一段 有碑仆道,其文漫灭,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结论:要深思而慎取,山名(本名别名),洞名(前洞后洞),仆碑,后洞,记游,议论,仆碑,音谬,要有志 (主旨),要深思慎取,游褒禅山记 把_和_两个不同的事物联系起来,借_的体验,说明了处事、治学都要

13、“_”和“_”的道理。,游山,治学,游山,尽吾志,深思,以,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因为 2.由山以上五六里:连词,表修饰 3.拥火以入:连词,表修饰 4.余之力尚足以入:用来 5.有志者,不随以止也:表承接 6. 夫夷以近:而且 7.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连词“来”,表目的,试解释下边各句中的“其”字: 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距其院东五里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 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其孰能讥之乎 既其出,那,那 ,指禅院,它,仆碑,它的,洞穴的/那些,指好游者,代 ,指褒禅山,自己,他们,指古人,难道,他们,语气词 (1)表示反问的语气 例:“其孰能讥之乎?” (2)表示推测的语气 例:“其皆出于此乎?” (3)表示商量的语气 例:“吾其还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