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

上传人:xins****2008 文档编号:98893022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数学_小学四年级_四数下_教案_《四数下第七单元》教案(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折线统计图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2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通过对比、分析、合作探究等活动,经历认识折线统计图的过程,体验统计在决策中的重要作用。(三)情感与态度1通过情境的创设,感受数学的简洁之美。2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数学。二、教学重点初步认识折线统计图,知道折线统计图既可以表示数量的多少,又能反映数量的增减变化。三、教学难点能根据统计图进行简单的数据分析和预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四、教学过程(

2、一) 创设情景,激情引欲 1引入春天到了,很多学校都组织了春游活动,同学们都高兴极了。但是酷爱活动的小明,偏偏在这时得了重感冒,住进了医院,他非常想赶快出院,和老师、同学们一起去春游。那么,大夫是怎么对小明说的呢?出现片断。第一天:39.5C 第二天:38C第三天:38.3C 第四天:38.8C第五天:38.2C第六天:37C第七天:36.2C 第八天:36.4C第九天:36.5C(1)这么多数据,看起来不方便,怎样整理,可以使这些数据看起来更清楚呢?(2)还能用什么方式?(3)条形图和统计表比,你有什么感受?你从中能看出什么信息?(4)小结。(5)医生根据小明的体温变化情况也制做了一幅统计图

3、,我们一起来看看这是什么统计图?这种统计图你们见过吗? 揭示课题(1)对,这种统计图叫折线统计图(板书)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折线统计图,都在哪见过,说说看。(2)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折线统计图,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吧!(3)刚才同学和老师一起从我们的生活中找出了这么多折线统计图,说明什么呢?(二)新授1看图分析(1)你们还想继续研究吗?,让我们仔细观察一下这幅折线统计图上都有些什么呢?板书:横纵轴、单位 、内容、时间(2)这与我们学习的条形统计图是完全一样的。(3)从折线统计图上你还看到了什么?(4)板书:点、线(5)那这些点又表示什么呢?(6)说得好,我们再仔细观察一下这些“线”有什么特点。(7

4、)向上斜表示什么,向下斜又表示什么呢?(8)举例说说,从哪天到哪天体温上升、下降最快,哪天体温最高、哪天体温最低(9)那“线”在这里起到什么作用呢?把点连起来,看到增减变化。(点击)板书:增减变化(10)如果你是医生,根据这幅折线统计图,能预测一下小明第九天会出院吗?(11)根据什么预测的,你是怎么看出来的?(根据体温的增减变化趋势稳定,线不陡,比较平缓。)(12)第四天的体温也在37度以下,为什么不能出院呢?(13)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对折线统计图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吗?(三)归纳医生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而不用条形统计图呢?(因为折线统计图不仅象条形统计图那样能看出数量的多少,还

5、能看出数量的增减变化趋势,看来这就是折线统计图自己独有的特征吧。)(四)练习(1)刚才同学们说得非常好,那你们能根据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试着分析生活中的实例吗?(2)王叔叔家开了两家体育用品商店(出图,)a 从第一幅图你得到了什么信息?第二幅图呢?b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c有什么好的建议?(3)现在王叔叔打算关闭一个店,转作其他生意,你认为关闭哪?(4)师:看来同学很会分析,帮助王叔叔解决了难题。(五)反馈练习师:我们今天学习了折线统计图,过去还学习了条形统计图,究竟这两个统计图在实际中应如何运用呢?请思考这样两题。辨析练习:请你选择合适的统计图(1)2006年我国6城市年降水量的统计。(为什么

6、只能用条形统计图,不能用折线统计图?)(2)北京地区近六年来的年降水量统计(为什么用折线统计图好?从图中可以得到哪些信息?)(六)看书质疑,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疑问? 折线统计图 横、纵轴、时间 点 数量的多少题目 单位 上升线 增减变化 下降第2课时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到统计图中一格表示多少个单位的必要性。 2理解折线统计图上的数据所表示的意义。 3将实验中所得的数据用条形统计图表示。(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使学生经历制作折线统计图表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收集、整理、描述、分析数据的基本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7、引导学生关注数学问题。 二、难点重点 体会和理解折线统计图中一格的表示方法,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三、教学过程 (一)计录数据 提前布置学生栽蒜苗试验,要求记录好蒜苗15天的生长情况,教师适当作记录指导。 (二)交流整理数据,并填表 1全班交流记录数据的方法和形式,并说说从15天蒜苗生长的情况中,你发现了什么? 2小组活动交流,交流后,每小组记录得数据填入统计表中。 (三)制作折线统计图 1出示多教具,第1小组第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统计图,引导学生看图并回答,从条形统计图中你发现了什么?讨论得到条形统计图的特征和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图的兴趣。2分小组讨论制图的注意事项,要求学

8、生理解条形统计图纵轴和横轴各表示什么,一格表示多少,格子不够怎么办等,提问:你认为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3以四人小组为单位,将本组记录整理的数据制成折线统计图,并展开讨论、谁的蒜苗长得快等。 (四)巩固与练习 1试一试第1、2题,先让学生说一说,在说得过程中体会从一小格表示的几个单位中理解折线所代表的实际数据。鼓励学生从折线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2练一练,先让学生在已确定每小格表示几个单位的方格纸上独立画折线统计图,再进行交流,你能从图上获取哪些信息。 (五)实践活动 生活中有哪些事情可以通过数据来反应?请每个小组的同学自己选择一个主题,进行调查。并将调查的数据在附页4中制成折线统计图。

9、 第3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通过处理实验数据的活动,体会绘制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2过程与方法理解折线统计图的实际意义,能从折线统计图中尽可能多地获取信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回执成折线条形统计图。 二、难点重点体会绘制折线条形统计图的必要性,能把生活中的一些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三、教具多媒体。 四、教学过程 (一)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 多媒体出示一格表示不同数量的两张单式折线统计图,组织学生从中获取信息,并说一说,谁的蒜苗长得高?当学生有争论时,启发学生进一步观察统计图,找出原因,引导学生提出将两张图合并在一起的想法,体会折线折线统计图的必要性。(二)折线统

10、计图的绘制方法 多媒体出示小亮、小丽栽的蒜苗半个月生长情况复式条形统计图,让学生观察、讨论折线统计图的特征,探索折线统计图的制作方法。 (三)巩固和练习 试一试第1题,先组织学生说一说折线统计图上每个条形的实际意义,再比较相关的两个数量,说说从中获取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算一算课后问题,然后提问:为什么锻炼前后有的成绩提得快,有的成绩提得慢,与同学进行交流。 试一试第2题,多媒体出示第27届奥运会中、韩两国的奖牌情况统计图,让学说说上面的信息,并提出问题,然后独立解答教材中呈现的问题。 (四)实践活动1调查雅典奥运会获奖牌数前两名国家奖牌情况,并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2记录你和其他4名同学运动

11、前后脉搏跳动的次数,并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第4课时一、教学目的1知识与技能通过对实验数 据的处理,体会单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能将一组相关的数据,绘制成折线统计图。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从折线统计图上,获取数据变化的信息,并进行简单预测。 二、教学难重点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用相关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根据图上的信 息进行简单的预测。 三、教学过程 (一)认识折线统计图 通过对折线统计图的复习,引导学生回忆折线统计图的特点,然后提出问题:如果要知道蒜苗的生长趋势能用什么办法?供学生讨论,在学生的讨论中,引出单式折线统计图,多媒体出示一份15天蒜苗生长情况折线统计图,对照图上数据,让学

12、生讨论,你能发现哪几天蒜苗生长得比较快?预测第20天蒜苗大约长到多少?说说理由,在回答蒜苗的生长趋势的同时,让学生体会,了解,掌握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二)绘制折线统计图 先讨绘制折线统计图的过程和注意事项,并适当提示:一格表示多少比较合适?格子不够怎么办等?然后鼓励大家将自己记录的15天蒜苗生长情况绘制成单式折线统计图,(可绘制在附页4上。)分四人小组讨论交流。 (三)巩固和练习1练一练第一题,先观察统计图,引导学生说一说非典新增病人的变化趋势和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 2练一练第二题,看图后,首先说说小华每隔几小时测量一次气温,再说这一天气温的总体变化,鼓励学生讨论,从图中,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3练一练第三题,组织学生读图,让学生掌握信息后,再根据信息进行适当推理,提醒注意,每一个数量的变化都会受到一定因素的影响,晓玲跳绳数量也不例外。 (四)实践活动1四人小组互测身高,2人负责测量,1人记录。2小组报告测量结果。 3将同学身高的数据按一定的规律分组。并统计人数。 4将这些数据用附页5的格子纸绘制成统计图,并与同学交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其它小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