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8892542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3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资料(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研究综述摘要:山西民间面塑是我国古老的民间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国内外学者对其研究并不多。而在现代社会文化的传承过程中,无论从理论还是实际出发,加强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都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就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造型工艺特征,民俗文化等方面进行简要综述。关键词:面塑艺术 民俗风情 传承 发展前言:面塑,又称“面花”,“花馍”,是我国古老民间文化中的一种,对人类社会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山西面塑艺术作为我国面塑艺术的发源地与传承地之一,风格独特,历史悠久。然而,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流行文化的蔓延,传统文化的发展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山西民间面塑艺术更成为当代社会

2、中的“少数”文化。我国对民间艺术的传承与保护逐渐重视起来,而目前对山西面塑文化的研究并不多。基于这些情况,对山西民间面塑艺术的研究是非常必要的。主体:目前国内学者对山西民间面塑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以下方面:一、 面塑的历史渊源要想了解山西面塑,必先了解面塑的起源。面塑究竟起源于何时,具体时间已无从考证。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种观点:学者宋新娟认为它的形成起源于民间祭祀活动中以面塑动物代替宰杀真牛羊的习俗1;学者王江认为它最早是在古代殉葬仪式中用来代替木俑、陶俑2;也有学者认为山西面塑源于“介子推功高而拒受晋文公封赏,与母亲紧抱柳树被大火烧死,因为那天正好是清明节,从此以后,在山西就留下了面塑的习俗

3、”的传说3;还有学者的观点是“相传三国时期,诸葛亮曾用面粉做成人头形的馒头来祭祀战斗中死去的魂灵,这种馒头就是最早的面花。”4综合这些学者的观点来看,面塑的起源在很大程度上与祭祀活动有关。从现有资料来看,魏晋时期已开始流行风俗面塑,相关的记载还有宗懔的荆楚岁时记曾记载有元节食元宵、寒食节食冷食、夏至食冷面等习俗,其中还记载有七夕制巧果5。唐代面塑的制作有了很大的发展,并且对面塑艺术也有了确切的文字记载。如封演封氏闻见记六中说:“玄宗朝,海内殷赡,送葬者当衢设祭,张施帷帐,有假花,假果粉人,面塑之属”6,可以看出当时面塑已经作为祭祀品在使用。除了文字以外,唐代还为后人研究面塑留下了实物资料,新疆

4、阿斯塔那墓出土的面俑以及面制猪形俑是现今保存最古老的面塑,这似乎也能证实面花的祭祀功能。据目前的研究史料来看,宋代面塑艺术的发展更为兴盛,有关面塑制品的记载也愈加丰富,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详实记载了很多那时期民间面食的相关风俗,如书中所述清明节用面做“子推燕”,以柳条穿之,插于门媚的习俗7。虽然那时期的“子推燕”是什么造型现在已经不得而知,但其名称、使用的习俗以及制作时节都同现在陕北一带清明节所蒸的“子推馍”和“寒燕燕”面花非常相似。或许两者之间有一些历史渊源。明代的民间面塑己经进入了成熟期,自明代以来,现时流行的各种面塑都已出现,并且显示了较强的审美性及文化内涵。清代以后,关于民间面塑有了更

5、多的记载,许多典籍中也对民俗情况及民间面塑的制作和使用有所记载。如顾禄的清嘉录8能中就有许多清代民间面塑的制作与使用习俗,从中可以得知,当时各种时令节日和人生礼仪活动中都大量地使用面塑制品。从这些学者的研究来看,仍然无法确定面花的具体来源,但是其发展、流传以及自古至今在各种民俗活动中广泛的使用,都足以表明它所具有的特定信仰内涵及民俗功能,成为民俗礼仪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份,从中也可以大致推断出面塑的发源地为黄河流域一带,山西属于其中一个地域。二、 造型特征目前学者认为山西面塑的造型特征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特征:(一) 立体性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认为山西民间面塑是以高

6、浮雕为主的造型样式。民间艺人在制作面塑时塑造的浮雕空间压缩程度的选择,通常要考虑面塑的使用功能、所表现的主题以及所运用的场所、环境位置等因素。在充分表达作者情感、审美思想与信仰观念的基本创作原则之下,面塑的不同造型各有所侧重,每一造型都必须适应所用的场所与环境。9学者闫丽源在山西花馍的民俗造型艺术研究也认为山西面塑具有立体性。10(二) 随意性学者董毅芳认为面塑的特殊生存环境和民间艺术所具备的创作技艺与面本身所具有的特点,使面塑表现出了造型上的随意性。9学者张蕴卓在其论文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中提出山西面塑造型的一类为简洁型,指出它的特征为造型方法简单,古朴生动而没有过多的装饰在

7、造型主体上塑造,是一种随心所欲信手拈来的造型方式,传达出介于似与不似之间,不拘精雕细刻,粗犷而神似的风貌。11这也表现了山西面塑具有随意性的特征。从这些研究中可以反映出山西面塑随意性特征明显的现实。(三) 象征性学者董毅芳在其论文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结合具体的面塑作品以“谐音”和“寓意”两种表现象征意义的手法对山西面塑的造型特征予以揭示。9学者张蕴卓在其论文山西面塑造型的符号象征与民俗文化内蕴中以具体的面塑制品“福寿三多”为例阐释了民俗符号的意义,表现了面塑制品的象征性意义。11学者白云峰也在其论文花馍的隐喻与礼俗的现实-以山西下村花馍礼俗为对象提出了花馍的造型表现了人类的动植

8、物崇拜和生殖崇拜思想,并揭示了花馍中具体的民俗符号意义。12综合这些研究可以发现,学者们主要以具体的面塑制品来揭示面塑造型的象征性意义。(四) 抽象性学者董毅芳认为“面塑的抽象性,就是指广大劳动妇女在捏制过程中侧重表现其情感和心灵的真,是相对于具象性而言的9;学者郭阳也提出“花馍艺术的抽象性,受到人们早期的抽象思维方式和抽象能力的影响,人们在制作过程中将自己的内心情感融入其中”。13另外,学者杨静认为山西忻州地区的面塑造型简洁浑厚,朴实素雅,是自然崇拜、宗教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这从侧面也可以反映出山西面塑的抽象性。14除了这些大众化的山西面塑特征之外,山西面塑造型特征还具有地

9、方上的一些特色。如山西岚城面塑的造型特点具有互渗性、超时空性、象征性、概括性、程序性和动态性等特点。15三、 民俗文化山西面塑所包涵的民俗文化可大致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 岁时节日中的面塑1. 春节期间春节是我国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人最隆重的一个节日,从古时候起,祭天、祭祖、祈丰年就是春节的主题。春节期间的面塑制品主要为枣山馍,动物面塑制品等。在春节之前几天,山西有蒸花馍的习俗,“腊月二十三,蒸花馍馍,也叫饭山,用于祭供灶王爷,希望他上天向玉帝汇报时多讲好话,赐福这家来年生活富足”16。学者赵姣颖,孙雅琪在解析山西面食的艺术文化以山西民间面塑文化为例中也反映了山西春节蒸花馍的习俗,“一

10、般有枣山、如意、翻身、贡日、面鱼、面猪、面兔,还有十二生肖面塑等。枣山一般用龙、凤、玉兔的形象较多”,另外还提到了元宵的习俗如意、翻身、贡日,“如意代表老百姓对来年生活的寄予,有吉祥如意的意思。如意的造型比较整,上面是一朵莲花,代表爱和长寿,下面是三个面卷,最上面的是一个万字,有吉祥如意之意。整个造型上都有用刀按压的条纹,与整体造型形成线面对比,很有美感 ;翻身代表来年有个翻身的机会,也是对生活的一种期盼 ;贡日的造型比较简单,最底下是一个馒头形状的面团,上面是一层条状的盖头,最上面镶一颗大红枣,一般供神都会有它。”17学者对春节期间山西各地面塑习俗的介绍也很详尽具体,主要可从晋北地区、吕梁地

11、区、晋东南地区与晋南地区三个地区介绍。(1) 晋北地区“太原道”网站上一文春节民俗与山西民间面塑中对晋北地区枣山的造型予以介绍,“制作时把发好的面擀成大三角形,上面铺一层红枣,再用面做成盘云、盘龙、盘兔、如意纹样,间或点缀以连理、元宝、下山虎、上山鹿、瓜果之类,以五谷杂粮点睛镶鼻,蒸出锅来,绵颖憨实。”18。学者明风在可以食用的艺术品山西面塑中也对春节期间山西晋北地区枣山的习俗有类似的介绍。19此外,春节前晋北一带乡村妇女还要用家庭自磨的精粉,捏制小猫、小狗、小虎、玉兔等面塑制品,通称之为花馍,一些地方还要在旺火上燃点柏柴,烤食花馍,谓之避邪馍馍,保一年无灾无并,平安吉利。”20(2) 吕梁地

12、区吕梁地区柳林县枣山馍的习俗为“柳林县每到元宵节,人们便自觉的将神盒(当地称之为盘子)从家中摆放到街头或自家门口,将早已做好的枣山馍供奉在神完里。所供奉的神主要有观音、关公、祖先、圣人等,人们制作的枣山馍有观音送子枣山、求子枣山、丰收枣山、填仓枣山等。”21相关的介绍还有“山西吕梁中阳县,每年春节期间敲锣打鼓祭枣山,家家把抓髻娃娃剪纸贴在重达巧斤的枣山面花上,供在院里,全家祭拜,叫拜天地。”20(3) 晋东南地区学者董毅芳介绍了晋东南地区的习俗“在晋东南地区的晋城、高平一带,春节人们制作的枣山则为动物枣山,又名节节高,一般蒸制十二层,上捏制十二生肖,如是牛年便将牛型塑在节节高的顶端,如是狗年便

13、将狗型塑于其上,用动物枣山来供奉灶君,是人们希望在牛年或狗年能够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也希望这些动物能够佑家人平安”。21(4) 晋南地区学者董毅芳提到春节晋南地区的习俗为“百姓在灶王爷神完里则要放火焰大枣山(花糕),高一尺以上,成金字塔型,一般五到七层,底部塑一条鱼,由许多小枣花(云团卷状)组成,镶嵌有百颗红枣,顶部是用捏成一团火焰,百颗红枣寓意着百事顺利,火焰象征着日子红火。用这么大型的面塑来敬献灶王爷,是人们希望他能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21学者潘家懿、辛菊提到“春节山西晋南地区各地都蒸花馍和枣花馍,有的地方叫蒸馄饨这些馍既用于一家人节日吃用,也拿来送礼。另外,还要蒸一种山形大馍,往往

14、每个几斤重,叫枣山,专门用来敬神和祖宗。春节蒸的许多枣花馍都是面塑,如面虎、面狮是敬门神的,面猪、是敬土地神的。元宵节各地要蒸花馍和枣穴馍。平陆等县风俗,元宵节到来之际,要用面捏灯盏或面狗,点上火放在门墩上,捏面鸡放在灶爷前。此外还要给灶爷献枣山。元宵这一天,粮囤里要放蒲蓝盘蛇馍,油缸盖儿上放面鳖,给其它天地众神献面兔和棉花包袱(面塑),财神爷前则要献熟油角一种饺子形状的油炸馍馍。”222.清明节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清明节的面塑制品主要有蛇盘兔,燕子,柳叶馍,柳花馍等。关于清明节具体的节日习俗学者也有相关的研究论述。(1) 晋北地区学者董毅芳在山西民间面塑之特征与女性的传承贡献中介绍“捏制子推

15、燕主要流行于晋北特别是定襄、代县、五台一带,一般外形为男女小孩头,以红豆作嘴,黑豆作眼睛,蒸熟后略加点染。”21学者沈轶男也在清明节来看山西面塑写道“民间广泛制作的昭示春天来临的百姓寒燕面食,被易名为子推燕,乡村巧妇借柔软的面团,灵巧的双手创造出一个个鲜灵活物,特别是山西代县一带做的飞地走,水生土长、目中所见、心中所想自然之物无一不在塑造之列。”23(2) 吕梁地区学者董毅芳提到“在吕梁地区,寒燕也被叫做鸟花,将鸟花插于枣树枝上,悬于自家屋檐下,当地民间艺人讲,将其悬于自家屋檐下是为了吸引鸟来自家屋檐下居住,因鸟有灵气,能显示自家的兴旺,连鸟都愿意长久居住于此。”人们在清明前捏制的各种形状的鸟花,除了希望自家兴旺,日子过的红火之外,也是当地百姓庆祝大地回春的一种表达方式。21(3) 晋南地区学者董毅芳提到“在晋南地区,百姓要做桃花馍和柳叶馍,意在告诉长眠于地下的亲人们,春暖花开了,新的一年开始了,愿他们的亡灵保佑后辈子孙健康平安,百事顺利,有的还要做藏字花馍。何谓藏字花馍?藏字花馍就是百姓在蒸制花馍时,在花馍的底部放上有字的纸团然后再蒸。祭奠祖先后从坟头上滚下来后分给孩子们吃,当地百姓说这样就可以沾上祖先的灵气,孩子们吃了有本领,将来可以光宗耀祖”。21另外,学者郝秀梅对清明节与寒食节融合的习俗有所表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