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8892535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21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资料(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山地的形成褶皱山、断块山教案 07级三班 罗仙娇一、课程题目: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第73页76页)二、教材分析:【课标要求及分析】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本条课标的要求,重在地表形态变化的原因分析,根据课标的要求学生应结合实例,如:以某种常见地表形态为例,了解地质构造的特点及其地表形态,以及分析其形成变化的内力因素,以运动、变化的观点看待地表形态的形成与演化。【教材内容分析】本节内容是继上一节内容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后,以山地的形成作为典型案例,通过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内力作用是如何影响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变化的,同时又是对初中有关地形知识的

2、进一步升华; 本节内容是承接地球内力作用而展开的,而地壳运动、岩浆运动等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性,所以借助多媒体的动画演示、动手操作和图片展示给学生一定的感性认识就显得很有必要;此外,本节知识涉及到褶皱与找矿、找水和工程建设的关系;断块山对地形地貌的影响;与实际生产生活联系非常密切,教学中结合实例分析,加上学生日常观察到的现象(若条件允许可以专门组织一次野外实习)等,可在极大程度上增加知识的“生活性”和“实践性”。三、教学目标:1、【课程标准】:结合实例,分析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2、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目标: 知道褶皱、断层的概念,并结合实例,能够分析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及基本特征形

3、态; 明确背斜和向斜的区别,能够在褶皱山示意图上识别和判断出背斜、向斜; 理解内外力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背斜成谷,向斜成山”,并能够说出其形成的原因; 知道褶皱、断层的实际应用。能力目标: 通过实例分析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种山地的成因和原理示意图,培养读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的学习,树立事物是运动的,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 正确判断背斜和向斜的方法,以及背斜和向斜所形成的地貌类型。 断层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褶皱、断层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教学难点:褶皱、断层的

4、判断,以及背斜和向斜及其所形成的地貌类型的判断、区分;断层的组合地貌六、教学方法:1、教法: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投影教学法:本节课中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抽象,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故运用多媒体动画演示褶皱、断层的动态形成过程,增加了直观性;同时通过大量相关图片的展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实验操作法:若只是纯知识讲解和动画、图片观看,难免显得乏味。在“褶皱的形成原理”、“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等知识点的讲解上,让学生参与动手操作实验,直接感知,降低了学生理解的难度,同时也活跃了课堂的气氛。2、学法:以实际训练和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对比学习法:将背斜和向斜及其形成的地貌;以及同是在内力作

5、用条件下形成,且受外力影响的褶皱山和断块山使用表格进行对比,让学生通过已学知识完成表格,可培养学生对比学习的思维习惯。七、教学用具:flash制作断层的形成过程动画和火山喷发的视频;投影仪(或写有导学内容的纸张);学案;条形橡皮擦;八、课时安排:1课时九、教学过程:教学程序教学内容教师活动及意图学生活动及意图估计用时创设情景温故引新 同学们,说到山地大家都不陌生,因为,我们所生活的城市重庆,就是一个典型的山城。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也是陆地的构成骨架。下面呢我们就一起来欣赏一组图片,请大家一边欣赏一边思考,这些形态万千、秀美高大的山脉是如何形成的?它们的形成原因是否是一致的?(PPT图片放

6、映)【板书标题 3.2 山地的形成】欣赏完这些图片后,请同学们根据上节课所学的“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来解决以下两个问题。【PPT投影】1、地表形态的塑造是 和 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 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2、内力作用分为 、 、 ,其中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教师引导】地表形态的塑造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么,山地的形成自然也是由于(放慢语速,让学生回答)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影响的;其中,内力作用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外力作用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所以,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是内力作用。内力作用分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三种。其中,变质作用不能

7、直接塑造地表形态。好,既然内力作用是山地形成的主要力量,那山地根据内力作用的不同就可以进行分类,如:褶皱山、断块山和火山,其中褶皱山和断块山是由于地壳运动而形成的,火山是由于岩浆活动而形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地壳运动形成的褶皱山和断块山。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其进行思考。联系已学知识,建立知识递进关系学生思考,回答问题。回忆已学知识,和新学知识建立知识框架。2启发互动实验操作教师讲解首先,我们来学习褶皱山的知识。【板书:褶皱山】要学习褶皱山,首先就要先来学习什么是褶皱。褶皱又被称为“地球的皱纹”,它使得地球表面和长了我们人类长了皱纹的皮肤一样,显得高低起伏、凹凸不平。现在,我

8、们来看几张褶皱的图片。请大家通过观察这几张图片试着总结出褶皱最明显的特点是什么?(PPT图片放映) 生:岩层发生了弯曲。 师:对,非常好。我们知道,岩层在形成初期都是水平的,并且表层的岩层形成时间较晚,是新岩层,越往下岩层越老。(边讲解边用彩色粉笔板画出水平的岩层)然而,从这几张图片中我们明显可以看到褶皱山的岩层并不是水平的,而是发生了弯曲变形。那么,导致岩层发生弯曲的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以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解释。请大家跟着老师一起做,拿起你们手中的课本,水平地放在手中,模拟出初始的水平岩层。然后,从两侧给它施加水平方向上的力,大家看到了什么现象?生:书本发生了弯曲变形。师:对了。岩层也一样,受

9、到来自水平方向上的强大挤压力时也会发生弯曲变形。(教师一边讲述一边用彩色粉笔画出褶皱形成过程,注意不同颜色表示不同的地质时期形成的岩层)好,那同学有没有想过岩层受到的强大挤压力来自哪里呢?生:地壳运动。师:对,根据板块构造学说,我们知道全球共分为六大板块,在板块之间还有很多的小板块,这些板块并不是静止的,而是处在不断的运动之中,当板块发生相对运动时,板块便会相互碰撞,产生强大的挤压力。好,再来看到黑板上这幅示意图,岩层因受到强大挤压力而发生的这样一个弯曲,叫做褶曲,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产生的一系列褶曲,即一系列的波状弯曲,叫做褶皱。同时,在这里老师要告诉大家,岩层的这种变形并不会因为作用力的

10、消失而恢复原状,因此,我们又把这种变形称作塑性变形;与塑性变形相对立的是什么变形呢?也就是说作用力一消失,形变就恢复原状。(停顿数秒,给学生以思考的时间)对了,这种力一消失便恢复原状的形变叫做弹性变形。请大家在书上相应位置把褶皱的概念画下来。【板书 1、褶皱的概念:】【板图】提问步步深入,引起学生的思考;通过实验模拟使得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褶皱的形成过程。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按照老师的引导积极思考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模拟褶皱的形成过程,加深理解。31.5动画演示实验操作2教师分析总结学生活动1教师提问 并点评知识深化 与知识应用教师讲解 师:我们刚才说了,褶曲是褶皱的基本单位,那么通过我们黑板上的褶

11、皱的示意图,结合我们刚才书本弯曲的情况,褶曲有几种基本形态?怎么区别它们呢?生:两种。背斜和向斜。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向斜岩层向下凹陷。 师:对了,刚才同学们讲的是背斜和向斜在外部形态上的区别。从地貌上来看,它们二者又有怎样的区别呢?我们看,背斜的岩层向上拱起,是不是就很容易形成山岭?即背斜山。而向斜的岩层向下凹陷,常成为谷地,即向斜谷。(配以PPT图片展示)。我们可以简单地概括为“背斜成山,向斜成谷”。那是不是所有的背斜都是山岭,所有的向斜都会成为谷地呢?大家请看动画背斜成谷、向斜成山。(PPT动画放映) 在这里,老师要给大家补充一点:“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这种现象叫地形倒置,在山区、矿山地

12、带经常可以看到(PPT图片放映)。那大家想一想,为什么背斜会由山岭变成谷地,而向斜会由谷地变成山岭? 生:外力作用的缘故。 师:正确。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只有内力作用下形成的地貌只是一个粗毛胚,而外力作用会对其进行加工修饰,那外力作用具体是怎么影响对山地进行加工修饰的呢?我们以一个小实验来进行说明。请大家拿出长条形的橡皮擦,和刚才一样,从水平方向上给橡皮擦施加力,使之形成背斜,大家观察一下橡皮擦向上拱起的部分有什么变化? 生:背斜的顶部有破碎的痕迹。师:好的。我们再使橡皮弯曲成向斜的形状,橡皮擦在向斜的槽部有什么变化?。生:向斜槽部则更加紧密。师:对了。岩层和橡皮擦一样,在背斜的顶部因

13、为受到了张力的作用,岩性比较疏松,若裸露在地表很容易受到风力、流水等外力因素的侵蚀,所以就有可能变成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到挤压力作用,岩性比较坚硬不容易被外力侵蚀,并且有一些岩石碎屑等物质搬运到此形成堆积,反而成为山岭。(一边讲解,一边用黑板擦擦去背斜的顶部,再填充向斜的底部使之成山)这也告诉我们大家在分析问题时,既要看到它的一般性,也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 由此可见,在真正的野外地质工作中,我们不能简单地从地貌的形态上来判断背斜或向斜,那到底什么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真正依据呢?大家看书认真分析一下。生:岩层的新老关系。师:对。岩层的新老关系才是判断背斜、向斜的重要依据。请看PPT,这里有“背斜成山、向斜成谷”和“背斜成谷、向斜成山”两种地貌形态。首先,我们要知道,表层的岩层形成时间晚,是新岩层,越往下岩层越老,因此,岩层15是由新老;其次,我们要明确这样两个概念核部和翼部,我们把褶曲的中心部分叫做核部,核部的两侧部分叫做翼部。现在我们画一条直线将褶曲的核部和翼部放在同一水平面上从岩层的新老关系这一角度出发,大家有没有观察到什么规律?(PPT投影提示)通过观察,我们可以看出:背斜的核部岩层较老,两翼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