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手法赏析白描

上传人:第*** 文档编号:98884348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PPT 页数:14 大小:40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诗歌手法赏析白描》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诗歌手法赏析白描(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一、什么叫“白描” 白描也是诗歌表现手法之一,主要用朴素简炼的文字描摹形象,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它要求抓住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 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二、“白描”在古诗中的运用: 1、刻画人物,不绘背景,只突出主体。如白居易的卖炭翁: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 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 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在这首小型叙事诗中,作者以白描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卖炭老翁的感人形象。“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这十四个字的肖像描写,不仅准确地表现了卖炭翁的职业和年龄特征,而且使人想到他的辛酸劳作和痛苦生活。长期受烟火熏烤使皮肤变

2、色,终日扒摸木炭把十指沾黑,而“两鬓苍苍”又表现出卖炭翁的凄楚和衰老,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三言两语就能揭示人物的外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2、叙写事件,不求细致,只求简明。如聂夷中的田家: 父耕原上田,子斫山下荒;六月禾未秀,官家已修仓。 这首诗表现田家的悲苦命运,没有大肆铺张,用语简炼,诗人冷静地叙述田家的生活与遭际:父亲在原田上耕种,儿子在山边开垦荒地,他们不惜流血流汗,想尽办法扩大耕种,增加收获,以维持生计,图个日子过得好一点。然而,在青黄不接的六月,田地里的庄稼还没有成熟,“官家”早已迫不及待地修缮粮仓,张开血盆大口,只等着禾苗成熟,便如数搜刮进自己的仓里。全诗没有半句议论与抒情,

3、却深刻地提示了农民深受苦难的根源。 用白描手法用于叙事,使人感到线条明晰,言简意真。,3、描写景物,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诗人连用九个名词,分别描绘了“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意象,成一幅苍凉寂寥的秋景图,表现出浓烈的思乡之情。尽管作者不著一个哀字,但是悠悠哀愁在这样萧瑟苍凉的暮景中尽露无遗。 用白描手法写景,可让人快速抓住景物的特征,体会作者所寄寓的感情。,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

4、、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工笔与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指描绘人物和花卉时用墨线勾勒物象,不着颜色。在文学创作上,“白描”作为一种表现方法,是指用最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白描,有别于细描。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作细致入微的刻画。这种描写,文字绚丽,色彩斑斓,有如镂金错彩,绚丽华美。常运用对比、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白描则是强调简单质朴,不重词藻修饰与渲染烘托,用最精练、最节省的文字粗线条地勾勒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商山早行 温庭筠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5、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是脍灸人口的名句。它的语言结构特点是纯用名词组合,没有(动词)形容词的修饰点缀。即白描手法。,鹅 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试从描写的角度赏析这首诗歌。 此诗采用工笔细描的手法,从色彩入笔状物。鹅洁白的羽毛浮于绿水之上,红掌拨动,绿水泛波,红、白、绿三色对比有寒有暖,鲜明而协调,在蓝天、白云之下,在绿草如茵的碧水、清澈见底的池塘边,“白毛”与“绿水”比美,“红掌”与“清波”争胜,画面绚丽,表现了浓浓的童趣和生活气息。,又如刘长卿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 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 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苍山,风雪,白屋,柴门,犬吠,归人,层次分明,有远有近,有声有色,形成了“风雪夜归人”的画境。诗人用白描的手法,寥寥几笔勾画出暮雪中的山村图景,直叙旅途中雪夜投宿的见闻,不加渲染,而意思曲折、深刻。,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种锦官城。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抓住典型细节,工笔细描,精妙传神地渲染出春雨迷蒙、色彩迷离的氛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其它相关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