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76456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5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doc(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城市规划原理复习提纲题型:填空题(每空1分)、名词解释、简答题(共3个,28分)、计算题(10分)、画图(共18分)综合分析题(共16分)第1章 城市与城镇化城市: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为主为特征的聚落各国对现代城镇的定义都包括三个本质特征:产业构成、人口数量和职能。产业构成:城镇是以从事非农业活动人口为主体的居民点人口数量:一般集聚更多的人口职能:一般是工业、商业、交通和文教的集中地,是一定地域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古代城市的发展(know)巴比伦城:矩形,筑有两重墙,间隔12m,四周城墙又高又厚城墙外有很深的壕沟,有明显防御目的罗马营寨城(画图):提姆加得;成为欧洲城市的发展基础方形

2、或长方形,中间十字形街道,通向东、西、南、北四个城门,交点附近为 露天剧场或斗兽场与官邸建筑群形成的中心广场新帕尔玛城:文琴佐斯卡莫奇;完全从防御要求出发的平面模式城市化(城镇化):农业人口和农用土地向非农业人口和城市用地转化的现象及过程城市化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人口职业的转变:由农业转变为非农业的第二、第三产业,表现为农业人口不断减少,非农业人口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的转变:第二、第三产业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一产业的比重相对下降,工业化的发展也带来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农村多余人口转向城市的第二、第三产业。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农业用地转化为非农业用地,居住形式

3、由低密度转变为集中成片密度较高的形式;从自然环境接近的空间转变为以人工环境为主的空间形态;城市拥有比较集中的用地和较高的人口密度,便于建设较完备的基础设施。城镇化水平: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城市化发展阶段规律及S型曲线(诺瑟姆曲线,画图或简答)起步阶段生产力水平尚低,城镇化速度较缓慢,较长时期才能达到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30%左右。加速阶段当城镇化超过30%时,进入了快速提升阶段。因经济实力明显增加,城镇化的速度加快,在不长的时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就达到60%或以上。(中国阶段)稳定阶段农业现代化的过程已基本完成,农村剩余劳动力已基本上转化为城市人口。随着城市中工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4、一部分工业人口又转向第三产业。中国城镇化道路(know)19世纪后半期开始,速度慢,发展不平衡改革开放,城镇化速度加快,但城镇化水平在东、中、西部地区还存在较大差异当前发展趋势看,中国城镇化已经步入加速发展的第二阶段未来城市和地区发展应当是超越单个城市的传统思维,走向区域协调,从更大区域范围来思索永续的城镇化发展道路第2章 城市规划思想发展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周王城平面(画图)(春秋)周礼考工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周礼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开始进入都城建设规划,是中国古代城市规划思想最早形成的时代。(简答)周礼考工记内容及其对我国

5、古代都市规划有什么影响? 隋唐长安城、洛阳城,以及元大都和明、清北京城的建设,在很多方面都体现了周礼考工记上记载的王城的布局制度,即强调中轴线对称、分区明确、形态严整。这一特征几乎贯穿于中国古代都城的城市规划中,充分体现了皇帝权利至高无上、统治秩序平稳有序的理念。都城的规划代表了中国整个封建时代城市规划的最高水平。(战国)管子度地篇:“高勿近阜而水足用,低勿近水而沟防省”;主张“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从思想上完全打破了周礼单一模式的束缚,从城市功能出发,建立了理性思维和自然环境和谐的准则。(汉)长安布局不规则,没有贯穿全城的对称轴线,宫殿与居民区相互穿插(三国)曹操

6、营建邺城:采用城市功能分区的布局方法,继承战国时期宫城为中心,改进汉长安布局松散,宫城里坊混杂状况。邺城功能分区明确,结构严谨,城市交通干道轴线与城门对齐,道路分级明确。吴国金陵:用地依自然地势发展,以石头山,长江险要为界,依托玄武湖防御,皇宫位于城市南北的中轴上,重要的建筑以此对称布局。是周礼制城市规划思想与自然价和理念综合的典范。(隋唐)长安城:先测量定位,后筑城墙,埋管道,修道路,划定坊里。以宫城为中心,“官民不相参”。整个城市的道路系统、坊里、市肆的位置体现了中轴线对称的布局。里坊制在唐长安得到进一步发展,坊中巷的布局模式以及与城市道路连接方式都很成熟。(宋)里坊制度逐渐被废除,北宋中

7、叶的开封城出现了开放的街巷制度,成为中国古代后期城市规划布局与前期规划区别的基本特征。西方古代城市规划思想希波丹姆模式以方格网的道路系统为骨架,以城市广场为中心。广场是市民集聚的空间,城市以广场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反映了古希腊时期的市民民主文化。希波丹姆模式寻求几何图像与数之间的和谐以及秩序的美。现代城市规划的理论渊源1.乌托邦:空想社会主义;托马斯莫尔;针对资本主义城市与乡村的脱离和对立,私有制和土地投机等所造成的种种矛盾。2.简述霍华德田园城市的含义、内容及其对城市发展、规划的影响和意义。田园城市:1898年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为健康、生活以及产业而设计的城市形态,包括城市和乡村两个部分,实质是

8、城和乡的结合体,即用城乡一体的新社会结构形态取代城乡分离的旧社会结构形态。田园城市的内容:霍华德指出了工业化背景下城市所提供的生产生活环境与人们所希望的环境存在矛盾,大城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相互疏远。城市无限制发展与城市土地投机是资本主义城市灾难的根源,他建议限制城市的自发膨胀,并将城市土地归于城市的统一机构。规划图解方案:总占地约6000英亩,城市居中占地1000英亩,圆心是中央公园,六条干道交通体系从圆心放射出去,环公园是政府、图书馆、医院、音乐厅兼会堂、剧院等,之外是环状公园,公园外圈是商业区,再外圈是住宅区,住宅区外环有林荫大道,大道当中是学校和儿童游乐场及教堂等,之外又是花园住宅区,这

9、些界定的区域仪同心圆状层层相扣,构成了基本的田园城市。四周的农业用地占5000英亩是保留绿带,作为防止城市无限扩大的手段;城市的规模必须加以限制,如城市人口超过了规定数量,则应建设另一个新城市。中心城市的规模、面积略大些。若干个田园城市围绕中心城市,构成城市组群。城市之间由铁路、公路等快速交通系统连接。3)田园城市的影响及意义除了在城市空间布局上进行探讨,还用大量篇幅研究了城市经济问题,提出一整套城市经济财政解决方案。霍华德把城市当做一个整体来研究,联系城乡的关系,提出适应现代工业城市规划的问题对城市规模、布局结构、人口密度、绿带等城市规划问题,提出一系列独创性的见解,今天规划界一般把田园城市

10、理论的提出作为现代城市规划的开端。田园城市理论对现代城市规划思想起了重要的启蒙作用,对后来出现的一些城市规划理论,如“有机疏散”论、卫星城镇的理论颇有影响。3.卫星城卫星城:在大城市外围建造的,与市区及有一定距离又有密切关系的城市卫星城理论:针对田园城市实践过程中出现的背离霍德华基本思想的现象,由昂温于1922年提出的在大城市外围建立卫星城市,以疏散人口控制大城市规模的理论第一代卫星城:“卧城”,除居住建筑外,没有生活服务设施,居民在生产工作和文化生化上的需求还需去市区解决第二代卫星城:半独立城镇,伊利尔沙里宁;除了居住建筑外,设有一定数量的工厂、企业和服务设施使一部分居民就地工作,另一部分仍

11、去母城工作。第三代卫星城(know):独立新城,1960年英国的米尔顿凯恩斯为代表。特点:城市规模比第一、二代卫星城大进一步完善了城市公共交通和公共福利设施城市具有多种就业机会,交通便捷,生活接近自然。4.雅典宪章(掌握)雅典宪章:1933年在雅典召开以城市规划为议题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的城市规划大纲雅典宪章指出城市规划的目的是解决居住、工作、游憩、交通四大城市功能的正常进行。居住:居住区要用城市中最好的地段,规定不同地段采用不同的人口密度工作:有计划地确定工业与建筑的关系游憩:新建居住区要多保留空地,旧区已坏的建筑物拆除后应辟为绿地,要降低旧区的人口密度,在市郊要保留良好的风景地带。交通:要

12、从整个道路系统的规划入手,街道要进行功能分类,车辆的行驶速度是道路功能分类的依据。要按照调查统计的交通资料来确定道路的宽度。马丘比丘宪章:1978年12月秘鲁利马集会后发表的对雅典宪章40多年实践作出的评价肯定了雅典宪章的正面意义,如把交通看成城市的基本功能之一,道路应按功能性质进行分类;但认为过分追求功能分区却牺牲了城市的有机组织,忽略了城市中人与人之间多方面的联系,城市规划应努力去创造一个综合的多功能的生活环境。5.光明城市&广亩城市(know)光明城市理论:法国人勒柯布西耶 于1925年发表的城市规划设计中提出的主张用全新的规划思想改造城市,设想在城市里建高层建筑,现代交通网和大片绿地,

13、为人类创造充满阳光的现代化生活环境的一种空间集中规划理论。他认为,大城市的主要问题是城市中心区人口密度过大,机动交通日益发达,数量增多,速度提高,但是现有的城市道路系统及规划方式与这种要求存在矛盾。城市中绿地空地太少,日照通风、游憩、运动条件太差。主张:提高城市中心区的建筑高度向高层发展,增加人口密度(高层低密度);市中心空地、绿化要多,并增加道路宽度和停车场,以及车辆和住宅的直接关系,减少街道交叉口,或组织分层的立体交通;案例:1922年巴黎城市规划广亩城市理论:美国人赖特于1935年广亩城市:一个新的社区规划中提出的强调城市中人的个性,反对集体主义,建议取消城市而建立一种新的、半农田式社团

14、的理论他相信电话和小汽车的力量,人为大都市即将死亡,美国人将走向乡村,家庭和家庭之间要有足够的距离,以减少接触来保持家庭内部稳定。共同点:都有大量的绿化空间在“理想城市”中 都开始考虑当时的心技术,即电话和汽车对城市产生的影响。6. 简述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内容和意义。 (1) 规模:一个居住单位的开发应当提供满足一所小学的服务人口所需要的住房,它的实际的面积则由它的人口密度所决定。 (2) 边界:邻里单位应当以城市的主要交通干道为边界,这些道路应当足够宽以满足交通通行的需要,避免汽车从居住单位内穿越。 (3) 开放空间:应当提供小公园和娱乐空间的系统,它们被计划用来满足特定邻里的需要。 (4)

15、机构用地:学校和其他机构的服务范围应当对应于邻里单位的界限,它们应该适当地围绕着一个中心或公地进行成组布置。 (5) 地方商业:与服务人口相适应的一个或更多的商业区应当布置在邻里单位的周边,最好是处于交通的交叉处或与临近相邻邻里的商业设施共同组成商业区。 (6) 内部道路系统:邻里单位应当提供特别的街道系统,第一条道路都要与它可能承载的交通量相适应,整个街道网要设计得便于单位内的运行同时又能阻止过境交通的使用。 意义:该理论对 30年代欧美的居住区规划影响颇大,在当前国内外城市规划中仍被广泛应用。7.有机疏散(了解)有机疏散理论:1934年伊力尔沙里宁为缓解由于城市过分集中所产生的弊病而提出的关于城市发展及其布局结构的理论。 按照机体的功能要求,把城市的人口和就业岗位分散到可供合理发展的离开中心的地域。重工业、轻工业应该疏散出去。当然,许多事业和城市行政管理部门必须设置在城市的中心位置。城市中心地区由于工业外迁而腾出的大面积用地,应该用来增加绿地,而且也可以供必须在城市中心地区工作的技术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商业人员居住,让他们就近享受家庭生活。很大一部分事业,尤其是挤在城市中心地区的日常生活供应部门将随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