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8874864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2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内科学——心悸资料(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心 悸,学习目的与要求:,本篇学习的重点是:心悸的概念、病因、病位、 病性、病机关键其转化规律,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 药。 1.掌握心悸的概念、病机关键、病机转化规律、 病位、辨证要点,以及各证候主症、治法和方药。 2.熟悉心悸的诊断、治疗原则,及各证候兼次症 的变化和主要方药加减。 3.了解心悸的西医学范畴、相关检查、鉴别诊 断、转归预后和临证要点。,概 述 概念 心悸是指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出现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类病证。一般多呈阵发性,每因情绪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 心悸发作时常伴不寐、胸闷、气短,甚则眩晕、喘促、心痛、晕厥。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 脉象或数,或迟,或节律

2、不齐。 心悸包括惊悸和怔忡。,概 述,1、内经虽无心悸或惊悸、怔忡之病名,但已认识到心悸的病因有宗气外泄,心脉不通,突受惊恐,复感外邪等。 如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左乳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素问举痛论云:“惊则心无所倚,神无所归,虑无所定,故气乱矣”。 素问痹论亦云:“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痹者,脉不通,烦则心下鼓。”,概 述,2、心悸的病名,首见于汉代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和伤寒论,称之为“心动悸”、“心下悸”、“心中悸”及“惊悸”等,并认为其主要病因有惊扰、水饮,虚劳及汗后受邪等。 金匮要略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治篇有“寸口脉动而弱,动则为惊,弱则为悸”的论述,并记载了心悸

3、时表现的结、代、促脉及其区别,提出了基本治则,并以炙甘草汤等为治疗心悸的常用方剂。,概 述,3、成无己伤寒明理论悸提出心悸病因不外气虚、痰饮两端。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4、丹溪心法惊悸怔忡:“惊悸者血虚,惊悸有时,从朱砂安神丸”;“怔忡者血虚,怔忡无时,血少者多,有思虑便动属虚,时作时止,痰因火动。”,概 述,5、明代医学正传惊悸怔忡健忘证对惊悸、怔仲的区别与联系有详尽的描述,曰:“其气虚者,由阳气虚弱,心下空虚,内动而为悸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

4、 6、景岳全书怔忡惊恐认为怔忡由阴虚劳损所致,且“虚微动亦微,虚甚动亦甚”。清代医林改错重视瘀血内阻导致心悸怔忡,记载了用血府逐瘀汤每多获效。,概 述,(三)范围 根据本病的临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炎、一部分神经官能症等,如表现以心悸为主症者,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论治,同时结合辨病处理。,(一)病因 1体质虚弱禀赋不足, 素体亏虚, 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气血不足,心失所养,发为心悸。 或久病失养, 劳欲过度,,病因病机,病因病机,心阳受损,失其温煦,可致心悸; 阳气虚衰,行

5、血无力,血脉瘀滞, 脾肾阳虚,成痰成饮,上逆于心, 肺气亏虚,心脉运行不畅, 血虚日久,心阴损耗,心失滋养 年老体弱,调摄不善,肝肾阴亏, 肝阴不足,肝阳上亢,肝火内扰, 肾阴不足,水不济火,火扰心神,,心神不宁 心悸,气虚或气虚及阳,阴(血)虚津亏,2饮食不节 饮食劳倦嗜食膏粱厚味,煎炸炙焊,蕴热化火生痰,痰火扰心,发为心悸。 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运化失施,水液输布失常,滋生痰浊,痰阻心气,而致心悸。,病因病机,3情志所伤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易使心气不敛,心神动摇,而心慌不能自主,惊悸不已,渐次加剧,直至稍遇惊恐,即作心悸,甚或外无所惊,时发怔忡。 思虑过度,劳伤心

6、脾,不仅暗耗阴血,又能影响脾胃功能,致生化之源不足,气血两虚,心失所养,发生心悸。 长期抑郁,肝气郁结,气滞血瘀,心脉不畅,心神失养,引发心悸。大怒伤肝,肝火上炎,气血逆乱,且可夹痰,上扰于心,而出现心神不宁,心脉紊乱。,病因病机,4感受外邪 心气素虚,风湿热邪,合而为痹,痹证日久,内舍于心,痹阻心脉,心血瘀阻,发为心悸。 风寒湿热之邪,由血脉内侵于心,耗伤心气心阴,亦可引起心悸。 温病、疫毒均可灼伤营阴,心失所养,或邪毒内扰心神,如春温、风温、暑湿、白喉、梅毒等病,往往伴见心悸。 5药物中毒药物过量或毒性较剧,损及于心,可致心悸,如附子、乌头,或西药锑剂、洋地黄、奎尼丁、肾上腺素、阿托品等用

7、药过量或不当时,均能引发心动悸、脉结代一类证候。,病因病机,(二)病机: 不论病因如何,心悸病机总是阴阳失调,气血失和,心神失养或邪扰心神,导致心神不宁。 心悸的病位: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宁,引起心神动摇,悸动不安。 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 病理性质: 本病以虚证居多,亦有由虚致实,虚实夹杂。 虚者为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养;实者多为血脉瘀阻,痰浊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病因病机,虚实转化是关键: 本病中虚实可相互转化 如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脾肾阳虚,则水饮内停,气虚则血瘀,阴虚常兼火亢或夹痰热,阳虚易夹水饮,痰湿气血不足者,易见气血瘀滞,瘀血可兼见痰浊;而实证日久,可致正

8、气亏耗。 老年人心悸多病程日久,往往阴损及阳,阳损及阴,而成阴阳俱虚证候。,病因病机,病机总结,症状与体征 (1) 自觉心慌不安,神情紧张,不能自主,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心跳过重,或忽跳忽止,呈阵发性或持续性。 (2) 伴有胸闷不适,易激动,心烦,少寐,乏力,头晕等,中老年发作频繁者,可伴有心胸疼痛,甚则喘促、肢冷汗出,或见晕厥。 (3) 脉象对心悸的诊断有重要意义。心悸者常见疾、促、结、代、迟、涩、雀啄等脉象;听诊示心搏或快速,或缓慢,或忽跳忽止,或伴有心音强弱不匀等。 (4) 发作常由情志刺激、惊恐、紧张、劳倦过度、饮酒饱食等因素而诱发。 【相关检查】 可行血液分析,测血压,x线胸部照片

9、,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等,有助于病因及心律失常的诊断。,诊 断,1胸痹心痛 除见心慌不安,脉结或代外,必以心痛为主症。 2奔豚 奔豚发作之时,亦觉心胸躁动不安。难经五十六难日:“发于小腹,上至心下,若豚状,或上或下无时”,称之为肾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日:“奔豚病从少腹起,上冲咽喉,发作欲死,复还止,皆从惊恐得之。”故本病与心悸的鉴别要点为:心悸为心中剧烈跳动,发自于心;奔豚乃上下冲逆,发自腹中。,鉴别诊断,3卑惵证治要诀怔忡描述卑惵症状为“痞塞不欲食,心中常有所歉,爱处暗室,或倚门后,见人则惊避,似失志状”。卑惵病因为“心血不足”,虽有心慌,一般无促、结、代、疾、迟等脉象出

10、现,是以神志异常为主的疾病,与心悸不难鉴别。,鉴别诊断,辨证要点 1分清虚实 心悸证候特点多为虚实相兼,故当首辨虚实。 虚当审脏腑气、血、阴、阳何者偏虚,实当辨痰、饮、瘀、火何邪为主。 其次,当分清虚实之程度,正虚程度与脏腑虚损情况有关,即一脏虚损者轻,多脏虚损者重。 在邪实方面,一般来说,单见一种夹杂者轻,多种合并夹杂者重。,辨证论治,2详辨脉象变化 脉搏的节律异常为本病的特征性征象,故尚需辨脉象, 脉率快速型心悸,可有一息六至之数脉,一息七至之疾脉,一息八至之极脉,一息九至之脱脉,一息十至以上之浮合脉。 脉率过缓型心悸,可见一息四至之缓脉,一息三至之迟脉,一息二至之损脉,一息一至之败脉,两

11、息一至之夺精脉。 脉律不整型心悸,脉象可见有数时一止,止无定数之促脉;缓时一止,止无定数之结脉;脉来更代,几至一止之代脉,或见脉象乍疏乍数,忽强忽弱。,辨证论治,辨证论治,临床应结合病史、症状,推断脉症从舍。一般认为,阳盛则促,数为阳热,若脉虽数、促而沉细、微细,伴有面浮肢肿,动则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者,为虚寒之象。 阴盛则结,迟而无力为虚寒,脉象迟、结、代者,一般多属虚寒,其中结脉表示气血凝滞,代脉常表示元气虚衰、脏气衰微。 凡久病体虚而脉象弦滑搏指者为逆,病情重笃而脉象散乱模糊者为病危之象。,脉象分类表,3结合辨病辨证 如功能性心律失常所引起的心悸,常表现为心率快速型心悸,多属心虚胆怯,

12、心神动摇; 冠心病心悸,多为气(阳)虚血瘀,或由痰瘀交阻而致; 病毒性心肌炎引起的心悸,初起多为风温干犯肺卫,继之热毒逆犯于心,随后呈气阴两虚,瘀阻络脉证。,辨证论治,辨证论治,风心病引起的心悸,多由风湿热邪杂至,合而为痹,痹阻心脉所致。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多由心阳不振,心搏无力所致。 心功能不全所引起的心悸,则虚实兼夹为患,多是心肾阳虚为本,水饮内停为标。,4辨明惊悸怔忡 大凡惊悸发病,多与情绪因素有关,可由骤遇惊恐,忧思恼怒,悲哀过极或过度紧张而诱发,多为阵发性,实证居多,但也存在内虚因素。病来虽速,病情较轻,可自行缓解,不发时如常人。 怔忡多由久病体虚、心脏受损所致,无精神因素亦可发生,常

13、持续心悸,心中惕惕,不能自控,活动后加重。病来虽渐,病情较重,每属虚证,或虚中夹实,不发时亦可见脏腑虚损症状。惊悸日久不愈,亦可形成怔忡。,辨证论治,心悸与怔忡鉴别表,治疗原则 心悸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心神失养所致者,治当补益气血,调理阴阳,以求气血调畅,阴平阳秘,配合应用养心安神之品,促进脏腑功能的恢复。 心悸因于痰浊、水饮、瘀血等实邪所致者,治当化痰,涤饮,活血化瘀,配合应用重镇安神之品,以求邪去正安,心神得宁。 临床上心悸表现为虚实夹杂时,当根据虚实轻重之多少,灵活应用益气养血,滋阴温阳,化痰涤饮,行气化瘀,养心安神,重镇安神之法。,辨证论治,分证论治 1心虚胆怯 主 症:心悸不宁,善惊

14、易恐,稍惊即发,劳则加重。 兼次症:胸闷气短,自汗,坐卧不安,恶闻声响,少寐多梦 而易惊醒。 舌 象:舌质淡红,苔薄白。 脉 象:动数,或细弦。 治 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 方 药:安神定志丸加减。,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方解: 龙齿、琥珀镇惊宁神; 茯神、菖蒲、远志 安神定惊; 人参 益气养阴。 方歌: 安神定志石菖蒲 ,二茯远志参龙齿; 心悸失眠神不定, 本方随症加减之。 临床应用: 心阳不振,加附子、桂枝; 心血不足,加熟地、阿胶;,辨证论治,临床应用: 心悸气短,动则益甚,气虚明显时,加黄芪以增强益气之功; 气虚自汗加麻黄根、浮小麦、瘪桃干、乌梅; 气虚夹瘀者,加丹参、桃仁、红花; 气

15、虚夹湿,加泽泻,重用白术、茯苓; 心气不敛,加五味子、酸枣仁、柏子仁,以收敛心气,养心安神; 如睡眠易惊醒,可加重镇摄之品,如龙骨、牡蛎等; 若心气郁结,心悸烦闷,精神抑郁,胸胁胀痛,加柴胡、郁金、合欢皮、绿萼梅、佛手。,辨证论治,2心脾两虚 主 症:心悸气短,失眠多梦,思虑劳心则甚。 兼次症:神疲乏力,眩晕健忘,面色无华,口唇色淡,纳少腹 胀,大便溏薄。 舌 象:舌质淡,苔薄白。 脉 象:细弱。 治 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方 药:归脾汤。,辨证论治,方解: 方中当归、龙眼肉补养心血;黄芪、人参、白术、炙甘草益气以生血;茯神、远志、酸枣仁宁心安神;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 临床应用: 气虚甚

16、者重用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少佐肉桂,取少火生气之意; 血虚甚者加熟地、自芍、阿胶; 阳虚甚而汗出肢冷,脉结或代者,加附片、桂枝、煅龙骨、煅牡蛎;,辨证论治,阴虚甚而心悸、口干、舌质红,少苔者,加玉竹、麦冬、生地、沙参、石斛; 自汗、盗汗者,可选加麻黄根、浮小麦、五味子、山萸肉、煅龙骨、煅牡蛎、糯稻根; 纳呆腹胀,加陈皮、谷芽、麦芽、神曲、山楂、鸡内金、枳壳; 神疲乏力,气短,失眠多梦,加合欢皮、夜交藤、五味子、柏子仁、莲子心等。 热病后期,心阴受灼而心悸者,舌红少津液或光剥无苔,选生脉散。,辨证论治,若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心烦失眠,五心烦热,自汗盗汗,胸闷,面色无华,舌质淡红,苔少或无,脉细数,为气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