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74438 上传时间:2019-09-15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理①必修1.4《地球的圈层结构》教案.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一章 第四节 地球的圈层结构【教学目标】一、知识要求1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圈层构造,初步掌握地球内部圈层的组成和划分依据2使学生了解各内部圈层的界限、厚度、物理性状等。二、能力要求1使学生了解研究地球内部构造的方法,从而认识人类对未知事物所进行的探索实践,激发同学们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2了解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从宏观上认识全球的整体面貌,形成地球系统观念。3通过归纳、总结、对比地球内部各层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综合归纳等思维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三、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对学生进行热爱自然、热爱科学的教育,鼓励学生献身于科学教育事业。【教学重点】1地震波的波速及传播特点,区别横波与纵

2、波。2地球内部圈层划分实况及各层主要特点,特别是地壳的特点。3岩石圈概念,软流层知识。4激发同学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地球系统观念的形成。【教学难点】1“地幔”的有关知识。2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及责任感,形成地球系统观念。【课时安排】1课时【教具设计】地震波的传播速度与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地球内部结构示意图、多媒体(投影、图片)。【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前边我们学习了地球的宇宙环境,“谈天”是为了“说地”,整个地球不是一个均质体,而是一个由不同物质、不同状态组成的同心圈层结构,每个圈层的成分、密度、温度等各不相同。以地心为共同球心,地球圈层分为地球外圈和地球内圈两大部分。下面我

3、们就来学习第四节地球的圈层结构。二、新授(一)地球的内部圈层地球内部因地壳的阻挡,对人类来说始终是神秘的,我们怎么会知道地球内部是由地壳、地幔、地核组成的呢?1地震波问题一:学生讨论人类用什么方法可以了解地球?钻探取样分析,火山喷发带来的地球内部信息;地震波带来地球内部信息等。问题二:哪种方式能将地心的信息也传递出来呢?地震波。问题三:你知道其机理吗?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是一种机械波。同学们总结机械波特点,进一步归纳地震波特点。人类通过对地震波传播速度变化的研究,将地球内部划分了三层。()纵波(P波):传播速度较快

4、,可通过固、液、气传播。()横波(S波):传播速度较慢,只通过团体传播。(物质密度越大,传播速度越快)虽然人类限于岩石图阻挡,目前对地球内部的了解仅是皮毛,但人类的认识潜力是无限的,人类会日益深入地认识地球的真实面貌,从而和谐地与之共存。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是:从了解宏观结构到逐步深入分析微观结构。对地球内部认识就是如此,首先通过研究地震波变化曲线了解其结构。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随着所通过的物质性质而变化。根据地震波在地球内部的传播情况的研究,人们将地球内部划分为几个圈层结构。分析P、S波的波速变化情况,由波速的突然变化引入不连续面的存在和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两条波速变化曲线,区别出P、S波

5、(依据:同一物质中P波速较S波快)总结P、S波速变化情况,归纳波速发生突然变化的层次及大致深度。定义不连续界面:霍面(平均地下33Km),古登堡界面(地下平均2900Km)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观看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地壳:在地面以下,莫霍面以上,由岩石组成。大陆部分的平均厚度为33 km,大洋地壳的平均厚度为58 km,整个地壳平均厚度为17 km。地壳最厚的地方在青藏高原。地壳又分为双层结构:上层是硅铝层,下层是硅镁层,在大陆地壳中,两个层次都有;在大洋地壳中,硅铝层变薄甚至缺失。所以大洋地壳比较薄。()地幔:地幔的范围是从莫霍面到古登堡面,它位于地壳与地核之间,是三大圈层中的中间层,厚

6、度为2800多千米。根据地震波的传播状况可把地幔分为上地幔和下地幔两层,地幔圈占了地球大部分的质量。在上地幔的上部,有一个物质呈融熔状态的软流层,一般认为软流层是岩浆和地震的发源地。软流层物质仍是岩石(主要是橄榄岩、榴辉岩等),为硅酸盐类、氧化物等。由于这层放射性元素大量集中蜕变生热温度高,岩石处于塑性状态,局部地区呈融熔流动状态,犹如倾倒的浆糊。根据地震波变化情况推测,软流层物质的物理性状与上下层物质都不同,并构成一个圈层,在地质构造学中称软流圈。软流圈层厚度范围并不是从莫霍面算起,约在地下60250 km,它属上地幔部分,但位置并不在地幔的顶部。因此,软流圈层与地壳之间(即与莫霍面之间)还

7、有一层物质存在,即上地幔的顶部,也是岩石,并构成了一个圈层,它和地壳共同组成了岩石圈。岩石圈是指软流层以上的部分,物质由岩石组成,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的顶部。()地核:因为横波不能通过外核,所以外核部分呈液态,主要成分是铁镍等重金属元素,而液态铁的运动形成一个巨大的磁场。因为地震波速度在内核处加快,随着深度增加,压力和密度都增大,其熔点升高得比温度升得快,所以内核呈固态。圈层名称不连续面深度(Km)特征地壳(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平均17900290051506370由岩石构成的固体外壳大陆地壳厚、海洋地壳薄地幔上地幔固态上部存在一个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发源地下地幔可能为固态温度、压力和密

8、度均增大地核外核接近液态、横波不能通过内核温度、压力和密度都很大总结知识点时特别要落实岩石圈、软流层范围。难点讲析()横波如何通过软流层?误区:软流层给人“液体”印象,但为什么能通过横波?解析:软流层所在深度温度、压力极大,强大的压力下,岩面处于一种潜在融熔态,就像烧红的玻璃,既不是液态,又有可塑性,以岩浆形式喷出时,由于压力减小,这种可塑性岩石转化成液态。()内核为何是固体?误区:外核是液体,横波不能通过,内核从课本图中也没有见到横波通过,为何是固体?解析:纵波在地下5 000千米深处,传播速度明显增加,说明可能由液态转为固态;横波在5 000千米以下由纵波转化而成,比较微弱,进一步证明内核

9、为固态。(过渡)要使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地球整体面貌,除了需要对地壳结构的了解外,还需要对地球外部结构的层次。那么地球的外部圈层主要有哪些层次?它们各自范围和作用是什么呢?(二)地球的外部圈层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等(展示多媒体),这些圈层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大气圈大气圈包围着地球,是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复杂系统,它的主要成分是氮和氧。它是地球自然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圈水圈是由地球表层水体构成的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它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生物水等。水圈的水处于不间断的循环运动之中。生物圈生物圈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占有大气圈的底

10、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它是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的结果。由于存在地球大气圈、地球水圈和地表的矿物,在地球上这个合适的温度条件下,形成了适合于生物生存的自然环境。人们通常所说的生物,是指有生命的物体,包括植物、动物和微生物。据估计,现有生存的植物约有40万种,动物约有110多万种,微生物至少有10多万种。据统计,在地质历史上曾生存过的生物约有5亿10亿种之多,然而,在地球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绝大部分都已经灭绝了。现存的生物生活在岩石圈的上层部分、大气圈的下层部分和水圈的全部,构成了地球上一个独特的圈层,称为生物圈。生物圈是太阳系所有行星中仅在地球上存在的一个独特圈层。小结:

11、地球所有的外部圈层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甚至相互重叠的,在太阳和人类生活的参与下,整个地球生机盎然;同时,它们起着保护地球的作用,可以减弱太阳和宇宙辐射对地表的影响,减少宇宙中的陨石对地球表面的撞击。外部各圈中的物质运动和循环,是促使地表物质和形态演变的重要动力。【素材推荐】请以小组为单位,选择完成下列调查题之一:课外学习大比拼:走访当地有关部门,或者访问长辈、相关市民:1.了解地球哪些圈层与我们溧阳人民的生产和生活有关系?哪个因素起主导作用?2通过上网、阅读科普等方法,多了解一些有关地球和月亮的信息,把你找到的信息(用图或文字表达出来)做成小卡片,比一比谁找的信息多。资料一:月球是地球的唯一

12、天然卫星,它与地球有着密切的演化联系。根据对建立在月球上的阿波罗11号和12号月震台记录资料的分析,以及对月球表面和月岩的研究,可知现今的月球内部也有圈层结构,但与地球内部的圈层结构并不完全相同。月球表面有一层几米至数十米厚的月球土壤。整个月球可以认为由月球岩石圈(01000千米)、软流圈(10001600千米)和月球核(16001738千米)组成。月球岩石圈又可进一步分为四层,即月壳(060千米)、上月幔(60300千米)、中月幔(300800千米)和月震带(8001000千米)。软流圈又称为下月幔。在月壳的10千米、25千米和60千米深处,均存在月震波速的急剧变化,表明在这些深度处存在显著

13、的不连续性。月球表面至25千米深处为玄武岩组成的月壳第一层次,25千米60千米之间为月壳的第二层,由辉长岩和钙长岩组成。上月幔由富镁的橄榄石组成,中月幔和下月幔由基性岩组成。月球震源的位置位于6001000千米的深度之间,平均月球震源深度为800千米。由于月球表面岩石的密度并不比整个月球的平均密度小很多,因此,可以认为月球核不会是较重的铁镍等元素组成,它可能呈塑性或部分熔融状。在月球1000千米深处,月幔温度不会高于1000C。根据对月球内部状况的了解,固体部分圈层结构并不是地球本身所特有的。月球的上述圈层结构,也是月球的演化过程中整个月球物质圈层分化的结果。资料二:月面上山岭起伏,峰峦密布,

14、没有水,大气极其稀薄,大气密度不到地球海平面大气密度的一万亿分之一。没有火山活动,也没有生命,是一个平静的世界。已经知道月海有22个,总面积500万平方千米。从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表面,较大的月海有10个:位于东部的是风暴洋、雨海、云海、湿海和汽海,位于西部的是危海、澄海、静海、丰富海和酒海。这些月海都为月球内部喷发出来的大量熔岩所充填,某些月海盆地中的环形山,也被喷发的熔岩所覆盖,形成了规模宏大的暗色熔岩平原。因此,月海盆地的形成以及继之而来的熔岩喷发,构成了月球演化史上最主要的事件之一。月球上的陨击坑通常又称为环形山,它是月面上最明显的特征。环形山(crater),希腊文的意思是“碗”,所以又

15、称为碗状凹坑结构。环形山的形成可能有两个原因,一是陨星撞击的结果,二是火山活动;但是大多数的环形结构均属于陨星的撞击结果。1924年,吉福德(A.C.Gifford)曾把月坑同地球上的陨石坑作了比较,证实了月坑是陨星撞击形成的。因此,陨击作用是形成现今月球表面形态的主要作用之一。许多大型环形山都具有向四周延伸的辐射状条纹,并由较高反射率的物质组成,形成波状起伏的地形,向外延伸可达数百千米。环形山周围有溅射出来的物质形成的覆盖层;溅射的大块岩石又撞击月球表面,形成次生陨击坑。由于反复的陨星撞击与岩块溅落,以及月球内部喷出的熔岩大规模泛滥,使得许多陨击坑模糊不清,或只有陨击坑中央的尖峰露出覆盖熔岩的表面。从叠加在月海上的陨击坑的状况判断,以及从月球上带回样品的放射性年龄测定表明,月海物质大致是与陨击坑同时期形成的。月海年龄大都在35亿年左右,而月陆高地的形成至少在月海熔岩喷发之前10亿多年已经存在,因此原始月壳是更为早期形成的,并且是大量熔岩的不断喷发,月球物质长期圈层分化的结果。研究表明,月球的圈层结构是继大约46亿年前它所经历的一个漫长的天文演化阶段之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