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66688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学院名称学号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白鹤摘要:吉林省西部镇赉县境内的莫莫格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东亚候鸟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和繁殖地,总面积14.40万公顷。根据科考资料显示,莫莫格保护区已经记录到的鸟类资源有298种,其中湿地水鸟120种。该区鸟类资源中属于国家级重点保护的鸟类有白鹤、丹顶鹤、白头鹤、东方白鹳、黑鹳、大鸨、金雕、虎头海雕、玉带海雕、白尾海雕10种。白鹤(Grus leucogeranus)为我国级重点保护动物,IUCN(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皮书中列为最濒危物种,全世界总数不到3400只。白鹤亦称西伯利亚鹤,体长 135 cm,体羽仅初级飞羽黑色,其余皆白色,因此人

2、们又把它叫做黑袖鹤。白鹤和丹顶鹤一样被誉为吉祥、长寿的象征。近30年来,国际鹤类组织和有关专家研究发现,全世界的白鹤可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种群。东部种群繁殖于西伯利亚东北部,在中国的鄱阳湖区越冬(迁徙路线约5000公里);中部和西部种群在西伯利亚西北部的奥伯河流域繁殖,中部种群在印度北部的珀勒德布尔湿地越冬,西部种群在伊朗的里海南部低地越冬(迁徙路线约6000公里)。研究结果显示,白鹤中部和西部种群数量仅有10只左右,绝大部分在东部种群。关键词:白鹤,濒危,迁徒,栖息地,湿地保护内容:外形特征白鹤是大型涉禽,略小于丹顶鹤,全长约130厘米,翼展210-250厘米,体重7-10千克 ;头的前

3、半部为红色裸皮,嘴和脚也呈红色;除初级飞羽为黑色之外,全体洁白色,站立时其黑色初级飞羽不易看见,仅飞翔时黑色翅端明显。幼鸟金棕色。虹膜黄色;嘴橘黄;脚粉红。叫声:飞行时发出欢快、轻柔、悦耳的koonkkoonk声。白鹤成鸟:两性相似,雌鹤略小。自嘴基、额至头顶以及两颊皮肤裸露,呈砖红色,并生有稀疏的短毛,此特征为其他鹤类所不具有。体羽白色,初级飞羽黑色,次级飞羽和三级飞羽白色。三级飞羽延长,覆盖于尾上,通常在站立时遮住黑色的初级飞羽,故外观全体为白色,但飞翔时可以看见黑色的初级飞羽。 白鹤幼鸟:秋季南迁幼鸟的额和面部无裸露部分,有稠密的锈黄色羽毛;头、颈及上背棕黄色,翅上也有棕黄色但初级飞羽黑

4、色。从秋天到第二年春天,头、颈、体和尾覆羽白色羽毛逐渐增加,越冬后的亚成体除颈、肩尚留有黄色羽毛之外,其余部分的羽毛已换成白色,与成体相似。 虹膜黄白色,嘴和脚肉红色。幼鸟虹膜土黄色,嘴和脚暗灰色,2龄脚变红色,3龄嘴亦变为红色。 亚种分化:白鹤虽然分成东部、中部和西部3个种群,但它是单型种,无亚种分化。分布范:白鹤在中国主要分布在从东北到长江中下游,迁徙时见于河北(滦河口、北戴河),内蒙古(赤峰、达赉湖、兴安盟、哲里木盟),辽宁(双台河口、大连),吉林(莫莫格、向海),黑龙江(扎龙、林甸),安徽(武昌湖、升金湖、莱子湖),山东(黄河三角洲),河南(黄河故道、黑港口)等,越冬地主要在江西(鄱阳

5、湖)和湖南(洞庭湖),越冬期间零星个体见于辽宁瓦房店、江苏盐城和东台、浙江余姚、山东青岛沿海以及新疆霍城等。 在世界范围内,白鹤有3个分离的种群,即东部种群、中部种群和西部种群;东部种群在西伯利亚东北部繁殖,在长江中下游越冬;中部种群在西伯利亚的库诺瓦特河下游繁殖,在印度拉贾斯坦邦的克拉迪奥国家公园越冬;西部种群在俄罗斯西北部繁殖,在里海南岸越冬。全球分布范围:繁殖于俄罗斯的东南部及西伯利亚,越冬在伊朗、印度西北部及中国东部。分布状况:全球性濒危(Collaretal.,1994)。迁徙经由中国东北,冬季有2000多只聚于鄱阳湖及长江流域的湖泊越冬。我国鄱阳湖自然保护区为世界上最大的白鹤越冬地

6、,近年来已发现来这里的白鹤有2896只之多,占全球白鹤总数的98以上。鄱阳湖成了举世瞩目的白鹤王国。生活习性白鹤是对栖息地要求最特化的鹤类,对浅水湿地的依恋性很强,栖息于芦苇沼泽湿地,是湿地保护的重要物种,属于我们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东部种群在俄罗斯的雅库特繁殖,不在北极苔原营巢,也不在近海河口低地和河流泛滩或高地营巢,而喜欢低地苔原,喜欢大面积的淡水和开阔的视野,其夏季主要营巢区约为82 000 k,定期营巢范围不超过30 000 k。在繁殖地为杂食性,包括植物的根、地下茎、芽、种子、浆果以及昆虫、鱼、蛙、鼠类等。当有雪覆盖植物性食物难以得到时,主要以旅鼠和鼠平等动物为食;当5月中旬气温低于O

7、时,白鹤主要吃蔓越桔(Vaccinium macrocarpon),当湿地化冻后,它们吃芦苇块茎、蜻蜓稚虫和小鱼;在营巢季节主要吃植物,有藜芦(Veratum misae)的根、岩高兰(Empetrum nigrum)的种子、木贼的芽和花蔺(Butomus umbellatus)的根、茎等(Johnsgard,1983)。在南迁途中,白鹤在内蒙古大兴安岭林区的苔原沼泽地觅食水麦冬(Triglochin palutre)、泽泻、黑三棱(Sparganium stoloniferum)等植物的嫩根及青蛙、小鱼等。在越冬地鄱阳湖,主要挖掘水下泥中的苦草(Vallisneria spiralis)、马

8、来眼子菜、野荸荠、水蓼等水生植物的地下茎和根为食,约占总食量的90以上,其次也吃少量的蚌肉、小鱼、小螺和砂砾。生长繁殖白鹤是单配制,5月 下旬到达营巢地,此时苔原仍然冰雪覆盖,巢建在开阔沼泽的岸边,或周围水深2060 cm有草的土墩上,巢简陋,巢材主要是苦草,巢呈扁平形,中央略凹陷,高出水面1215 cm,巢间距1020 km,有时只有23 km。产卵期常与冰雪融化期一致,从5月下旬到6月中旬,每窝产卵2枚,卵呈暗橄榄色,钝端有大小不等的深褐色斑点,雌雄鹤交替孵卵,但以雌鹤为主,孵化期约为27天,孵化率仅为13,多数雏鹤于6月最后5天至7月最前5天孵出,但只有1只幼鹤能活到可以飞翔,因为白鹤的

9、幼鹤攻击性太强,较弱的1只常在长出飞羽之前死亡,7075日龄长出飞羽,90日龄能够飞翔。国际鹤类基金会于1981年、北京动物园于1989年先后对雌鹤进行人工授精,经人工孵化繁殖成功;合肥野生动物园于2000年,在圈养条件下使1对白鹤自行选偶交配,自然繁殖成功,其后,2001年、2002年均再次繁殖成功。1 在繁殖地受到的干扰相对较小,主要受到石油开采和森林砍伐的威胁,当亲鹤不在巢边时,卵常被贼鸥、北极鸥和银鸥吃掉。在集结地、迁飞停歇地和越冬地,主要的环境压力是由于人口增加和经济迅速发展导致湿地和鱼、芦苇等生物资源的丧失与破坏,以及放牧、使用非法渔具捕鱼等人为干扰;三峡工程运行有可能使长江中下游

10、湿地的水面减少,从而对在此越冬的白鹤和其他鹤类产生不利的影响。 物种迁徙白鹤是候鸟,到秋天和春天时集成大群迁徙。这也给白鹤的生命造成了很大的威胁。白鹤迁徙飞行时排成一字形或V字形。迁移时最主要的能量来源就是体内脂肪。所以它们要在迁徙前吃饱喝足,不过这还是不够。在食物资源丰富的中途站,白鹤短短几天就可以让体重增加一倍,这种觅食效率是很惊人的。 白鹤在休息时,不是始终用同一只脚,而是右脚站了一会儿,就换上左脚,用两只脚交替着站,以免疲劳。这样可以轮流放松。同时,用一脚站着,可以望得更远,以警惕敌害的突然袭击。如果在睡觉时敌害来了,马上就可以逃跑,要飞走,也比爬起来以后再飞快多了。而当它们站在湖塘中

11、水较深的地方,或是低着头找食的时候,从来也不用一只脚站立,而必须两脚都着地,这样才可以保持身体的平衡。当然,在孵化后代期间,它们也和别的鸟一样,乖乖地把身子蹲下来。白鹤东部种群的迁徙路线,已由环志证明从雅库特向南迁飞5 100 km到鄱阳湖越冬,途经俄罗斯的雅纳河、印迪吉尔卡河和科雷马河流域,进入中国后主要停歇地有扎龙、林甸、莫莫格以及双台河口、滦河口、黄河故道和升金湖等地。在莫莫格,途经此地的白鹤除部分种群作短期停留继续迁飞外,尚有一定数量的个体春秋季节皆在此地停歇3040天,1985年、1986年春季首见日期都是3月25日,直到5月10日左右全部迁走,2000年4月27日见到528只;19

12、83年、1984年秋季迁来日期均为9月14日;统计幼鹤的数量,发现1985年、1986年秋季平均3月龄幼鹤比例为223,较同期白鹤越冬地12月下旬统计到的幼鹤比例,平均高88;1985年、1986年春季,在126只白鹤中,统计到9月龄幼鹤22只,占总数的175,与同年秋季比较,幼鹤比例降低了48(吴志刚等,1991)。 在鄱阳湖越冬的白鹤,10月下旬飞来,11月初已全部到达,12月至翌年1月分成小群活动,主要在大湖池浅水处觅食,在蚌湖集群过夜;2月下旬到3月初,气温达10以上时,逐渐集成大群北返,至3月底已全部迁走,越冬期达150天。活动时主要以家庭为单位,多为2成1幼,罕见1成1幼或2成无幼

13、,亚成体集成1012只小群在一起活动;觅食时,双亲还要饲喂幼鹤,直到翌年2月中旬幼鹤才开始自己挖泥取食(严丽等,1986;刘智勇等,1987)。在鄱阳湖越冬白鹤的种群数量,1980年冬季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科研人员,首次发现在大湖池有91只,此后历年统计,最高年份已接近4 000只,可以认为有90以上的白鹤东部种群在鄱阳湖越冬。 分类讨论Archibald (1976)根据白鹤的鸣叫声、头上的裸皮和气管不在胸骨的龙骨突起内卷曲,这些特点都和肉垂鹤相似,建议将白鹤从鹤属划入肉垂鹤属,改名为 Bugeranus leucogeranus;此后,Wood(1979)发现在骨骼特征上,白鹤与肉垂鹤相似

14、,从而同意Archibald 的意见,而 Johnsgard (1983)在其专著Cranes of the world中也采用了这一名称,但绝大多数学者仍将白鹤列在鹤属,保持最早的命名。 保护等级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国际鸟类红皮书,2009年名录 ver 3.1极危(CR)。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濒危等级:附录I ,生效年代:1997年。 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等级:一级,生效年代:1989 年。 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生效年代:1996年。现在的主要保护措施:1)保护理想的驿站 2003年至2009年莫莫格保护区被列为联合国环境署/全球环境基金(UNEP/GEF)“亚洲白

15、鹤及其它国际重要迁徙水鸟迁徙通道与重要湿地的保护”即白鹤GEF项目实施地之一。鹤类专家和保护区科研人员监测数据显示,2000年以来,莫莫格的白鹤数量一直呈上升趋势,尤以2007年始种群数量猛增。2007年春季为1273只,秋季为1724只;2008年春季为2183只,秋季为2035只;2009年春季为2616只,秋季为2050只;2010年春季为3007只,秋季截止到10月20日数量达到3045只。2010年春、秋均发现沙丘鹤1只,填补了吉林省鹤类分布新纪录。 白鹤是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物种之一,莫莫格保护区白鹤数量的不断增加,再次证明了莫莫格湿地是白鹤等珍稀濒危水禽迁徙通道上的重要停歇地。为了保护白鹤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在国家林业局的高度重视以及吉林省林业厅和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莫莫格保护区管理局作出了积极的努力。采取建立白鹤保护监测站、建设远程监控系统运用现代化科研监测手段对白鹤栖息地实行24小时监控、环境意识教育、社区共管等一系列有效措施,初步形成了一个较好的保护管理体系,收到了可喜的效果。迁徙停歇地的安全,是保证白鹤种群安全和数量增加的重要因素之一。莫莫格保护区把实验区作为核心起来管理,为白鹤打造了五星级停歇驿站。 水资源是维系湿地生态环境的重要保障。为保护恢复栖息地,保护区管理局千方百计争取资金,利用多种渠道适时适量向湿地注水,保护恢复白鹤等珍稀濒危鸟类的生存环境。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