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66608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2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学经典对于教育的意义.doc(2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学经典切实的教育意义刘岳辉青少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一个人成长的基石,是国家强盛之潜在力量,是国家之未来。正如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所说的“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青少年血气方刚,世界观还未形成,遇事容易冲动,因此也是一个“危险”的阶段。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如今,外来文化、网络文化等所谓“流行文化”对青年的影响越来越大,不少青年不但在文化素养方面出现严重“营养不良”,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浮躁、自私、好逸恶劳等不良心态。传统的课堂教育侧重于知识与意识形态教育,而缺失最大的一部分就是对

2、青年的人文教育和传统文化教育。导致青少年教育存在的问题相当突出:重知识,轻道德;道德伦丧,世风日下;贪图享受,无法承受挫折等。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经典中承载的 “仁义忠恕孝悌礼信”的道德伦理观,构成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青少年世界观的形成至今仍具有现实指导意义。通过学习,让这些传统美德根植于青少年的心灵,提高他们的人文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国学经典让传统文化走进了他们的日常生活,走进他们的家庭,规范着他们日常行为,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指南针” 因此,在物欲横飞的今天,如何加强青少年的品德修养成为当务之急。那么国学经典的教育意义有哪几方面呢?(一)可以提高道孩子的德修

3、养,让品德观念深入人心易经中说:“厚德载物”,意思是说“一个人只有有很高的品德,才能享受得了那些钱、名和利等”。反言之,就是没有很高品德人,即使得到了大量的钱、名和利,也享受不了多长时间。如今“厚德载物”早已成为清华大写的校训。国不经典崇尚“先做人、后学艺”的教育理念,因此,古人的启蒙读书如三字经和弟子规均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人。弟子规的开篇就引用了论语学而中的一句话,即: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规的全文就是围绕这句话分八个章节阐述的。国学经典中体现也道德修养高于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的学习,一个人只有有了良好品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古人读书

4、时为了做官,“学而优则仕”)。所以,古时有“孟母三迁”。三字经开篇就说:“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这里例举几句经典句子,我们不妨管中窥豹,看看古人是如何阐述道德修养的重要性的:. 德者,本也;财者,末也。 礼记?大学【译文】道德是根本,财富只是枝节。.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里仁【译文】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太孤单,一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作伴。”.树德务滋,除恶务本。 尚书?泰誓下【译文】树立有道德的榜样,要使德得以发展;除去罪恶的人和事,要从根本上做起。.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论语?述而 【译文】孔子说:“一个人的培养目标在于

5、道,根据在于德,处理人际关系依靠仁,还要游憩于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 仁者无敌(仁慈的人是没有对立面的) 孟子(二)让孩子乐于孝悌, 学会感恩“孝”,是指对父母的关爱;悌,指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子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论语.学而。孝悌不是教条,是培养人性光辉的爱,是中国文化的精神。中国传统的讲法叫“教育,孝之文也”。以孝为根本,通过孝的教育,培养孩子对血缘的尊重,培养孩子孝敬父母,尊重长辈。百善孝为先,可见,孝在古人的道德培养中居于首要地位,为此,古代出现了两本著名的有关道德的

6、小册子,即孝经和二十四孝。当前,我国已经进入老年社会。什么是符合我国国情的应对之策呢?就是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另一方面大力提倡敬老孝老的精神,把这两者恰当地结合起来,才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适应老年社会要求的新路子。为此,突出强调子女对父母及长辈的孝道,就显得格外重要。子女、晚辈不仅要承担赡养老人的法定义务,更要在精神上尊敬、体贴、关爱老人,多和他们进行感情上的交流,让他们在身心两个方面都得到幸福和快乐。试想,“鸦有反哺之义,羊有跪乳之恩。”增广贤文;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韩诗外传这样的句子,这样的道理,如果早早地在孩子们的心中扎根,会收到什么样的效果?我想,这

7、个应该是不言而喻的。(三)让孩子们学会“设身处地,将心比心”如今的孩子娇生惯养,在祖辈父辈的精心呵护下,从不晓得关心他人,自然而然的生成了自私自利的缺点。责已之心责人,恕已之心恕人。增广贤文。如果人与人之间,多一些将心比心,则整个社会再没有人际之间的明争暗斗、家庭矛盾、贫富悬殊;如果人与人之间可以做到设身处地、将心比心,那么国与国之间战争恐吓也将减少甚至消失,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关系归根结底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如此,社会就是个和谐、大一同的社会。因此学会互相理解宽容在当今世界对我们太重要了。国学经典中传承理解宽恕的思想句句珠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自己所厌恶的,不要施之于别人。孔子的学

8、生仲弓问怎样实行仁德,孔子回答说:“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的学生子贡也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如果人人都自觉地按照“施诸己而不愿,亦无施于人”的原则处理人与人的关系,那就不会有怨恨和不愉快的事情发生,社会就会出现和谐的局面。(四)让孩子学生明是非,学会反省,知错能改如今的孩子,学习被动,对于师长的关心与教育往往不屑一顾,甚至反向为之。这就是因为孩子没学会辨是非,辨不清什么是“荣”,什么是“耻”;自身的行为如何,没学会反省。国学经典当中教育人们辩是非、反省等方面的文章句子很多。孟子曰:“人不可以

9、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 孟子.尽心上,意思是说一个人不能没有羞耻之心。不知羞耻的那种羞耻,是最无耻的。这也就是说做人必须明是非。“知耻”,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就是要在心中建立起一个标准,一条底线,也就是有羞耻心。它是一个人言行的底线,有羞耻心,他就会自律,自觉不做不道德的和会招致耻辱的事;在他做了错事的时候就会于心不安,努力去改正。有耻才能有所不为,才能自觉走上正道,相反,人若无耻,就会肆无忌惮,无所不为,不可救药。所以知耻历来为中华文化所重视,早在春秋时期,管子就说过:“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孟子则说:“无羞恶之心,非人也。”知道了什么是“是”,什么是“非”,接下来自

10、然而然会知道“反省”。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学而。先验身过,次验心过,悔其前非,断其后续,亦期至于无一念之不纯,无一息之稍懈而后已。(李顒二曲集卷一)意思是首先检查自己犯了什么过错,再从思想上检查自己错的原因。后悔以前的错误,截断再犯错误的根源。力求达到没有一个念头不纯,没有一点时间稍微松懈的程度才算罢休。国学经典是代代相传的民族文化精髓,让我们怀着虔诚与敬仰,领着孩子们踏上读经之路,让经典伴随着他们成长,让孩子在醇厚的文化熏陶下,传承优秀的民族气质。 即因材施教、率先垂范、学无常师、学思并重、启发诱导和循序渐进。西方的圣人苏格拉底曾说:教

11、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智慧的火焰。中国的孔子更早于苏格拉底提出了这样的教育理念。如何学习和借鉴国学经典的教育方法,是我们目前教育界亟需研讨的课题。 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研究结题报告一、国学国学原指国家学府,在中国原指的是太学、国子监等教育机构。后来专门指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和学问。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这四类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时至今日,学术界及社会上对国学的概念、范围也各有看法,一般分为狭义和广义两种概念,前者指儒家学术文化及诸子百家,后来则扩大到中国一切的传统历史文化。晚清国粹派辜鸿章、章太炎都发表文章,结成社团,倡导国学。二、国学的发展国学于十九世纪未、二十世纪初兴起,二十世纪20年

12、开始盛行。从二十世纪初起,国学有两次振兴。第一次是“五四”后兴起的国学热。那时,不仅北大、清华等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各地还应运而生了不少国学刊物。国学的另一次振兴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先有北大版国学研究的问世,后有人民日报的助燃,以及诸多国学大师的呼吁,引发了关于国人对国学的大讨论。随着中国国力的大增,政治、经济、文化地位的提高,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国学的价值得到世界上许多人的认同。1998年,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在巴黎宣称: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世纪以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国学是文化之根,民族之魂,自立之基。目前全国各地,至少有三千多所学校恢复教授孔子学说。在全国上下,正掀起一股

13、“国学热”。三、国学发展的现状据研究发现:我国的国学经典教育存在两个问题:第,对国学概念认识不清,概念认识比较狭隘,认为国学经典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论语等书籍。第二,主张以“四书五经”为主体内容的诵读活动,一味苦读,死读,从而忽视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规律和学习兴趣导致学生不喜欢国学内容,不认可。第三,教师对国学教学感到茫然,主动参与意识不强,重形式、轻内容,对国学教育工作缺乏计划性和系统性。怎样不断探索,寻求适合儿童发展的国学经典教学方式呢?在新课程语文教材中以及国家教育中长期教育发展纲要中提出“适合”每个学生发展的教育,有效融合现代与传统的精髓,以学生为本,注重德育为先,以

14、达成师生主体身心结构完善,思维与理想健康,于快乐中自我实现,收获成功的教育教学目标。于是,我开始了“国学经典诵读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构想。希望通过实践、探索出一条既不加重学生课业负担,又能开拓学生课外学习的诵读经验,为更多的国学经典诵读教学寻找有效的途径。四、研究的意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其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璀璨瑰丽,高峰迭起,无数灿若星汉的古诗散文作品生动地描绘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历史画卷与精神风貌,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最具代表性的载体。当前,高度重视古诗文教学及诵读,是语文新课程改革在国际化、全球化背景中追求教育本土化和民族化的一种战略选择,也是弘扬中华传统文化,促进学生个体生

15、命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2001年语文课标明确指出:“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关心当代文化生活,尊重多样文化,吸取人类优秀文化的营养。”“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因此,学习国学就有许多积极意义。1增强文化底蕴,滋养语文素养国学经典文化的韵律、美妙的意境和精炼的词句,对培养孩子的语感、发展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有独到的作用。通过对国学经典的学习和背诵,引导学生积累一些文化底蕴,培养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2提升人文素养,培养人文精神国学经典,作为人类文化载体的传统文化精粹篇章,蕴涵着深厚的人文思想,凝聚着中华民族的人文情感,饱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和道德因素,蕴藏着浓厚的文化积淀,闪耀着理性思索的光芒,传承仁、智、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最佳学习材料和内容。3弘扬优秀文化,传承中华文明国学经典浓缩了古代圣贤先哲对宇宙、自然、社会、人生的深入思考,建构了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是中华优良传统传承和延续的重要载体。五、理论依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