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8817069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4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职业素养和能力的提升(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如何提高大学生职业素养 摘要: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持续增加,而大学毕业生的社会有效需求却并未明显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社会领域的转变。大学生职业素养就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使大学生在知识、技能、观念、思维、态度、心理上符合职业规范和标准。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 关键词:大学生 职业素养; 意识 能力 古人曾以“立业成家”作为人一生当中的两件大事,可以看到,职业的成败直接决定着人生的成败

2、。在现代社会,职业的成功与否与是否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有着密切的关系。然而随着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数量逐年增加,就业竞争日趋激烈,大学生要想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需要迅速适应学校环境向职业领域的转变。这种转变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社会所认可的职业素养。同时需要认识到,这种素养的具备绝不是朝夕可获的,因此,大学阶段职业素养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些素养从意识层面包括秩序意识、合作意识和尊重意识,从能力方面包括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一、意识层面的培养1.大学生秩序意识的培养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是一种有意识的群居动物。人们必须进行各种社会交往才能满足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在人们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发展

3、出了各种各样的公共活动,为了使人们的公共活动成为可能,相应的公共秩序开始形成。但是共同秩序的形成并不意味着社会就能够正常的运行和发展,只有秩序内化为人的意识并转化为具体现实行为的时候,这一过程才能实现。对于当代大学生而言,秩序意识的培养是获得良好职业素养的前提。但是,如何才能培养这种秩序意识呢?首先,必须培养学生对于所担当角色的自我认同。秩序意识的培养是一个角色自我认同的过程,学者於兴中在法律文化研究文丛:法治与文明秩序中曾经提到:“一个文明秩序的意识指对该文明秩序的认同,包括对其中的权威系统、概念范畴和制度安排的认同。认同有强制性的,也有自愿性的;前者往往不能持久,而后者才是真正的认同。”於

4、教授在这里所提到的认同,实际上是一个角色或规范的认同过程,而其所讲的自愿性的认同也即角色的自我认同。马克思曾经提到,人总是生活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之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良好社会关系必不可少的环节。对于一个组织来讲,每一个成员都是构成这一系统的有机部分,要想在这个平台上施展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和个人价值,每个个体就必须遵守这个组织所要求的游戏规则。然而在现实中,传统的秩序理念仍旧在走向社会的大学生思想里活跃着,在以“己”为中心的秩序意识指导下,将与用人单位的签约看作仅仅是自己的退路;而把违约看作是“人往高处走”的必然代价;工作过程中,难以认同组织文化,与整个组织融合不够,眼高手低,好

5、高骛远,消极怠工,频繁跳槽等现象时有发生。应该看到的是,高等教育教给学生专业的操作技能,仅仅是满足职业岗位需求、承担组织秩序化分工合作的基本前提。然而,职业技能的社会发挥是以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为基础的,只有将所承担角色变为自己意愿的时候,才能使自己的心、体、才真正合而为一,才能使自身与组织真正融为一体,组织的目标也只有在此条件下才能有效地实现。因此,使当代大学生真正具有一个组织人或是社会人的认同意识是非常必要的。因为认同组织,遵守组织制度是组织秩序意识内化的重要基础,只有将自己进行准确的定位,置身于整个职业当中,才能完成对本职业角色的充分认同。其次,必须培养学生认识差异、了解差异并接受差异的意

6、识。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社会的发展犹如高速飞转的车轮,事先的预计永远不能完全与现实的发展相接轨,任何事物都处在时刻变化的过程之中,而有变化,就会有差异。相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这些差异包括:生存环境的差异、社会资本的差异、理想现实的差异、人性自然的差异、所学专业技术与现实需求的差异,等等。在走向社会、走向组织以及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了解与熟悉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了解差异、认识差异并且接受差异的过程。美国学者霍兰德在性格分析学中曾指出:现实中,每个个体都需要找回真实的自我,同时让自己了解别人,进而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后喜欢这个差异,让自己宽容别人,从而不断锻造自己的人格魅力,才能够真正满足社会

7、的要求。事实也如此,差异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不能一味强求事物的统一,这样一个求同存异的过程也便是一个秩序认同的过程。在“熟人社会”中形成的“以个人是非为是非”的为人处事原则,往往是不能接受这种差异的,现实中具体体现在缺乏宽容、恃才放旷、刚愎自用、目空一切。这样带来的后果必然是自身价值与社会认同的严重脱钩,虽然“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只能自我封闭、孤芳自赏。2.大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合作意识的培养是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日益分化的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人来共同完成发展目标。因此,近年来我国教育界一直在强调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中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就是团结合作。社会与各级组织已经意识到,在全

8、球化的今天,要与国际接轨,高素质的现代化人才是必备的人力资源。在培养创新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同时,合作意识或团队意识正越来越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高等教育的理念不是培养独立的个体,而是培养一批拥有独立意识的“社会人”。因而,合作意识理应成为现代人应有的内涵。合作意识是社会人重要的素养之一,每个受教育者在接受高等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树立较强的社会合作的意识,才能适应社会化职业的要求。首先,合作意识要求首先培养个体较强的操作能力。意识是属于思维方面的东西,它不可能独立于客观物质之外,因此,专业的操作能力是合作意识形成的必要前提。一个合作意识较强的团队,是一个战斗力很强的集体,个体在团队中只有充分发挥自身的

9、特长,才能最终使团队完成赋予自身的使命。这种操作能力,应该包括对工作流程和目标的充分认识,对操作环节的充分熟悉,以及操作技能的娴熟程度。只有满足了这种前提,合作才有可能,合作的过程才能得以实现,团队精神才能得以形成,合作意识才能真正得以具备。其次,合作意识的培养还需要具有高度的责任感或责任心。责任心包括认真、负责的特质,还包括与意志相关的变量,如努力工作、成就取向以及坚持真理等。在工作中,无论员工职位高低,能力大小,责任心是其必不可少的素质。因为,责任心是对工作本身的负责,同时也是对他人工作的负责。在团队合作中,出现多人共同完成一项任务是必然的,个体要能在集体中充分发挥自己能力的同时,密切配合

10、他人,支持他人,才能激发出集体更大的潜能,达到“1+12”的效果。“以私为始,以己为终”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其结果是不仅自己份内之事无法做好,甚至会影响整个工作的最终完成。在走向全球化的今天,中国社会的现代化正与国际接轨,美国社会学家英克尔斯曾经讲到:“在发展过程中,一个基本要素是个人,除非国民是现代的,否则一个国家就不是现代的”,而现代人的特点之一就具有可依赖性和信任感,也即“可合作性”。对生活的世界以及周围的人的积极相处,并获得他们的信任,使社会成为依赖人类理性力量和由理性支配下的社会。高等教育培养的理应是这样一种高素质的现代人,因此,合作意识必然成为其重要的品质。3.大学生尊重意识的培

11、养尊重,是对有价值的存在给予最充分的尊敬和重视。学会尊重是一个人成为有人格的人,并能享有做人尊严感的关键。中国传统人文精神之一就在于教人充分地学会尊重。可以这么讲,在人的内心中,如果没有了这种尊敬和重视之感,一切都会化为乌有。对于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具备尊重意识,是其获得幸福、自由、尊严和终极价值的前提,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个最基本的伦理理念。在进人大学深造之前,因为学业成绩优异,一些“准大学生”就已经是家庭、学校、社会极力给予肯定或尊重的对象。随着高考的成功,他们个人的优越感、成功感在相对少的大学升学率中再一次获得肯定。于是在跨进了“象牙塔”的大门之后,个人尊严感的满足成了至关重要的

12、事情。遗憾的是,这种尊严的满足并没有建立在新的成功的获取上,也没有建立在对他人、群体的利益给予了充分的尊重而自然获得的基础上,而是建立在自我的存在本应获得尊重的一厢情愿的基础上。换句话来说,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是以个人为中心来论及人的生命尊严的,也就是说,只想获得尊重而不想给予,或没有养成自觉地给予他人、群体有价值的存在以同样的尊重的品德。同时,生存环境的改变使得过去由于敬畏而产生的尊重意识逐渐消亡。在中国传统的伦理教育中,尊敬长辈是一种美德,也是经常用来教育晚辈的一项内容。而对长辈的尊敬源于对他们的生存敬畏。因此,在每个人的思维中,并不是完全没有任何的尊重意识。但是,当其跨入大学的殿堂时,每

13、一个个体都会发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与周围的人处在同一个社会的定位点上,原始的敬畏感逐渐消失了,而建立在敬畏基础上的尊重也就开始逐渐地走向了衰弱。事实上,由于大学生在尊重的概念模糊之后,部分人就会将自己封闭起来,不与他人更多地接触,不与群体相融,在相隔绝中享有虚幻的尊严感。而另一部分人则会始终处在与别人的对立之中,动辄怒目而视,拳脚相向。于是,孤独、寂寞、空虚、困惑、焦虑等相伴而生。或者,由过分的自尊而转化为自卑,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这样一种不健康的尊严感极可能导致大学生道德人格的扭曲,大学校园里频频发生的恶性事件就是佐证。他们可能在学校时是个好学生,但在走向社会之后却在如何做人,做有尊严的人上

14、成为了失败者。据调查,在心理疾病的患病率上,大学生处于社会各阶层之首。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因为没有正确的自我意识,没有能处理好人际关系、人与群体的关系而造成的。这一问题成为了影响大学生作为合格的高等教育接受者走向社会、从事社会工作的瓶颈。因此,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就成为高等教育必须面对的课题或任务。首先,高等教育应该将树立大学生的尊重意识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认真加以对待。我们认为,首先是要教会学生学会自尊。因为尊重自己是尊重他人、尊重社会的起点和基础。尊重自己就要正确认识自己和接纳自己,每个人应该承认遗传、环境、条件的差异和影响,承认现实中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在工作、学习、生活中善待自己、热爱生命,热爱

15、生命存在的每一瞬间。其次要教会学生尊重他人。要让大学生明白,个人生命尊严的获得是建立在对他人生命尊严的充分尊重之上的,尊重他人,并不是失去自我。尊重他人是在平等和张扬个性的基础上,对他人人格尊严的尊重。人只有在与他人的现实联系之中,才能发展出人的生命本质。自卑和自傲都不利于同他人进行正常的交往。尊重别人要学会平等待人、诚实守信、善于助人、宽容大度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真正做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能够将心比心,推己及人。再次,要让学生学会尊重社会。尊重社会就是要有责任意识,社会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场所。这个场所需要共同的规则来规范,遵守规则就是尊重社会最基本的表现,权利和责任意识是尊重社会的

16、基本内容,所以每个人都要学会尊重社会、遵守社会的共同规范,在维护自身权利的同时,勇于承担自己所应负的社会责任。最后,教会学生尊重自然。尊重自然就是要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是人类赖以生活的环境,每个人都应具有环境意识,通过保护环境形成人与自然、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只有学会了尊重自己,尊重他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才能说是一个具备了尊重意识的人。因此,尊重教育应当是21世纪高等教育培养学生的理性追求。其次,培养大学生的尊重意识应该遵循科学的认识规律。尊重的过程是一个接受、重视和赞扬“三位一体”的过程。接受,表现为承认每一个个体生命的存在都具有其存在的意义,每一份劳动及劳动的过程都有其内在的价值,即便是存在差异,也须了解这种差异,尊重这种差异、接受这种差异。重视,表现为对他人存在、行为及其结果的关注,不仅要体现对于其他同时在场者的适度关心和谦让,还要对于体力和智力上较弱的在场者的适度照顾。赞扬,表现为对他人言语、行为方式和劳动成果的称赞和颂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