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基于SDSS的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研究【摘要】:区域生态环境规划在理论和方法论上尚处于探索和发展阶段,其理论体系还在建设和完善之中。目前普遍采用的污染总量控制规划主要是基于环境质量和环境容量评价。这种规划的理念一方面没有重视社会经济因素,具有局限性;另一方面主要从现状出发,没有充分考虑发展,不能很好的体现可持续性。此外,当前生态环境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生态功能区划,如何利用区划进行规划是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和方法上需要研究的一个难点。在实践研究中,县域是我国一个基本的行政区域,是国家方针政策的直接落实者。以县域为研究区域,做好县域生态环境规划,这对县域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乃至我国整体的可持续
2、发展都十分必要,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和实际作用。因此,论文针对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理论和方法的发展现状,探讨了生态环境规划的一个重要理论基础,即区域环境承载力理论。这主要是出于两方面的考虑:一是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复合系统,不仅重视了社会经济因素,而且也能克服仅在现状基础上规划的缺陷,强调了可持续发展;二是区域环境承载力研究可以在从区划到规划的研究中起到一个纽带的作用。在此基础上,论文以上海崇明县为例,将地理信息系统、统计模型和空间决策支持系统的集成作为技术突破点,从一个侧面对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体系、方法和技术进行了研究和实践。论文主要由八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在综述了生态环境
3、规划的概念、内容及研究进展的基础上,阐述了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接着针对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本文的定位,并概述了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框架。第二、三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第二部分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由来、概念、内涵、表现形式等进行系统的理论阐述,综述了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第三部分对GIS、DSS和SDSS技术进行了简单的概述和分析。第四部分在介绍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研究方法和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另一种概念,即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详细地探讨了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方法以及我国县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层次结构。以崇明县为例
4、,借助SDSS的指标管理模块中摘要提供的几种筛选方法,建立了崇明县的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第五、六部分设计了生态环境规划一些系统的的定量化模型。第五部分是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从国内外研究现状看,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需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如何确定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理想状态和评判标准;指标和模型的空间分布描述;加强对区域环境承载力的动态变化过程及发展趋势的预测研究;区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实践应用。针对这些问题,论文探讨了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理想状态的确定及评判标准的划分,并按照一定的原则确立了崇明县理想的区域环境承载力。建立了基于空间因子分析的空间层面与时间序列的环境承载力的度量模型,并将研究结果应用
5、于生态环境区划和县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分析。模型中权的确定用层次分析法(AHP)确定。第六部分针对生态环境规划决策的目的、过程,建立了基于环境承载力优化的生态环境规划方案优化模型,并借助于SDSS系统中的人机交互系统,采用向导式的方法求解,并将结果应用于生态环境规划决策。第七部分以崇明县生态环境规划SDSS的设计为例,提出了县域生态环境规划决策支持系统的体系结构及实现方法。整个系统包括数据管理、模型库管理、指标体系管理、综合评价、生态环境规划决策子及结果显示输出等六个子系统,并相应的设计了数据管理、模型库管理、指标体系管理、环境承载力评价和生态环境规划决策等模块。在数据组织方面,采用Oracle
6、8.1.7来设计非空间数据库,空间信息利用ArcView、MapobjectsZ.O控件来实现对其的管理,利用VB语一言编程实现系统各功能模块。第八部分是实践应用。运用前面所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对崇明县1996年到1999年的环境承载率指数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通过空间聚类分析得到环境承载力的类型区域,结合其它资料,进行了崇明县生态功能区划。利用基于环境承载力优化的崇明县生态环境规划决策模型,设计了四种不同的情景,分析了崇明县未来发展的态势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崇明县可持续发展的对策调控。本文研究对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问题和生态环境规划的理论进行了发展和补充,并借助一些新的方法和技术,这无疑为县域
7、生态环境规划提供了一种途径和方法,为建立我国县域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规划提供技术借鉴和应用示范。同时也为崇明的生态环境规划及总体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数据。【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4【分类号】:X171【目录】:中文摘要8-10Abstract10-12第一章绪论12-35第一节生态环境问题和可持续发展观12-16一、生态环境问题12-14二、环境承载力问题14-15三、可持续发展观15-16第二节生态环境规划16-26一、生态环境规划概述16-181、生态规划、环境规划、生态环境规划的概念16-172、生态环境规划的作用和
8、内容17-183、与其他规划的关系18二、生态环境规划研究进展18-261、生态环境规划的发展18-222、GIS与SDSS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22-26第三节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的必要性26-29一、县级区域在社会经济建设中的地位26-27二、县域规划之必要性27-28三、县域规划中生态环境规划之必要性28-29第四节论文定位和结构29-35一、论文定位29-31二、内容结构31-35第二章区域环境承载力35-47第一节环境承载力概念35-39一、环境承载力的由来35-36二、环境承载力的概念36-37三、环境单要素承载力37-38四、区域环境承载力、区域承载力、资源环境综合承载力38-39第
9、二节区域环境承载力的本质和特点39-41一、环境承载力的本质39-40二、环境承载力的特点40-41第三节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和理论基础41-44一、区域环境承载力的研究对象41-42二、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生态系统理论42-44第四节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44-47一、环境质量、环境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相互关系44-45二、环境承载力与生态环境规划的关系45-47第三章空间决策支持系统47-60第一节地理信息系统47-52一、地理信息和地理信息系统47-48二、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领域和发展趋势48-51三、GIS与应用模型的结合51-52第二节决策支持系统52-53第三节空间决策支
10、持系统53-60一、SDSS的概述53-54二、SDSS与GIS、DSS的比较54-56三、基于GIS控件的空间决策支持系统56-58四、SDSS的应用与发展58-60第四章研究区域与数据采集60-78第一节崇明县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经济概况60-72一、自然环境60-62二、社会经济62-66三、环境资源特征66-72第二节崇明县发展规划和未来定位72-75一、崇明发展规划72-74二、崇明岛的未来定位74-75第三节数据采集75-78一、统计数据75-76二、地图数据76三、遥感数据76-78第五章县域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的构建78-101第一节区域生态环境规划指标体系研究78-82一、生态环
11、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78-79二、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79-80三、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80-82第二节县域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构建82-94一、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82二、指标体系的构建82-84三、指标选取的原则84-86四、指标筛选86-88五、指标空间量化88-93六、指标数据预处理方法93-94第三节崇明县环境承载力指标体系的建立94-101第六章县域环境承载力的量化模型研究和应用101-126第一节环境承载力量化模型研究101-103第二节区域环境承载力的评判标准103-107一、理想的区域环境承载力104-105二、崇明县的理想环境承载力的确立105-107第三节基于多指标综合的环境承载
12、力系统模型107-118一、一般模型107-108二、环境承载力的空间分异模型108-109三、区域环境承载状况评判分级109-110四、权的确定110-114五、模型求解114-118第四节崇明县环境承载力的分析及在生态环境规划中的应用118-126一、崇明县环境承载力时间序列的分析及应用118-119二、基于环境承载力空间分析的崇明县生态功能区划119-1261、生态功能区划的理论和研究进展,及与环境承载力的关系119-1202、崇明县生态功能区划120-126第七章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生态环境规划决策研究126-147第一节生态环境规划决策研究126-129一、生态环境规划决策126-127
13、二、基于环境承载力的生态环境规划方案优化127-129第二节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崇明县生态环境规划决策129-147一、多目标决策技术129-131二、基于环境承载力的崇明县生态环境规划方案优化模型131-1391、策略变量的选择和模型的构造132-1352、模型的求解135-139三、结果与对策调控139-147第八章县域生态环境规划空间决策支持系统147-161第一节SDSS的总体设计147-149一、系统设计原则147-148二、系统设计目标148-149三、系统总体框架和解决方案149第二节SDSS的数据库设计149-152一、空间数据库的设计150-151二、属性数据库的设计151-152第三节SDSS的模型库设计152-155第四节SDSS的功能和界面155-161一、系统功能的实现155-159二、人机交互界面的设计159-161第九章结论161-165参考文献165-176致谢176-177附录177-180附录180-188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村民建房委员会应建立村级农房建设质量安全监督制度和巡查制度,选聘有责任心和具有一定施工技术常识的村民作为义务巡查监督员,开展经常性的巡查和督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