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800665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23.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际高中生必读33: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家长如何避免?(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http:/www.stuy- 国际教育有很多看不透的坑 家长如何避免?国际学校国际高中生必读之三十三很多家长选择国际化教育,就是为了实现教育的差异化,但殊不知,很有可能又把自己逼进了另一个独木桥上。选择国际高中课程的家长通常会有这样的“两极分化”:一种是完全不了解IB、Alevel这类的国际课程是什么,唯一确定的是“将来孩子要去美国读好学校”,其他的,交给学校就好。还有一种是对国际教育门儿清的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就开始考虑到底上蒙特梭利还是华德福,到底是高中出国,还是初中出国。两种家长各有各的迷惘,各有各的坑。第一种家长的问题通常是疏于规划,在一些必要的时间节点上没有和孩子一起做好准

2、备,或者事到临头,仓促预备,结果自然不理想。第二种家长,看起来很专业,对各种提供国际化方向融合课程的学校如数家珍,但却很容易走向另一个极端与“别人家孩子”对比太多,对孩子的学业规划太多,反而让孩子失去走国际化教育的最重要意义:养成自主学习的能力。在现实中,第一种家长似乎越来越少,而第二种家长的迷茫,却日渐浓厚。的确,相比过去“一力承担”孩子教育的公立学校,国际化教育的道路实际上是一条寻求“差异化”的发展道路,所以精细、复杂很多。但家长的态度却很矛盾:一方面,我们向往这种教育对孩子本身天赋的尊重和发展,另一方面,我们自己一路走来的传统教育经验,像深海压强一样溶于我们的血液之中,当我们真正看到孩子

3、不那么“负重”地学习,心中就会有种不安全的恐慌。因为这种恐慌,这条国际化教育之路,有很多家长看不透的坑,而避不开这些坑,最终背锅的都是孩子。真有最好的么?“最好”的学校和课程有一个颇有意思的倾向,大多数家长在谈论自己选择国际化教育的理由时,都会提到希望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或是挖掘孩子本身差异化的优势,但在择校考量中,却免不了一种“从众”的态度。那所“最好”的学校,无疑才是最保险的。但什么才是“最好”的学校?我们这一代多数家长都是从公立教育中成长起来的。跟提供国际课程的学校相比,公立学校真是“简单”啊!根据学生高考或中考成绩,不同学校在一根藤上被分成优劣等差,市重点、区重点、菜市场大家彼此都

4、有心照不宣的排位。但是那些提供国际化教育的学校要怎么看?连课程系统都不一样,简直无从比较。而随着诸多新国际学校井喷式地涌出来,背景还各有各的好,家长们的选择困难症,简直到了一个无以复加的地步。那么一个颇有中国特色的标准似乎就心照不宣地产生了:对于老牌国际学校来说,那个录取名校最多的学校无疑是好的,对于新国际学校来说,学校背景越强似乎越靠谱。不同体系的课程,在中国家长内心也有了排名,最常见的说法是“IBAPAlevel”。久而久之,那些提供国际化融合课程的国际学校逐渐显露出一种令人熟悉的倾向,热门国际学校被家长“白热化”地追捧,家长开始热衷于在另一条道路上培养“牛娃”。作为海外名校的“前站”,家

5、长和学校合力在高中、初中,乃至小学制造“名校光环”。国际化教育道路,变成“爬藤之路”,那么,它还是一条我们原本想给孩子的教育之路吗?它和高考独木桥,还有什么本质不同?我曾经收到过一条微信,一位家长向我打听,他的孩子同时收到A高中和B高中的录取通知书,问我选哪所国际学校比较好。A和B都是提供IB课程的好学校。事实上,从名望上来说,A校的名声是要大过B的,所以我开始向他询问孩子的情况。他说他的孩子是一个满偏文科的女孩,爱阅读,也喜欢社会活动。那我会觉得,以思辨和课外活动见长的B校,可能更适合孩子。但聊了许久,家长仍然在当年的录取结果上纠结,似乎越深入去聊,家长选择A校的倾向更明显。很多家长都会有一

6、种,“我的孩子在学术要求越高、竞争压力越强的地方,会表现得越好”的迷之自信,但如果实际上学术质量相差没那么大,为什么不让孩子在一个相对更适合,更能发挥主动性的空间里成长呢?这种“迷信”也是目前IB课程过热的原因之一。IB课程的确是一套非常好的课程,在各种国际课程中,含金量也最高,但它真的适合每一个孩子吗?我有个朋友,因为孩子走体制外教育的缘故,自己也算是个教育观察者,有次她跟我说起一个例子:一位家长因为觉得自己读公立学校的孩子成绩不够好,英语和语文相对薄弱,理科比较强所以抱着国际化课程多少简单点的想法准备转换路径。这首先就不是一个特别成立的出发点,而我刚想建议,要不要让孩子去看看所谓最适合中国

7、孩子的A-level课程时,我朋友说,家长已经把孩子塞到一个IB课程学校去了。家长的心路历程是,既然成绩不算差,那么一定要进到“最好”的课程体系里去。我跟朋友都陷入深深吐槽无能的情绪之中,如果英文和语文(文学素养)都不好,为什么要去读一个连数学都是要写英语论文的课程?就算孩子最后能适应,那也得爬多么深的一个坑啊!关于IB课程难在哪里,上海资深国际教育专家姜华在其专栏中讲得很清楚:IB之难,并不是难在知识点内容上,而是难在其独特的学术要求上。IBDP分为六大学科组(母语与世界文学、第二语言、个人与社会学、科学、数学和艺术选修)+三大核心课程(认识论Theory of Knowledge、拓展论文

8、Extended Essay和创意、行动与服务Creativity, Activity and Service),学生在前五大学科组里必修一门课程,另外可以从艺术组选修一门课或从前面5组再修一门课。这意味着学习IBDP课程的学生要同时研习9组内容,这个量远远超出了其他课程的要求,这是IBDP课程最难的首要原因。而A-level课程和AP课程,按照学生的学习程度,提交3-4门自选科目的成绩就可以了,这种差别并不意味着后两种课程好,只是说,不同选择提供不同适配,盲目追求“最好、最难、最有含金量”,实际上真的会害了那些原本就不适合读IB课程的孩子。IB、A-level和AP之间的差异,我们总结如下:

9、说到底,国际化教育已经是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径,所有教育的内容实在没有好与更好的差别,而是各有差异,各样特色。但很多中国家长仍然没有真正帮孩子“扬长”的容量,所有的焦虑,都堵塞在求全面,或者求最好的“去差异化”路口。去年有个伯克利妈妈的毕业讲话,在网络间有几百万次的阅读,引发多种热议,归其原因,仍是妈妈要为孩子“建议”出一条看起来最优化的道路,却让孩子度过既没有动力也没有进益的几年“名校生活”。求适合,真的不是一句空话,只是在各种“性价比”和“追名校”的心态之下,家长注意到的“适合”,往往是如何将孩子配置成“适合”学校的样子,而不是真正去找一所适合自己孩子特点的国际学校。比体制之差更大的差别不同的

10、路径,不同的学校站在孩子的角度寻找国际学校,与站在“爬藤”的角度选择国际学校,实际上真是两条路,而且这两条路的差异,本身比教育体制之差还要泾渭分明。如果你站在结果处倒推出一条教育路线,那么实际上和把孩子送进考试工厂也并没有本质差别,但如果你站在孩子终生发展的角度去看,你就会去掉功利主义的金纸,看出各个不同学校不一样的理念和个性来。以上海为例,提供国际化融合课程的学校,大致可以分成这样一些背景,不同背景的国际学校,也很难通过某种单一标准做无差别的比较。1.外籍人员子女学校最早期的国际学校很单纯,是那些只招收外籍人员子女的学校,比如上海美国学校、上海英国学校,这些学校现在仍保持其单纯的属性,不向境

11、内学生开放,并于今年初进一步统一更名,比如上海美国学校,更名为上海美国外籍人员子女学校。其他以此类推。这类学校可以看作是中国土地上的外国学校,所以很少受功利主义的影响,它们课程中可能有一些本土化的内容,但主要承袭的,还是各国教育的价值取向。2.纯国际学校衍生出来的双语学校这种国际学校原本是不在国内家长的考虑范围的,顶多只对其一些高大上的资源和活动有些参照、围观的意思,但这几年,有一类双语学校从纯国际学校中衍生而出。这类学校的特点是,有很多优质教育资源可以从上层教育集团中直接拿来,如果追求西式的国际教育理念,这类双语学校也天然更原汁原味,但作为硬币的另一方面,这样的学校可能在出成绩这件事上并没有

12、太多“觉悟”,这就需要家长从一开始就认清自己要什么。3.老牌双语学校中间状态的学校,通常是一些老牌双语学校。这类国际学校多为民办性质,引入融合课程之后,与之配合的是一套中国式的管理方式。依照校长或办学人的风格,这类学校呈现出比传统公立学校灵活、注重学生自主研究能力,同时比外籍人士子女学校更看重学术、更紧张的特性。这种中间状态的学校,最容易出现家长间大受追捧的热门学校。但如果从孩子的角度考虑,如果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牛娃,挤进这样的学校,压力也会很大。4.公立基因的国际部与此相对的是一些公立学校的国际课程班或国际部。国际部通常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一样,只招收外国国籍或港澳台的小孩,国际课程班则会招收有

13、本地学生,通常会以中考成绩一体划线,择优录取。但即使是国家认可的这些国际课程班,质量也有参差。一些传统牛校,比如交大附中、上外附中这样的学校,自然有能力、有资源将本部优势带入到国际课程班去,但也有一些顺风而动,无论是师资、课程还是合作模式,都处于“初代尝试”阶段,需要家长仔细辨别,多打听课程情况,以及教师的流动性状况。5.新兴学校而一些非教育界的“跨界”办学,也成了近几年双语学校的新势力,比如万科地产布局的万科双语学校,马云在杭州开的“云谷学校”等等。对于这类学校,家长也是呈两极分化的态度,追捧者有之,避之不及者有之,追捧者认为学校实力使然,并不会落低水准,避之者则认为新学校成绩未出,一切都很

14、难评估。这两种态度也都有各自盲目的地方。新学校的确缺乏升学结果的证明,但优势在于理念和课程设置完备、学制一以贯之的后发优势,所以如何能一概而论?对不同学校的合理判断,反而是与招生老师多谈学校理念,以及在孩子面试时,家长对老师的反向观察更为靠谱。说到底,这条看起来无比复杂的国际化教育之路,最终的定盘针仍是孩子的差异化个性和学习能力。糊涂的快乐教育是不可取的,但拔苗助长式的名校心态,仍然不是走国际化教育路径应有的心态。退一步来说,来自家长的推动力真的将学生送进名校,在家长放手的情况下,孩子就更容易陷入目标缺失的空洞中去。那将是这条路上更隐蔽、却对孩子危害更大的一个坑。既然已经走上更开放的国际化教育

15、之路,那么这条路上实在没有什么“最好的课程”或“最好的学校”之说,每个孩子的天赋,都有着自己的独特“柱状图”,在某些方面色彩鲜亮、指数上扬,在另一些方面稍稍灰暗,指数偏低;或者学习力和性格禀赋也有差异,有的适合扬长,就能脱颖而出,有的自性上就主动寻求补短,稳健厚积不同学校、不同课程存在的意义,本来就是希望让每一种类型的孩子找到自己的成长路数,我们现在如此强调的领导力,也是需要孩子在最自信的领域发挥出自己的优势。你还在帮你家的“乔布斯”苦苦排队申请老牌名校?那些你认为“最好”的路,可能都是你孩子成长过程中最大的坑!还有什么其他不懂的,记得在留言区找斯代文森国际高中小编哦随着国际高中课程的火热开展,国内开设的国际学校也越来越多,许多家长对于学校的选择越来越迷茫。任何国际高中的课程设置、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