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8799333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12 大小:7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重庆市2018-2019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22题,共150分,共10页。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所谓文学,就是以言达意的一种艺术。言所以达意,然而意绝不是完全可以言达的。因为言是固定的,有迹象的;意是瞬息万变、缥缈无踪的。言是散碎的,意是混整的。言是有限的,意是无限的。以言达意,好像用断续的虚线画实物,只能得其近似。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一切艺术作品都是这样,尽量表现,非惟不能,而也不必。论语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几句话绝没完全描写出孔子说这番话时

2、候的心境,而“如斯夫”三字更笼统,没有把当时的流水形容尽致。如果说详细一点,孔子也许这样说:“河水滚滚地流去,日夜都是这样,没有一刻停止。世界上一切事物不都像这流水时常变化不尽吗?过去的事物不就永远过去决不回头吗?我看见这流水心中好不惨伤呀!”但是纵使这样说去,还没有尽意。而比较起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九个字比这段长而臭的演绎就值得玩味多了!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用“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四十字把乡村风景描写得多么真切!然而仔细观察起来,乡村景物还有多少为陶渊明所未提及。从此可知文学上我们并不以尽量表现为难

3、能可贵。在音乐里面,我们也有这种感想,凡是唱歌奏乐,音调由洪壮急促而变到低微以至于无声的时候,我们精神上就有一种沉默肃穆、和平愉快的景象。琵琶行里形容琵琶声音暂时停顿的情况说“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这就是形容音乐上无言之美的滋味。英国诗人济慈在希腊花瓶歌中也说,“听得见的声调固然幽美,听不见的声调尤其幽美”,也是说同样的道理。所谓无言,不一定指不说话,是注重在含蓄不露。雕刻以静体传神,有些是流露的,有些是含蓄的。这种分别在眼睛上尤其容易看见。中国有句谚语,“金刚怒目,不如菩萨低眉。”所谓“怒目”,便是流露;所谓“低眉”,便是含蓄。凡看低头闭目的神像,

4、所生的印象往往特别深刻。最有趣的就是西洋爱神的雕刻,都是瞎了眼睛。这固然根据希腊的神话,然而实在含有艺术的道理,因为爱情通常都在眉目间流露,而流露爱情的眉目是最难比拟的。所以索性雕成盲目,可以耐人寻思。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以上是各种艺术中的几个实例。把这些个别的实例归纳起来,我们可以得一个公例,就是:艺术表现思想和情感,与其尽量流露,不如稍有含蓄;与其把一切都说出来,不如留一大部分让欣赏者自己去领会。因为在欣赏者的头脑里所生的印象和美感,比尽量流露的还要深刻。换句话说,说出来的越少,留着不说的越多,所引起的美感就越大越深越真切。流行语中有一句说:“言

5、有尽而意无穷。”无穷之意达之以有尽之言,所以有许多意,尽在不言中。推广地说,艺术作品之所以美,不是只美在已表现的一部分,尤其是美在未表现而含蓄无穷的一大部分,这就是无言之美。 (摘编自朱光潜的无言之美,有改动)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学要以言达意,但文学作品中的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 B. 论语中的“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这个例子证明了文字不能完全地传达情感的道理。 C. 欣赏者看低头闭目的神像时,所产生的印象常常特别深刻,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来源:

6、学科网 D. 琵琶行所描写的“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表现了听者沉默肃穆、平和愉快的感受,这是音乐的无言之美。 1、D。A项“具体语言和抽象情感却有很大差别”,“文学创作者也不追求用文字很好地表情达意”错误,原文为“文字语言固然不能全部传达情绪意旨,假使能够,也并非文学所应希求的”。B项“没能表达出孔子当时的心境”错误,原文是说“没完全描写出”。C项,“这是欣赏者和创作者碰巧所得,并不是创作者刻意为之”错误,原文为“当初雕刻家原不必有意为此,但这些也许是人类不用意识而自然碰得巧”。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从文学不追求用文字语言来全部传达情意拓展开

7、来,论述了一切艺术作品都不需要尽量充分地表达情意的道理。 B. 围绕着“无言之美”这个话题,文章逐层递进地论证了艺术表意时要含蓄或留一部分空白的重要性和可行性。 C. 文章在分别举出了文学、音乐、雕像的实例的基础上,总结了艺术创作的共同点,同时解释了“无言之美”的内涵。 D. 文章运用了举例、对比等论证方法,论述了艺术作品的美更在于含蓄不露的道理,使抽象的美学原理浅显易懂。2、B。B项“逐层递进”错误,应该是“并列”。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要想让欣赏者获得的美感更加丰富深刻,就需要创作者在表现思想情感时,稍微含蓄,甚至留有一些空白。 B. 归园田居(其一)写景的

8、精妙之处证明了中国古典诗词蕴含丰富的无言之美,这种美体现在许多优秀的古诗文中。 C. 关雎用生动的语言描写荇菜之形,用直白的语言抒发思慕之情,做到了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 D. 已表现出来的美和无言之美,都属于艺术作品的美,这两种美各有特色,如果能够协调融合,那将更有感染力。 3、C。C项“语言完全地表达情意,展现了深刻美”歪曲了关雎的含蓄美。(二)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一张照片 李全三合村的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李老头死活都不肯出售。听到这个消息后,我再也坐不住了。因为那一张照片是我拍的,而且差点因为它连工作都没有了。三年前

9、,三合村遇上了百年难遇的洪水。我是市里某报的名记者,第一现场当然离不开我的身影。那天,又一次洪峰即将到来,抗洪子弟兵刚把村里的老百姓转移走,正准备撤离时,就见洪水里有一个人影,我和几个子弟兵什么都没有说,就跳下水去救那个人。等子弟兵把那个人救起来一看,大家都吃了一惊,这人却是本县的县委刘书记。刘书记指了指远处说:“里面还有一个老人,赶紧营救他。”几个子弟兵一听村里还有人,马上让另外两个子弟兵把刘书记送走,他们去救人,可刘书记死活不肯走,说:“我也去。”几个子弟兵有些为难了,怎么能让刘书记再次冒险呢?刘书记有些不快,又说:“快,不能再等了,如果洪峰到来之前,我们不能把他救出来,我们怎么对得起我们

10、的农民兄弟?再说,我对那里的路熟悉,我带路,会事半功倍。”刘书记这样一说,大家再没办法阻止他,只好让他随着大家的船开往村里。我凭着职业的敏感,知道这才是新闻,赶紧把相机紧紧拿在手里,随时把最好的镜头拍下来。被困在村里的人就是李老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见我们来让他撤走,他就破口大骂起来:“你们这些混蛋,大水快来了,还回来干什么?”李老头的这句话,让我非常地反感。我们可是冒着生命危险来救他,他却这样对待我们。刘书记没理睬李老头的骂声,跳下水一把抓住李老头,几个子弟兵见状也跟着跳下水,一起把李老头拉上了船,我不失时机地拍下了这个镜头。等船只到安全地方,李老头居然问我刚才的照片拍得怎么样。我

11、正在气头,淡淡地告诉他要相信我的技艺,可李老头不相信,非要看看照片。我只好把相机取下来,把刚刚拍的那些一张张地给他看了。他似乎还有些不满意,问道:“这是什么照片?我要的是纸质照片。”我解释说:“这是数码相机,根本用不着去洗。”李老头还是不相信,问道:“这么宝贵的照片怎么不洗出来?”傍晚,我要回城里把照片和稿子交给报社,刚上车,李老头跑了过来,非要缠着我一起进城,我有些不情愿,可他说:“李记者,如果你不让我跟着你去,那说明你拍的照片是假的。”这个李老头真难缠,我哭笑不得,就随他吧。 一到城里,李老头非要我带他去洗照片的地方把那张照片洗出来,给他一张。我想,反正顺路,又花不了几块钱,便答应了他的要

12、求。洗好照片后,李老头拿着照片看得跳了起来,说了谢谢,转身便不见了踪影。我正想如何摆脱他,这正是一个机会。待我回到报社里发照片时,才发现那张照片找不到了,便回到洗照片的地方,那个洗照片的小伙红着脸告诉我,李老头叫他把这张照片从我的相机里删除,我才想起,在我把相机给那个洗照片的小伙子时,报社领导打电话来,我到外面接电话去了。结果,县委书记勇救农民的事,只是文字报道,不见照片。报社领导很是生气,不相信一个名记者会做出这样的事,马上把我调到校对室做校对工到现在。因此,我对李老头也耿耿于怀。如今,刘书记刚调到省里任职,他却趁机把这张照片炒高价出售。第二天,我就驱车来到了三合村,在村长的带领下,好不容易

13、在村东头找到李老头。他老多了,却一眼就认出了我,大声喊道:“哎呀,李记者,多年不见了,你是越来越年轻了。”李老头的话,让我非常生气,马上质问他:“你为什么让洗照片的小伙子把我照片删了?现在又要炒这张照片?”李老头叹了一口气,说:“李记者,其实其实,你在报纸上把照片登出来,大家看后都会忘掉,时间一久,大家都会忘记那件事,我把照片保存到现在炒作,只是让大家都记住他们,因为因为他们都是我的恩人。” 我想说点儿什么,可感觉到语言竟是那么苍白无力。来源:Zxxk.Com4、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小说开头写李老头家的一张照片被人炒到了两万,但他死活都不肯出售,

14、这样写为读者留下了悬念,使小说更有吸引力。 B. 文中写到在又一次洪峰来临之际,李老头却“为了家里的一头猪,死活不走”,这样安排情节是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 C. 县委刘书记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小说通过他的言行,将一个心系百姓、不顾个人安危的基层干部形象表现得非常到位。来源:Z。xx。k.Com D. “我”是小说中的次要人物,但却是不可缺少的线索人物,小说的所有情节都和“我”有关,“我”是主要事件的亲历者。 4、B。 解析:“为了突出李老头的自私自利”错,这样写的目的是给下文作铺垫。5、小说中的李老头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6分) 5、善良朴实。他为一头猪而不走,却对不顾危险来救他的人大骂,显示出他对他人的关心。 感情真纯。他对救他的人怀有真诚的感恩之心,并想永远记住他们。 他有一种“农民式的狡猾”,为了达到目的而一再坚持,甚至不惜使用小手段。来源:学科网ZXXK来源:学科网ZXXK6、小说以“一张照片”为题有什么用意?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6分) 6、制造悬念,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一张照片”是小说的线索,连接起小说的主要情节。“一张照片”既记录了干部对群众的牵挂,也体现了群众对干部的感激,突出了小说的主题。(三)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材料一2018年1月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