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97090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3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反思历史学习方法(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反思历史学习方法历史基础知识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史实性基础知识,一类是理论性基础知识。史实性基础知识包括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名物、典章、制度等。理论性基础知识包括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关系的变更、阶级斗争的状况、社会制度的演进以及上述几方面的相互关系等。而这些知识又是有五个要素构成的-时间、地点、人物、内容、评价。只有了解这些特点,循着这些特点去学习,才能逐步钻进去窥见生动活泼的历史画卷的奥秘,才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根据这些特点,吸收到丰富的文化营养。 一、要采取史论相结合的学习方法 首先,阅读课文时要找出课文中的主要史实和基础结论,要找出课文中重要的历史人物和

2、它的主要事迹,并对它做出基本的正确评价。其次,要注意做到新旧知识的衔接,学习每一段内容,要思考它于旧知识有什么区别,要把每一个历史事件、历史人物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了解它们在整个历史进程中的地位以及与前后史实的联系。这样一边整理一边学习,就会逐步理清历史线索,弄清历史事件的内在联系,使之成为具有规律性的知识,才能清晰地掌握每一个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内容)、意义(作用),做到以史带论、史论结合。再次,要注意研究编、单元、章、节、目的标题,掌握它们所包含的主要内容、标题之间的相互关系,将历史知识连成系统。 二、要采取制表图示的学习方法 历史基础要素较繁杂,在时间上,要能记住每个朝代的起止

3、年代、重要历史人物的产生年代或一个统治者的在位时间等,能计算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重要人物距今有多少年;在地点上,要能识别中国历史地图上的重要山脉、河流及其流向,识别重要历史事件发生的地理位置,能掌握、描出国家的疆域以及农民起义的进军路线,能读懂教科书的插图等。至于人物事迹、事件内容及其历史评价等要素就更为繁杂。要把握这些繁杂的内容,先要一段一段阅读、理解,然后还要把消化了的历史知识概括、归纳、整理,制成历史朝代演变表、历史事件比较表、重要年代关系等等,这样才能把课本上的知识纳入自己的知识体系。设计图表的过程是:先画草图,将教材的内容加以简化浓缩,然后再从草图中去掉次要因素和次要联系,这样就可以以

4、简驾繁,一目了然。这种列表图示法,可以使历史知识经过消化,达到简化、系统化,既便于记忆、又便于比较分析,从中明晰地看出历史的总体发展趋势。 三、要采取知古鉴今的学习方法 学习历史为的是“古为今用”“知古鉴今”,要采取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要会运用历史知识。这就要求站得高,望得远,发掘的深,要把历史学习与自己的思想实际联系起来。可通过写一些笔记、评论或小论文来加深对历史的理解。这样联系实际,结合现实来学历史,会明确目的、兴趣浓厚,加深对历史事实的理解,逐渐把握历史的真谛。出于国情教育和提高国民素质的考虑,国家教委把历史学科列为中小学课程的必修课。然而,要想使同学们在浩如烟海的历史史实和抽象繁多

5、的历史概念中吸取知识营养,得到思想启蒙,还必须讲究一定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学习和掌握历史知识关键是要把握好三个环节:记忆、理解和运用。这三者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的。 首先,对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过程、历史概念等知识的获取是通过记忆来完成的,这是学好历史的第一步。如果没有对历史知识的牢固记忆,理解和运用就无从谈起。这里所说的记忆并不是简单、机械的死记硬背而是多角度、多层次、多情景的记忆。例如,初中历史第二册第十四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中提到:从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对这句话可以从三个角度来设问:一是何时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了北

6、方?二是自五代起,我国南北方的农业发展水平发生了什么显著变化?三是我国经济重心是在何时南移的?这样就不仅可以掌握历史史实,而且可以举一反三,考试时才会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其次,要正确理解已经掌握的各种历史现象。正确理解史实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如果对历史现象的理解出现偏差,就不可能形成正确的思维方式、思维结构、思维品质。这样也就不能正确的解决问题和得出新的结论。仍以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为例,繁华的城镇的兴起和作用,是这节课同学们理解的难点。北宋时期,农业、手工业发展为城镇的兴起奠定了物质基础,农产品的种类和产量的增加需要扩大产品交换的市场,于是城镇应运而生。可见,城镇是商业(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7、。城镇中的主要商品种类大多数是日常生活和劳动工具,随着城镇的发展,无地或破产农民逐渐脱离农业生产,转而从事手工业或经商,投入到工商业发展和商品经济发展的行列中。城镇的兴起又促进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理解了老师对这段内容的分析,同学们不难得出以下结论: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促成了城镇的兴起,而城镇的兴起又推动了工商业(商品经济)的发展。 再次,要正确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解决历史问题。只学不练达不到巩固知识的目的。典型而精当的练习既能从多角度考察你的学习情况,又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对知识起到查缺补漏的作用,从而使你在记忆、理解的基础上做到前后知识的融会贯通。例如:列举与北宋、南宋同时并存的少数民族

8、政权。做这道题目的思维结构是:首先分别弄清与北宋、南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那些;然后再具体分析各政权的交替、传承和相互关系;最后得出正确答案:与两宋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有辽、西夏、大理、金、西辽、西州回鹘、黑汗王朝。这样在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既巩固了知识,又掌握了学法。 记忆、理解、运用,在这一循环过程中,历史不知不觉成为你的朋友,而历史成绩在扎实的基础上自然会得到提高。 另外还要掌握学习历史的一些其他基本方法:1、了解历史学科特点 提高学习效率 常听同学这样说“我化了很多时间去记忆,可总是记不住;记住的很多知识,又总是混淆搞错;就算没有搞错,也只掌握了一部分;最可恶的地写了一大通,结果却

9、得不到分。”为什么?原因之一是因为没有了解历史学科的特点。历史学科的重要特点,一是时序性,二是整体性,三是实证性。正是这三大特点,使历史取得其他学科无可取代的特殊地位。只有根据学科特点,开展有针对性的学习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取得理想效果。时序性是因为历史是按照人类发展的时间顺序进行的,它具有一维性。所以在学习时首先必须掌握历史事件发生的准确时间,明确其先后顺序;如学习中国古代史,就必须熟记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这一朝代更替变化,然后再把握每个朝代的起迄时间及其发生相关事件,这样就能避免历史事件前后混淆的错误。其次可根据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顺序,帮助把握其

10、前因后果的发展关系;如在学习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时,可根据时间顺序整理为:1933年10月蒋介石国民政府对中央根据革命地发动第五次围剿,由于中共中央受左倾错误领导,导致红军“反围剿”失败,1934年10月中央红军被迫长征,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正确领导,成为生死攸关的转折点,1935年10月中央红军到达陕北,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红军会宁会师,标志长征胜利结束。整体性是说历史纵贯古今中外,具有普遍的联系性。因此学习历史知识力求纵横交叉、全面把握,注意知识前后、左右间联系,把大量分散的、相对孤立的历史知识纳入完整的学科体系之中,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次表达历史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揭示历

11、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构建历史知识结构。如学习甲午中日战争时,我们既要从外国侵华史的角度,把它与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日本全面侵华战争联系起来进行纵向疏理;又要和明治维新、第二次工业革命、朝鲜东学党起义、中国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等国内国际相关内容联系起来,进行横向思考;只有这样才能全面把握甲午战争,认识日本对华侵略的必然性,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危害性,以及国内国际影响的复杂性。实证性是说历史学科的评价和结论必须有经过史料的证明,而不像有的学科那样从理论到理论,甚至可以无限的想像。所以历史答案必须有准确的史料,不能泛泛而谈,切忌“假、大、空” ;如回答“为什么说社会主义道路

12、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必然选择?”这一问题时,必须结合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戊戌变法、失败的史实,揭示出无论是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还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或革命派,他们选择的道路都无法实现了;再联系中国共产党领导民主革命取得胜利的史实,最后得出“社会主义道路确是近代革命的唯一选择”。对我们中学生来讲,回答时运用的“史料”主要指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对历史知识的记忆永远是学好历史的首要条件。2、从课程目标看学习方法:历史思维的核心能力包括观察力、注意力、记忆力、思维力和想象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是贯穿于整个历史学习当中的。识记 作为学习高中历史课程最基本的要求,要求学生能记忆这类历史内容。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

13、在陈述中使用了“列举”、“知道”、“了解”、“说出”、“讲述”、“简述”等行为动词。在按时间和地点对历史知识进行系统把握的过程中,同学们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对历史学科的庞大知识体系“分割围歼”,即: 1人物;2事件(事态);3组织(机构);4制度(纲领、路线、计划、条约);5文化成果(包括理论、技术、文物器具、工程建筑、书籍文献)。理解 要求学生在达到第一层次要求的基础上,能对所学的历史内容进行归纳和整理,形成对历史问题的一定认识。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在陈述中使用了“概述”、“理解”、“说明”、“阐明”、“归纳”、“认识”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理解,是要求在历史学习中,不单单记住所学的历史知识

14、,而要在记忆的基础上,形成对历史现象、历史规律和考察历史的理论方法的基本内容的概括性、本质性、特征性认识,将对历史表象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将已有的结论性的理性认识转化为自己的理性认识,并能掌握历史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比较关系的联系性,达到能够运用理解的知识观点分析解决历史实际问题的目的。历史学科的理解体现在两个方面:对教材中表述的理解,掌握已经学习过的范围内知识的要领,并做到融会贯通;对教材以外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够把相关内容置于特定的历史环境下,运用已经学习过的历史知识,理解相关内容的含义。运用 要求学生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能,分析历史问题的因果关系、利弊得失、作用影响,并能作出自己的解

15、释和判断。对这类历史内容,课程标准在陈述中使用了“分析”、“评价”、“比较”、“探讨”、“讨论”等行为动词。历史学科的运用能力是指站在一定的思想政治立场上,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来构建和阐释历史事实的能力。历史认识者主体思想的广度和深度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历史认识的广度和深度。在这里,我们头脑中积累的各学科知识为历史认识提供了角度,提供了武器和工具。人们越是具有广博深刻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越能多角度、令人悦服地解释各种历史现象,越能科学地揭示各种历史现象之间的普遍联系,越能深刻地洞察隐藏于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本质越能正确把握历史发展的方向和规律。例如,发生于中国近代的洋务运动,历经几十年,包

16、括外交、外贸、军工、经济、教育、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各种内容之间且存在着因果、时空、人事等复杂关系,我们可以对它进行综合性论述也可以进行分析性论述,这就要求我们把所学知识及理解进行运用了。又如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我国的文学艺术繁荣兴盛,而科学技术则由发展转为停滞,要求我们在对我国明清时期文学艺术繁荣和科技发展停滞这一历史事实本身进行阐述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其社会原因做出阐释,这也是一种运用。3、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程背景下的历史学习方式提倡自主、合作和探究。自主学习的内涵包括主动性、独立性,合作学习的内涵包括交往性、互动性,探究学习的内涵包括问题性、过程性。一句话,要真正让学生自己学习历史,而不是让他们等待老师来灌输。自主、合作和探究为基本理念的学习方式下,同学们需掌握以下一些学习方法:阅读必要的历史材料(包括文字的和图片的),从中获取有效信息,学习论从史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