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73104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游记散文特点.doc(10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

2、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

3、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中最主要的两块内容是游记诗词和游记散文。说到游记诗词,似乎没有什么争议,人们通常把那些“游览山川田园、人文古迹、边塞奇景、名地名胜等内容的诗词作品”(见朱耀廷主编巩滨编著的中国古代游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

4、9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归入游记诗词,即凡是有叙述游踪、有景物描写、有情感抒发的诗词都可以算作是游记诗词。比如曹操的步出夏门行观沧海,陶渊明的归园田居,谢灵运的登池上楼,陈子昂的登幽州台歌,王维的山居秋暝,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杜甫的望岳,白居易的忆江南,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陆游的游山西村,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等,这些诗词都是游记诗词的名篇。但什么是游记散文,就没有那么简单了,出现了很多争议,以至于同一篇作品在不同的著作里,有人认为是游记散文,有人认为不是。最典型的莫过于桃花源记这一篇了。比如鲁迅先生,他把桃花源记归于传记文,而不是散

5、文,他说:幻设为文,晋世固已盛,如阮籍之大人先生传,刘伶之酒德颂,陶潜之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皆是矣,然咸以寓言为本,文词为末,故其流可衍为王绩醉乡记韩愈圬者王承福传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等,而无涉于传奇。(见鲁迅中国小说史略唐之传奇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1月版)鲁迅先生认为桃花源记之所以不是散文,而是传记文,理由有二:一是“幻设为文”,是虚构的,二是“以寓言为本”,有寓言性质,从而鲁迅先生把桃花源记归到传记文里面去了。著名学者、河南大学王立群教授认为不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理由是:“游记文是以真实的旅游、游览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记述内容的真实性”(见王立群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研究中国社会科学

6、出版社2008年5月,以下所引该书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很显然,桃花源记不是以旅游、游览作为基础的,更不具有真实性。据此,王教授把桃花源记踢出了游记散文的大门。持此观点的还有北京教育学院的杨秋荣先生。杨先生认为桃花源记是一篇玄怪小说,他说,“桃花源记是一篇充满玄远意蕴的虚构杰作,它确确凿凿是诗人、小说家陶渊明匠心独运创作出的一篇玄怪小说。因其结构谨严、想象丰富、文笔优美、内蕴盈实、滋味醇厚,堪称是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见杨秋荣:魏晋时期最伟大的玄怪小说,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但,也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应属于游记散文。比如巩滨先生。巩先生说,桃花源记“文中描写的美丽的自然景物和桃

7、源人民淳朴的精神境界,应是源于陶渊明半生田园生活的体验”,因此在中国古代游记一书中,巩先生专列一篇对桃花源记进行介绍。我同意这一说法。我认为,应该把桃花源记归属于游记散文。浙江师范大学梅新林教授也认为桃花源记属于游记散文。梅先生进一步从哲学层面论述了游记散文的性质,他认为“游”本身具有神游与物游的超越意义,“游”可以引申出目游、神游、卧游、梦游等非现实的精神之游,因此可以把像陶渊明的桃花源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欧阳修的偃虹堤记归属为一种虚拟性的游记散文(见梅新林、俞樟华主编中国游记文学史,学林出版社2004年12月版,以下所引该书均只注明书名或作者名)。这一观点,我认为也很有道理。的确,写游记

8、散文,为什么一定要记述真实、具有客观性呢?亦真亦幻行不行?写梦境行不行?谁能说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不是一首伟大的纪游诗呢?可这篇作品就是写梦境的啊。像唐代李翱的南来录算不算游记散文呢?这篇文章,以时间为序,真实地记录自己从长安、洛阳入黄河,过汴河、淮河、长江、富春江、鄱阳湖、漳江、浈江,最后到达广州的全过程,历时半年,事无巨细,照单全收,真实是无可挑剔的,但在我看来,史料价值大于文学价值,即便是散文,也算不得是一篇好文章,或许对研究古代交通史的人更适用。基于此,我认为,应该把那些以记叙游踪或描摹物件作为主要目的,并且文学性强的散文作品归属于游记散文,这样的散文或叙述,或抒情,或描写,或议论,或

9、纪实,或想象,都可,遵循的基本原则是,一是与纪游有关,而是突出文学性。为了方便教学,我们依据上述两个基本原则,确定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第一,中学语文教材已经选入的游记散文,我们尽量纳入研读范围;第二,文学性强的作品,不管是虚构的,还是写实的,都尽量纳入;依据以上两条,我们又确定了第三条,不管是模山范水,还是描写风土人情,不管是勾勒佛国光影,还是状物抒怀,只要是与游踪、纪游有关的好作品,我们都尽量纳入。因此,我们不选入那些确乎能体现游踪,但也仅仅能体现游踪迹象的、比较偏于史料性质的文章,比如唐朝李翱的南来录,这样的游记,只见游踪,不见描写,我想,学生是不喜欢的,也不适合作为语文阅读教材。二

10、、本课程需要研读的基本篇目第一部分:初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16篇。人教版:共13篇,小石潭记,醉翁亭记,三峡,满井游记,桃花源记,湖心亭看雪,岳阳楼记,记承天寺夜游,陋室铭,爱莲说,观潮,与朱元思书,答谢中书书。苏教版:有张岱的于园,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曾巩的墨池记等三篇,这三篇是苏教版独有的。第二部分:高中课本上的游记散文,共计16篇。人教版:共8篇,兰亭集序,前赤壁赋,游褒禅山记,阿房宫赋,过大孤山小孤山,项脊轩志,游沙湖,滕王阁序。另外,将苏教版张溥的五人墓碑记、张岱的西湖七月半,沪教版苏轼的石钟山记,北京版刘基的活水源记,原人教版试验修订本姚鼐的登泰山记,以及慧远的游石门诗序、王

11、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徐霞客的游麻叶洞记三篇,共计八篇作为补充篇目。两部分合起来共三十二篇。以两个阅读内容作为重点:第一,以高中作品为主,第二,以游记的内容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为重。三、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因为对古代游记散文的认识不同,导致学者们归纳其特点也不尽相同。巩滨先生认为游记散文有五个特点,分别是“片断性、抒情性、美感性、知识性、形式多样性”;王立群教授抓住山水游记的特性,界定游记散文应具有三个文体要素,即“游踪、景观、情感”;梅新林教授认为游记文学不仅是一种文学文本,也是一种文化文本,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因而游记文学具有七种文化特征,即“哲学指向”、“政治指向”、“宗教指

12、向”、“道德指向”、“科学指向”、“民俗指向”和“文化指向”,应该说梅先生的概括既有高度,也很精准。站在语文教育的角度,我们认为游记散文应该具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以纪游为基础,不管这纪游是真实的,还是虚幻的,它都应属于游记散文的内容;第二,以叙述、描写见长,游记散文应该以叙述和描写为其基本表达方式,有的游记散文可能兼有议论,没关系,它的主要表达方式肯定还是叙述和描写,否则,这议论就成了空谈;第三,一定要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或思考认识,不能纯粹是客观纪实的,否则就是历史资料,而不是散文作品。游记散文的类型并不复杂,大概有这样几个:第一类是“赋”。“赋”的特点是讲究铺排,讲究文辞,因此“赋”一般都

13、是用骈体文写成,后期的“赋”也有骈散结合的。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杜牧的阿旁宫赋,苏轼的前后赤壁赋等都是游记散文中“赋”的代表。第二类是“书”。“书”就是书信,古人称之为“尺牍”,因为是书信,就不太可能写得很长,因此“书”的篇幅一般都比较短小,字数不多,像初中学过的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都是写景状物的名篇,篇幅都很短小,答谢中书书全篇不足百字,但都是好文章。第三类是“序”。“序”就是序言,它常常放在一本书或一组文章的前头,用以介绍出版或发表书本的目的、内容、特点、前后经过,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因为功能所限,所以偏于写景状物的序言并不多,像王羲之兰亭集序这样的“

14、序言式”的游记散文名篇,是可遇不可求的,因此孤篇就成为高峰。东晋居住庐山的一群和尚写了一组“游石门诗”,慧远为其写了一篇序言,这就是游石门诗序,尽管是一篇序言,但也是很不错的一篇山水游记。第四类是“记”。“记”是游记散文中篇目最多的,也是质量较高的。“记”是游记散文的本体特征和文体特征,一切游记散文都离不开“记”。“记”因为彻底拜托了文体的束缚,不再受制于“赋”、“书”和“序”的文体限制,所以“记”可长可短,有话则长,无话则短,短的像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87个字,长的如陆游的入蜀记全文一共有六卷,也就是六篇,每篇约三百字,全文长达一千八百字。表达可叙述,可描写,可抒情,可议论,内容可纪实,

15、可想象,手法可铺排,可白描,可修辞,句式可散,可骈,可骈散结合,灵活自由,挥洒自如。以“记”为题的散文名篇很多,虚构想象的有桃花源记、岳阳楼记,偏于写景状物的有活水源记游麻叶洞记,兼有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的有醉翁亭记,五人墓碑记,以叙述描写作为基础,但重在说理的有游褒禅山记石钟山记,着重表现个人情怀的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等。以“记”为题的散文,在唐代和明代更是出现了偏重于文学抒怀的诗人游记和偏重于考查地形地貌的地理学家游记,前者如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后者如徐霞客的徐霞客游记;前者是诗人,着重于抒怀,后者学者,着重是考察,但二人都对自然山水作了很细致很有特点的叙述和描写,这标志着游记散文的成熟。四、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关于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要探讨清楚两个问题,第一,基本发展脉络,第二,游记散文何以兴起。第一,游记散文发展的基本脉络。梅新林教授认为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大致上经历了五个阶段,即魏晋的诞生期、唐代的成熟期、宋代的高峰期、元明的复兴期和清代的衰变期。我认为,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也大致与此相同。梅先生认为,魏晋时期玄学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