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73007 上传时间:2019-09-14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判断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古代文化常识官职类请判断以下题目的正误并改正。1、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2、首相指宰相中居于首位的人,与当今某些国家内阁或政府首脑的含义并不相同。( )3、古代朝廷中分职设官,各有专司,所以可用“有司”来指称朝廷中的各级官员。( )4、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移疾指官员上书称病,实际上官员受到权臣诋毁,不得不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 )6、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7、教坊司是管理宫廷音乐的官署,专管雅乐以外的音乐、歌舞的教习等演出事务

2、。( )8、致仕本义是指将享受的禄位交还给君王,表示官员辞去官职或到规定年龄而离职。( )9、下车,古代可以代指新任官吏就职,后来又常用“下车伊始”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10、近侍是指接近并随侍帝王左右的人,他们不仅职位很高,对帝王的影响也很大。( )11、告老本指古代社会官员因年老辞去职务,有时也是官员因故辞职的一种借口。( )12、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13、持节,古代官名。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使持节得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14、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

3、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15、御史,是古代一种官名,其职责多有变化。自秦朝开始,御史专为监察性质的官职,一直延续到清朝。( )16、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7、三公,是中国古代朝廷中最尊显的三个官职的合称。周代已有此词,具体说法不一,一般认为是指司马、司徒、司空。( )18、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致仕”。古代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9、“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以及科举取仕。( )20、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

4、生。( )21、致仕,古代将官员退休称作“致仕”,一般致仕的年龄为六十岁,有疾患则提前。( )22、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23、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24、太守,又称郡守。中国古代的一种地方官职,一般是掌管地方郡一级行政区的地方行政官。( )25、博士,是对攻读博士学位的研究生的称呼。( )26、刑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是掌管刑法、狱讼等事务的官署。( )27、刺史,中国古代官职名。“刺”是检核问事之意,即监察之职,“史”为“御史”之意。( )28、大理寺为掌管刑狱

5、的官署。掌管名为大理寺卿。北齐始设,后历代相沿,明清时与刑部、督察院为三法司,会同处理重大司法案件。( )29、巡抚是中国明清时期地方军政大员之一,又称抚台。巡视各地的军政、民政大臣。清代巡抚主管一省军权、民权。以“巡行天下,抚军按民”而名。( )30、郎中令,是皇帝的侍从护卫官,主要掌管宫殿门户等,属于九卿之一。虽然级别不算很高,但是多为皇帝的亲信之人担任。( )31、尚书省,是官僚机构。南朝宋得名,前身为“尚书台”。由汉代皇帝的秘书机关尚书发展而来,是中央政府最高权利机构之一。( )32、博士,古为官名。秦汉时是掌管书籍文史、通晓史事的官职,后成为学术上专通一经或精通一艺、从事教授生徒的官

6、职。( )33、巡按,巡按御史的简称。是监察御史赴各地的巡视者,负责考核吏治、审理大案等。( )34、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35、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仪制祠制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36、节度使,唐代设立的地方军政长官。因受职之时,朝廷授以旌节而得名。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权威甚重。( )37、工部,是“六部”之一,隋朝开皇二年始立,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 )38、太子少保,与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均为负责教习太子的东宫官职,分别是太保、太师、太傅的副职,后来成

7、为一种荣誉性称号。( )39、吏部掌管全国文武官员的选用、任免、考核、调动等事务,主管是吏部尚书。( )40、“掾”原为辅佐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曹、掾吏、掾属”。( )41、台阁,在东汉时是尚书省的别称,因汉尚书台在宫禁内,因此有这一称谓。后泛指中央政府机构。( )42、功曹,是古代官名,亦称功曹吏。西汉始置,除掌人事外,得以参与一郡事务。( )43、荫补,旧指因祖先功勋而补官。“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子孙因先世有功而得到封赏或免罪。( )44、谏官,指掌谏诤的官员,即古时专规劝天子改正过失的官。( )45、乞留,指朝廷因当地百姓对官员爱戴而乞求官员留任。( )46、征、辟指

8、征召布衣出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47、弹劾是指君主时代担任监察职务的官员检举官吏的罪状。( )48、经略是指明清两代有重要军事任务时特设经略,掌管一路或数路军、政事务,职位高于总督。( )49、世荫指在封建时代,子子孙孙因为先人或祖上有卓越功勋而世袭官职。( )50、“致仕”中“致”是获得的意思,“致仕”意思是获得官职。( )51、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52、解褐,谓脱去布衣,担任官职。( )53、“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54、太师一

9、职为周代首设,后世多作为重臣的加衔以示荣宠,并无实职。( )55、中国古代官吏变迁制度中,“擢”是指选拔提升职务,“迁”是指调动官职,“左迁”是指降职。( )56、仪同三司,非三司而仪制同于三司。三司即三公。唐代称御史大夫、中书、门下为三司。( )57、宦官,也指太监,是中国古代京城既为皇帝及其家族役使,也为一品、二品官员服务的官员。( )58、“除”在古代常常指降低官员官职,义同“左迁”,如“除拜、除授、除书”等。( )59、视事,旧时指官吏到职办公,多就政事而言。( )60、“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 )61、便宜从事,指可斟酌情势,不拘规制条文,不须请示,自行处理。( )文化常识

10、官职类判断题答案1、 对2、 对3、 错。有司应指有具体职务、做具体工作的官吏。4、 对5、 错。“实际上委婉说法”错,移疾指上书称病,为居官者要求隐退的委婉语。6、 错。“土地、户籍”事务不归礼部掌管,应归户部掌管。7、 对8、 对9、 对10、 错。近侍,左右侍从的人,多指在君主身边侍从的臣子,他们的官职未必就是高的,并且对皇帝的影响也不一定大。11、 对12、 对13、 对14、 对15、 对16、 错。左迁必是降职17、 对18、 对19、 错。科举取仕由礼部主管20、 对21、 错。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22、 错。国子监,也是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构23、 对24、 对25、 错

11、。博士,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26、 对27、 对28、 对29、 对30、 对31、 对32、 对33、 对34、 对35、 错。户部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36、 对37、 对38、 对39、 错。吏部掌管全国文官,兵部掌管全国武官40、 对41、 对42、 对43、 对44、 对45、 错。乞留指百姓请求挽留官员。明朝重视当地百姓对地方官任期届满后去留的意见。46、 错。“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47、 对48、 对49、 对50、 错。致仕,指交还官职,即退休。51、 对52、 对53、 错。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54、 对55、 对56、 对57、 错。宦官只为君主及其家族役使。58、 错。除在古代一般指授予官职或任命官职,不存在升迁的问题。59、 对60、 对61、 对在清洗液中硅表面为负电位有些颗粒也为负电位,由于两者的电的排斥力作用可防止粒子向晶片表面吸附,但也有部分粒子表面是正电位,由于两者电的吸引力作用,粒子易向晶片表面吸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