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doc(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医学影像学复习重点总论人体组织密度CT值:水的CT值为0HU;人体中密度最高的骨皮质为+1000HU;空气为1000HU;软组织为2050HU;脂肪70HU。自然对比:人体组织自然存在的密度差别称自然对比。造影检查:将造影剂引入器官内或其周围,以产生明显对比显示其形态与功能的方法。:不是线摄影,而是用线对人体进行扫描,取得信息,经电子计算机处理而获得的重建图像。X线的特性:穿透性、荧光效应、感光效应(摄影效应)、电离效应核磁共振(MRI)成像原理: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核在磁场中受到射频脉冲的激励而发生核磁共振现象,产生强度不同的磁共振信号,经信号采集和计算机处理而获得重建断层图像的成像技术。MR
2、CP:即MR胆胰管造影,无创伤,无造影剂,可见胆囊及胆管显影并扩张,胆囊及胆总管下端结石呈低信号充盈缺损。医学影像学:一门应用医学影像学设备,观察病人体内器官形态和功能,并对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学科。 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是利用计算机处理数字影像信息,消除骨骼和软组织的影像,使血管显影清晰的成像技术。 人工对比:人工导入某种物质,使原本缺乏天然对比的组织、结构间形成明显密度差,从而提高显示率的方法就称为人工对比,导入的物质叫做对比剂或造影剂。 流空效应:存在于磁共振成像中,由于信号采集需要一定的时间,快速流动的血液不产生或只产生极低信号,与周围组织、结构间形成鲜明的对比,这种现象就叫做“
3、流空效应”。如心血管内快速流动的血液。X线1、 数字X线成像(DR)依其结构可分为计算机X线成像(CR)数字X线荧光成像(DF)平板探测器数字X线成像。 2、 CR与普通X线成像比较,重要的改进实现了数字X线成像。优点是提高了图像密度分辨力和显示能力。11、物质的密度与其本身的比重成正比,物质的密度高,比重大,吸收X线量多,影像在图像上呈白影18、胸部的肋骨密度高,对X线的吸收多,照片上呈白影 19、肺部含气,密度低,对X线吸收少,照片上呈黑影。 20、纵膈为软组织,密度中等,对X线吸收中等,照片呈灰影。 21、人体组织结构和器官形态不同,厚度也不同,厚的部分吸收X线多,透过的X线少,薄的部分
4、相反,于是在X线片上和荧屏上显示出黑白对比和明暗差异的影像。CT4、 CT不同于X线成像,它是用X线束对人体层面进行扫面,取得信息,经计算机处理获得的重建图像,是数字成像而不是模拟成像。 5、 CT图像是由一定数目从黑到白不同灰度的像素按矩阵排列所构成的灰阶图像。这些像素反映的是相9、 CT图像还可用组织对X线的吸收系数说明密度高低的程度。但在实际工作中,不用吸收系数,而换算成 CT值,用CT值说明密度,单位为 HU。 10、CT检查分为 平扫、对比增强扫描、造影扫描。 MRI6、 磁共振成像MRI是利用原子核在磁场内所产生的信号经重建成像的一种影像技术。 7、 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是对血管和
5、血流信号特征显示的一种技术。 8、 MRI是有软组织高分辨特点及血管流空效应。 对比剂按影像的密度高度分为高密度对比剂和低密度对比剂两类。高密度对比剂有钡剂和碘剂。 水溶性对比剂分两型: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非离子型对比剂具有:低溶性、低粘度、低毒性等优点,减少了毒副作用。适用于血管造影和CT增强扫描。 用碘对比剂注意:了解患者有无用碘禁忌症;做好解释工作,争取患者合作碘剂过敏试验,如阳性,不宜造影检查;严重反应包括周围循环衰竭、心脏停搏、惊厥、 喉头水肿和哮喘发作等,应立即终止造影并进行抗休克、抗过敏和对症治疗。 X线图像的形成三个基本条件:首先X线具有一定的穿透力,能穿透人体的组织结构;第二,
6、被穿透的组织结构存在着密度和厚度的差异,X线在穿透的过程中被吸收的量不同,以致剩余下来的X线量有差别。第三,这个有差别的剩余X线是不可见的,经过显像过程,例如用X线片显示,就能获得具有黑白对比、层次差异的X线图像。 人体组织结构根据密度不同可归纳为三类:属于高密度的有骨组织和钙化灶等;中等密度的有软骨、肌肉、神经、实质脏器、结缔组织以及体液等;低密度的有脂肪组织以及有气体存在的呼吸道、胃肠道、鼻窦和乳突气房等。 对比增强CT是经静脉注入水溶性有机碘对比剂后再行扫描的方法,经常使用。注入碘对比剂后,器官与病变内碘的浓度可产生差别,形成密度差,能是平扫未显示或显示不清的病变显影。通过病变有无强化及
7、强化方式,有助于定性诊断。常用的方法为团注法,即在若干秒内将全部对比剂迅速注入。依扫描方法分为常规增强扫描、动态增强扫描,延迟增强扫描和多期增强扫描等。 血管介入技术的主要内容及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利用穿刺针、导管、导丝及其他介入器材经血管途径进行诊断与治疗的操作技术。其基础为:经导管动脉栓塞术、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和经导管动脉内药物灌注术三大技术。医用线特性线是一种电磁波,具有穿透性;荧光效应;摄影效应和生物效应。其穿透性与物质密度,厚度和线波长有关,荧光效应是透视检查的基础;摄影效应是线摄影的基础;电离效应涉及人体生物学方面的改变,是放射防护学和放射治疗的基础。线成像的基
8、本原理一方面基于线的穿透性,荧光效应和摄影效应,另一方面是基于人体组织有密度和厚度的差别。当线透过人体各种不同组织结构时,它被吸收的程度不同所以达到荧光屏或线片上的线量有差异。这样可在荧光屏或线片上形成黑白对比不同的影象。骨、关节系统临床应用:止血、治疗血管性疾病、治疗肿瘤、器官灭火等介入放射学:以影像诊断学为基础,并在影像设备的导向下,利用经皮穿刺和导管技术等对一些疾病进行手术治疗或者有以取得组织学、细菌学、生理和生化材料,以明确病变性质。骨与肌肉系统 关节强直:骨性强直:X线表现为关节间隙明显变窄或消失,并有骨小梁连接两侧骨端;纤维性强直:X线上仍可见狭窄的关节间隙,且无骨小梁贯穿。骨质疏
9、松:指一定单位体积内正常钙化的骨组织减少,即骨组织的有机成分和钙盐都减少,但比例仍正常。X线主要表现是骨密度减低。长骨可见骨小梁变细、渐少、间隙增宽,骨皮质分层变薄;在脊椎,椎体变薄,椎间隙增宽。广泛性骨质疏松主要由于成骨减少,老年、绝经期后妇女、营养不良、代谢或内分泌障碍均可见;局限性骨质疏松多见于失用,如骨折后、感染、恶性骨肿瘤。骨质增生硬化:指一定单位体积内骨量增多。X线表现是骨质密度增高,伴或不伴骨骼增大。骨小梁增多、增粗、密集,骨皮质增厚、致密;长骨可见骨干粗大,骨髓腔变窄或消失。多数是局限性骨质增生,见于慢性炎症、外伤和某些原发性骨肿瘤。少数为普遍性骨质增生,骨皮质与骨松质多同时受
10、累,见于某些代谢或内分泌障碍或中毒性疾病。骨质破坏:局部骨质为病理组织所代替而造成骨组织的消失。X线表现是骨质局限性密度减低,骨小梁稀疏消失而形成骨质缺损,见于炎症、肉芽肿、肿瘤或瘤样病变。骨膜反应:骨膜受刺激,骨膜水肿、增厚,内层成骨细胞活动增加,最终形成骨膜新生骨。X线和CT见骨膜新生骨呈与骨皮质表面平行排列的线状、层状或花边状表现,一般发生于长骨骨干的明显,炎症者较广泛,肿瘤者较局限。已形成的骨膜新生骨可被破坏,破坏区两侧的残留骨膜新生骨呈三角形,称骨膜三角或Codman三角。骨膜增生多见于炎症、肿瘤、外伤、骨膜下出血等。脊椎结核:以腰椎多见,病变好累及相邻的两个椎体。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
11、形;椎间隙变窄甚至消失;周围软组织中形成冷性脓肿。CT检查可进一步显示骨破坏区细节、死骨和冷性脓肿。骨肉瘤的好发部位及影像学表现:好发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好发部位,青少年多见。X线平片:局限性骨质破坏、骨膜新生骨生成破坏、骨膜三角、肿瘤骨形成(云絮状、针状和斑块状致密影)和软组织肿块是诊断要点。骨巨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好发于骨骺已闭合的四肢长骨骨端,以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桡骨下端最为常见。X线CT表现以膨胀性骨破坏为特征,病变常侵犯骨端,直达骨性关节面下。骨转移瘤分型:溶骨型:发生在长骨者多在骨干或邻近的干骺端及骨端,表现为骨松质中多发或单发小的虫蚀状骨质破坏,一般无骨膜反
12、应;发生在脊椎则见椎体骨质破坏,因承重而被压变扁,椎间隙多正常,椎弓根多受侵蚀破坏。成骨型:病变为高密度影,居骨松质内,呈斑片状或结节状,密度均匀,骨皮质多完整,多发生在腰椎和骨盆,常多发,境界不清,椎体不压缩变扁。混合型小儿长骨的主要特点是有骺软骨,且未完全骨化,可分为骨干,干骺端和骺(骺,骺板)等部分。骨的基本病变表现骨质疏松,骨质软化,骨质破坏,骨质增生硬化,骨膜异常,骨内和软骨内钙化,骨质坏死,矿物质沉积,骨骼变形,周围软组织病变。骨折根据碎片情况可分为撕脱性,嵌入性和粉碎性骨折。常见部位的骨折colles骨折肱骨髁上骨折股骨颈骨折。骨膜异常线表现:与骨皮质面平行排列的呈线状、层状或花
13、边状致密影,早期同骨皮质间有一透亮间隙,痊愈期可与骨皮质融合,表现骨皮质增厚;骨膜三角。儿童骨折的特点1骺离骨折:小儿长骨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结合,外力引起骨骺分离。表现骺线增宽,骺与干骺端对位异常2青枝骨折:儿童骨骼韧性较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仅表现为局部骨皮质和骨小梁的扭曲、皱折、凹陷或隆起而不见骨折线。骨龄:是指骨的原始骨化中心和继发骨化中心的出现及骨骺和干骺端骨性愈合的年龄。(对诊断内分泌疾病和一些先天性畸形综合征有一定价值) 骨质坏死:是骨组织局部代谢停止,坏死的骨质称为死骨。形成死骨的原因主要是血液供应中断(多见于慢性化脓性骨髓炎,也见于骨缺血性坏死和外伤骨折后) 骨膜三角(
14、Codman三角):恶性肿瘤累及骨膜及骨外软组织,刺激骨膜成骨,肿瘤继而破坏骨膜所形成的骨质,其边缘残存骨质呈三角形高密度病灶,称为骨膜三角。是恶性骨肿瘤的重要征象。 Colles骨折:又称伸展型桡骨远端骨折,为桡骨远端23以内的横行或粉碎骨折,骨折远端向背侧移动,断端向掌侧成角畸形,可伴尺骨茎突骨折。 青枝骨折:在儿童,骨骼柔韧性大,外力不易使骨质完全断裂而形成不完全性骨折,仅表现为骨小梁和骨皮质的扭曲,看不到骨折线或只引起骨皮质发生皱折、凹陷或隆突。 骨“气鼓”(骨囊样结核):骨干结核初期为骨质疏松,继而在骨内形成囊性破坏,骨皮质变薄,骨干膨胀,故称为骨“气鼓”或骨囊样结核。 骺离骨折:发
15、生在儿童长骨骨折时,由于骨骺尚未与干骺端愈合,外力可经过骺板达干骺端而引起骨骺分离,即骺离骨折。长骨结核、脊椎结核影像学表现 X线平片:长骨结核松质骨中出现局限性类圆形、边缘较清楚的骨质破坏区,邻近无明显骨质增生现象;骨膜反应少见;在骨质破坏区有时可见“泥沙状”死骨。 脊椎结核溶骨性骨松质破坏,以腰椎多见,椎体塌陷变扁或呈楔形;椎间隙变窄或消失,椎体融合;脊椎曲度改变(后突);椎旁脓肿形成(冷性脓肿)。 CT检查:长骨结核低密度的骨质破坏区,其内常见多数小斑片状高密度影为死骨;病变周围软组织肿胀;结核性脓肿密度低于肌肉,增强后可有边缘化。 脊椎结核低密度骨质破坏、死骨和椎旁脓肿的显示优于X线平片;椎管狭窄;结核性脓肿呈液性密度,增强后呈环化增强。 MRI检查:脊柱结核的骨破坏区在T1WI呈低信号,T2WI为高信号并混有少许低信号影。骨破坏区周围骨髓反应性水肿在T1WI上也呈低信号,而T2WI上呈高信号。结核性脓肿在T1WI上呈低信号,在T2WI上呈高信号,其内可见斑点状或索条状低信号影,代表脓肿内的纤维化和钙化,增强后脓肿壁可强化。 骨肉瘤(恶性骨肿瘤)的临床影像学表现和分型 好发年龄:青少年,1120岁约占50% 好发部位:股骨下端、胫骨上端和肱骨上端。(干骺端为多发位置) 临床特点:局部进行性疼痛、肿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