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课件范文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8739763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106.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染病课件范文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传染病课件范文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传染病课件范文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传染病课件范文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传染病课件范文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传染病课件范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染病课件范文(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传染病课件范文 篇一:传染病课件 篇二:课件传染病 传染病的医院感染防控目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规定内容,其传播方式、速度及其对人类危害程度的不同,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实行分类管理。法定传染病共计39种,其中甲类传染病2种,乙类传染病26种,丙类传染病11种。 一、常见传染病分类 (一)甲类传染病也称为强制管理传染病, 2种:鼠疫、霍乱。 (二)乙类传染病也称为严格管理传染病, 26种: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性肝炎、细菌性和阿米巴痢疾、伤寒和副伤寒、艾滋病、淋病、梅毒、脊髓灰质炎、麻疹、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猩红热、流行性出血热、

2、狂犬病、钩端螺旋体病、布鲁菌病、炭疽(肺)、流行性乙型脑炎、肺结核、血吸虫病、疟疾、登革热、人感染H7N9禽流感。 (三)丙类传染病也称为监测管理传染病, 11种: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丝虫病、包虫病、麻风病、流行性感冒(包括甲型H1N1流感)、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以及除霍乱、痢疾、伤寒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手足口病。 注: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和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调整部分法定传染病病种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卫疾控发20XX28号)将人感染H7N9禽流感纳入法定乙类传染病;将甲型H1N

3、1流感从乙类调整为丙类,并纳入现有流行性感冒进行管理;解除对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法规定的甲类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 二、报告时限 确诊或疑似及时上报至预防保健科, 三、地域性常见传染病的传播途径 本地区常见疾病(根据预防保健科上报统计): 乙肝、手足口病、流行性腮腺炎、水痘、肺结核、艾滋病、梅毒、麻疹、布病、腹泻等,掌握疾病传播途径,才能有效防控。 因此,儿科门诊、呼吸内科门诊消毒隔离和防护也很重要。 四、医院隔离技术规范 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规定: 双向防护原则:医患双方 疾病传播途径:空气、飞沫、接触三种 两通道:医务人员、患者分开。 三分区:清洁区(缓冲间)潜在污染区(缓

4、冲间)污染区,缓冲间两侧的门不应同时开启,减少空气流通。 呼吸道疾病置于负压病房,病室气压为-30Pa,缓冲间为-15Pa。 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属于高危险区域,四类环境;普通门诊和病房属于中等危险区域。 感染性疾病科应:分区明确,标识清楚;不同种类患者分室安置,每间病室少于4人,床间距1.1米。 急诊科观察室床间距1.2米。 什么情况穿隔离衣、防护服、鞋套、手套? 防护口罩及其他防护用品佩戴方法? 1、接触经空气传播或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呼吸道传染病患者时,应戴医用防护口罩。 2、近距离接触经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时需佩戴护目镜、防护面罩。佩戴前应检查有无破损,佩戴装

5、置有无松懈。 3、应跟各不同操作的需要,选择合适种类和规格的手套。手上有伤口时应戴双层手套。 4、接触并接触传播的感染性疾病患者如传染病患者、多重耐药菌感染患者等时应穿隔离衣。 5.临床医务人员在接触甲类或按甲类传染病管理的传染病患者时,接触经空气传播或飞沫传播的传染病患者,可能受到患者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喷溅时应穿防护服。 6、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时和从缓冲间进入负压病室应穿鞋套,应在规定区域内穿鞋套,离开该区域时应及时脱掉。发现破损应及时更换。 7、进入污染区和洁净环境前、进行无菌操作等时应戴帽子。 重点注意手卫生:两前三后 二前:接触患者前、行无菌操作前; 三后:体液暴露后、接触

6、患者后、接触患者周围环境后 (一)发现甲类传染病: 1、对病人隔离治疗,隔离期限依据医学检查结果确定。 2、疑似者,在指定场所单独隔离。(感染性疾病科或转至专科医院) 3、住院者,在指定场所观察,采取必要的措施。 4拒绝隔离者由公安协助强制执行。 (二)发现乙、丙类传染病:根据病情采取控制措施。 为防止疾病扩散,禁止使用公共交通转运患者。 根据医院隔离技术规范内容: 穿戴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清洁区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戴帽子戴医用防护口罩穿工作衣裤换工作鞋后(穿戴鞋套)进入潜在污染区。手部皮肤破损的带乳胶手套。 2、潜在污染区进入污染区:穿隔离衣或防护服戴护目镜/防护面罩戴手套穿鞋套进入

7、污染区。 脱防护用品应遵循的程序: 1、医务人员离开污染区进入潜在污染区前:摘手套、消毒双手摘护目镜/防护面罩脱隔离衣或防护服脱鞋套洗手和/或手消毒进入潜在污染区,洗手或手消毒。用后物品分别放置与专用污物容器内(医疗垃圾箱内)。 2、从潜在污染区进入清洁区前:洗手和/或手消毒脱工作服摘医用防护口罩摘帽子洗手和/手消毒后,进入清洁区。 3、离开清洁区:沐浴、更衣离开清洁区。 五、医疗废物管理 双层包装、交接记录、标签,(不存在生活垃圾) 排泄物与滑石粉混合后再处理; 医疗废物处理路线。 六、消毒隔离制度、就诊流程(感染性疾病科科室上墙资料) 根据医院消毒供应中心第2部分清洗消毒及灭菌技术操作规范

8、规定:污染器械或物品处理:用后放置于密闭容器中,双层封闭包装由供应室回收后处理。一般传染病1000mg/L泡30分钟 环境物表消毒: 根据医院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1、环境、物体表面应保持清洁;当收到肉眼可见污染时应及时清洁、消毒。 2、对治疗车、床栏、床头柜、门把手、灯开关、水龙头等频繁接触的物体表面应每天清洁、消毒。 3、感染性疾病科的诊疗场所应做好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 4、拖布(头)和抹布宜清洗、消毒,干燥后备用。推荐使用脱卸式拖头。预检分诊制度:发现疑似者及时引导至感染性疾病科, 紫外线交代事项、职业暴露处理。 篇三:传染病课件 传染病应急预案 为了及时处理或预防传染病,为适应疾病预防控

9、制形式发展的需要,提高预防控制突发事件的应急应变能力,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消除我市区域内发生的重大传染病的危害,规范和指导传染病应急处理工作,最大限度地减少传染病造成的危害,保障全市人民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维护正常的社会秩序,依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及其实施办法,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预案、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卫生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及时报告: 1、发生或者可能发生严重传染病的: 2、发生或发现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的: 3、发生或者可能

10、发生重大食物重度事件的。当前主要包含非典型肺炎、鼠疫、霍乱、艾滋病、肺炭疽、麻风病、结核病、登革热、布病、手足口病等重要和重大传染病,以及食物中毒。 二、发现有上述情形之一的应当及时向医务科及业务院长报告,由院长在2小时内向市卫生局报告。 三、接诊医生对于可以传染病患者,应邀请外院专家进行会诊以及早明确诊断,或直接按规定转运病人至指定医院。 四、传染病爆发、流行时,对传染病爆发、流行区域内流动人口做好预防工作,落实有关卫生控制措施,对传染病病人和疑似病人,应当采取就地隔离、就地观察、就地治疗的措施。 五、对传染病做到及早发现、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切断传播途径,防止病原扩散。 六、加强医院感染控制院感染科要根据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试行)、消毒技术规范等规范要求,做好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根据医疗废物管理条例做好医院废物的处理,加强监督和指导。 七、物质贮备各科室认真做好必要的诊治、设备、治疗药品、防护设备、消毒器械和药品,检验设备和试剂贮备工作。每年例行检查俩次。 八、本预案将根据具体实施中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修订、补充。 血液内科丁梦月 20XX年9月8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