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728620 上传时间:2019-09-13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23.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哲学导论读书笔记(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哲学导论读书笔记【篇一: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 王德峰哲学导论读书笔记之二 二、哲学的诞生 8泰勒斯:古希腊第一个哲学家 西方哲学在古希腊的起源:古希腊的神话、神谱学、创世说和宗教所隐含的理论倾向为哲学作了准备对世界作出解释,追问万物的起源。 泰勒斯(公元前624年公元前548年)“水是万物的始基。”不仅放弃向神求助动因,而是求助自然本身的解释,这就提出了思想对感性之超越,同时也确认了世界的统一性。 西方传统中的知识本性: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思维之能力即为理性,思维之本性即在于它对实在之真相的把握。 由泰勒斯到苏格拉底,是由自然是在知识的追寻到人自身真相的追寻。 9“穷神知化”:中国哲学

2、的起源 不同的知识观念,通往真理的门路也自不相同,中国思想的重点在于人的生命实践,而不重理智的思辨,不重逻辑上的严密推演,更无对观念或概念下定义的兴趣。 “能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周易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中庸 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西方表现为由知识论出发的形而上反思,中国则表现为以“生命”为中心的形而上反思。各有短长。 “六经”是中国哲学的发祥地。 10哲学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相对于数学真理的世界性,哲学真理是否也应如此呢? 哲学思考所揭示的真理与人的文化生命不能脱离,要通过人的个体生命来体现。在观念、概念上被了解、被表达的同一个哲学

3、真理,由不同的生命个体通过奋斗去体现,就有不同,普遍性会受其限制。 民族生命实践的特殊性,在于其精神传统。源自不同的生命实践产生不同的思想哲学,在各自生命实践的历史展开中彼此启发,是为“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世界哲学”非但不值得期待,还应该尽力保持发扬思想的多样性,以避免偏蔽与枯竭。 没有比较、对话就没有深入的理解,何为比较、对话?就是要在分清异同的前提下共生共荣。王德峰教授最后对于现状的无奈让人叹息,也让人清醒,但我确信这绝不是借口,勇力的前行必从清醒开始,还要负重。【篇二:哲学导论读书报告】 读书报告 一 书名:哲学导论 二 作者介绍: 孙正聿,1946年11月生,吉林省吉林市人,哲学

4、博士。现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科研基地吉林大学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委员、校学位委员会委员、校学术委员会委员,吉林省高等教育特聘教授。吉林大学第二批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一级教授)。 三 书籍内容介绍: 哲学导论是一部论述哲学本身、引导人们进入哲学思考的专著性教材,系统探讨了哲学与宗教、哲学与艺术、哲学与常识、哲学与科学的关系,阐述了哲学的思维方式、生活基础、派别冲突、历史演进及哲学的修养与创造,使人们在追问“哲学究竟是什么”的过程中形成哲学的批判精神、创新意识和辩正智慧。 四有疑问的地方: 1.哲学与宗教的“历时态”与“同时态”的关系。 2.哲学的常

5、识化和常识的哲学化。 3.终极存在,终极解释和终极价值。 4.现代哲学的本体论问题。 5.超越哲学的知识论立场。 6.哲学前提的自我批判。 五心得感悟: 哲学是美好的。一个人的哲学修养,标志着他的文化品位;一个民族的哲学理论思维如何,关系到她的前途命运。马克思称有价值的哲学犹如“闪电”,犹如“头脑”,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黑格尔曾把哲学喻比为“庙里的神”。他说,如果没有哲学,“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一样。”所以,崇尚美好的人们,无论是自觉还是不自觉的,总要有发自内心世界的哲学精神向往和哲学理性的追求。通过阅读哲学导论这本书,我对哲学这个熟悉而陌生的概念又有了进一

6、步的了解,从中我也吸取许多生活的智慧和时代精神的精华,这些智慧和精华也将引导我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处理好与社会的关系,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高中时,我对哲学的理解还停留在非常表面的阶段,经过对这本书的学习,我知道了哲学是一门“爱智”的学问,它不是既定的知识,不是现成的理论,不是实例的解说,不是枯燥的条文,而是对生活信念的追求,对经验常识前提的探索,对历史进步尺度的反思。这种智慧致力于激发人们的想象力,批判力和创造力 ,弘扬人们的主体意识,反思态度和探索精神。这些能力和精神又恰恰使我们所缺少的,因此,学习哲学,向哲学索取智慧,是每个人都应付诸行动的事。 哲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常新的学问。如果我们不想

7、把它滞留在哲学家的书本里和课堂上,而是以一种时代精神的精华,直面世界,直面社会,直面人生,直面我们的精神家园,它就会对人们的德性修养及其系统构筑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首先,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系统的世界观指导。人类的思想史表明,任何时代都有自己的哲学。但从根本上说,任何时代的哲学都是一种世界观理论体系。音乐大师贝多芬曾这样说过:“哲学是带电本质的结晶;哲学的目标是寻求一个具有基本原理的基础,头脑是需要借助于哲学才能达到崇高境界的。”这是很有道理的。因为,哲学世界观以人的实践认识为枢,以人与世界的关系为经纬,解决的是人们对于现实世界的理论把握问题。这种“现实世界”显然既不是玄妙的天国,也不是骇人

8、的地狱,而是活生生地存活在我们的生活世界里。 其次,哲学为人的德性修养提供慎思高远的人生信念。从某种意义上看,世界观、历史观和价值观都要以一定人生观的形式显现出来。因为,任何思想、理论和观念都是“为我”的,即导源于人的实践或认识的需求,都被注入了或寄托了人生的理想、信念和追求,因而也就具有了人生观的意义。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李大钊同志就曾指出:“哲学者,笼统地说,就是论理想的东西。”这实际道出了哲学特别是中国哲学的真谛。 在我看来,哲学对我们每个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为我们提供价值判断的标准,引领我们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本书中第一章第六节讲了哲学与价值观的关系,并把价值观定义为如何看待

9、和怎样评价人与世界关系的理论和方法。价值观的深层含义,在于它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根据,尺度和标准的哲学反思。人的生命活动是创造意义的生命活动,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清楚地知道什么事有意义的活动,什么是没有意义的活动。区分有无意义的根据是什么?评价有无意义的标准是什么?在理想与现实,个体与社会,进步与代价等诸多种类的矛盾中,如何确立评价的标准和选择的依据?这些都是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可以接触并探索出解决方法的问题。可见,哲学对人生价值观的选择影响重大。 哲学的另外一个重要作用是对人格的培养。冯友兰曾说:“照中国的传统,研究哲学不是一种职业。每个人都要学习哲学,正像西方人都要进教堂。学习哲学的目的,

10、是使人作为人能够成为人,而不是成为某种人。”基于这种理解,冯友兰提出,哲学的主题是内胜外王之道,所以学哲学不单是要获得这种知识,而且要养成这种人格。哲学从来就不只是为人类认识摆设的观念模式,而是内在于他的行动的箴言体系。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格,这也意味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哲学体系,这种体系引导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某些极端的情况下,这种哲学体系可以说是本人的传记,是本人最真实的展现。 在这本书中,作者还为我们阐释了哲学和宗教的区别与联系,区别与联系的具体内容姑且不谈,令我最受触动的是作者对宗教独到的见解。学习完此章节后,我对宗教有了重新的认识与思考。我懂得了虽然宗教世界是虚幻的,但宗教信徒对宗教世界的

11、虔诚信仰却是一种真实的心理状态。人们通过对宗教世界的信仰所表现出来的对宗教世界的依赖,虽然不会产生人对自然界的依赖所具有的现实内容,却是人依赖和掌握自然界的一种迂回的方式,因而也迂回地反映了人对真善美相统一的理想境界的追求,比如中国佛教思想大力弘扬善,体现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对理想境界的向往。因此,我们应该用哲学一分为二的眼光看待宗教,弘扬宗教中有利于宣扬真善美的部分,让宗教为哲学更好的服务。 哲学另一重要作用在于对美的追问。“世界上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哲学则为发现美,追求美创造无数这样的眼睛。在中国哲学史上,从先秦诸子到近现代的哲学大师,总是致力于对“天人合一”,“情景

12、合一”的真善美的统一的追求。柏拉图曾提出“美”是对“美的理念”的分有,康德提出“美”是“善”的象征,黑格尔提出“美”是具体化的“理念”?美的本质,美的存在,美的发现与创造,构成了以“美”为聚焦点的哲学问题,也构成了哲学家对艺术所创造的审美世界的追问。在追求美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探索并体验生命的形式,因为艺术美的根基就在于艺术本身的“生命形式”。艺术,只有显示生命的欢乐与悲哀,生命的渴望与追求,生命的活力与创造,才有艺术之美;欣赏艺术作品,只有体验到生命的广大与深邃,生命的空灵与充实,才能进入艺术的世界,才能以艺术滋润生命,涵盖生命,激发生命的创造,创造美的生活;哲学,只有把艺术当做“生命的形式”

13、,揭示艺术创造所蕴含的人性的奥秘,进而阐发艺术所体现的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才能真正地把艺术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篇三:哲学导论笔记(哲学研究生专用)】 哲学导论读书笔记 审美观 第一篇: 按主客关系来看待人与世界的关系,则无审美意识可言,审美意识不属于主客关系,属于人与世界的融合,即天人合一。 一、审美意识:人与世界融合的产物 1、审美意识在于“天人合一”与“情景合一” 审美意识是人与世界的叫人,人与世界万物交融不同于主客观的统一,它不是两个独立实体间的认识论上的关系,而是从存在论上来说,双方一向是合而为一的关系。审美意识是一种天人合一的“意境”、“心境”、“情境”。 2、“无我”“有我”

14、“忘我” 中国传统哲学重视天人合一,西方传统哲学重视主客关系。 “无我之境”:无主客之分,没有自我意识,原始天人合一; “有我之境”:有主客之分,有自我意识; “忘我之境”:超越主客关系达到更高级的天人合一 审美意识的核心在于“超越” 二、审美意识的特点:超越性 1、审美意识的直觉性:指审美主体面对客体的一种不假思索,无需推理就能立即把握与领悟的能力; 2、审美意识的创造性: 3、审美意识的愉悦性; 4、审美意识的超功利性 5、审美意识的诸种特性都在于超越主客关系和认识 三、审美意识给人以自由 自由本是超越的、彼岸性的、无法直观的,但在审美中自由却有了经验的,成为可以直观的。 审美是人之自由,

15、人之为人的体现,是人存在的表征。 审美意识超越并高于道德意识,但它并不是不道德,更不是否定道德,只是它不用道德标准来衡量。 第二篇 第十二章:审美意识的灵魂:惊异 一、传统哲学与惊异的对立 1、柏拉图:开哲学与惊异对立之先河 惊异就是对无知的意识,或说是求知欲的兴起,柏拉图把世界分为可理解的世界和可感觉的世界,哲学的展开和目的不是惊异于感性世界的感性表象,而是在于可理解的世界中关于对立面的梳理。 2、黑格尔:哲学超出惊异 黑格尔把惊异理解为只是激起精神的东西的开端,而不是对人真正有价值的,值得追求的目的即精神的东西本身,惊异意味着刚刚从无自我意识中惊醒,至于真正清醒的状态,即“精神的东西”本身则不属于惊异。 哲学的目的不是惊异而是超出惊异。 二、惊异是哲学和审美意识的灵魂 海德格尔说:“说哲学的开始于惊异,意思是:哲学本质上就是某种令人惊异的东西,而且哲学越成为它之所是,它就越令人惊异。” 海德格尔认为惊异就是惊异于“人与存在的契合”“哲学就是与存在者的存在相契合” 第三篇 美与真善 一、古希腊时期 美从属于真和善 柏拉图:贬低艺术,因为它是对现实事物的模仿,而现实事物又是对理念真理的模仿,艺术成了对模仿的模仿。 亚里士多德:认为艺术应模仿事物的普遍性和理想性,而不是简单模仿现实事物的形象,但他仍认为真对美起主导作用。 苏格拉底:认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