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644970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7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化工分离工程复习题.doc(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复习题一、 填空选择: 1. 分离作用是由于加入(分离剂)而引起的,因为分离过程是( 混合过程 )的逆过程。2. 衡量分离的程度用(分离因子)表示,处于相平衡状态的分离程度是(固有分离因子)。3. 分离过程是(混合过程)的逆过程,因此需加入(分离剂)来达到分离目的。4. 工业上常用(分离因子)表示特定物系的分离程度,汽液相物系的最大分离程度又称为(理想分离因子)。5. 固有分离因子是根据(气液相平衡)来计算的。它与实际分离因子的差别用(板效率)来表示。6. 汽液相平衡是处理(气液传质分离)过程的基础。相平衡的条件是(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7. 当混合物在一定的温度、压力

2、下,满足( )条件即处于两相区,可通过(物料平衡和相平衡)计算求出其平衡汽液相组成。8. 萃取精馏塔在萃取剂加入口以上需设(萃取剂回收段)。9. 最低恒沸物,压力降低是恒沸组成中汽化潜热(小)的组分增加。10. 吸收因子为(),其值可反应吸收过程的(难易程度)。11. 对一个具有四块板的吸收塔,总吸收量的80%是在(塔顶釜两块板)合成的。12. 吸收剂的再生常采用的是(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用蒸馏塔)。13. 精馏塔计算中每块板由于(组成)改变而引起的温度变化,可用(泡露点方程)确定。14. 用于吸收过程的相平衡关系可表示为(L = AV)。15. 多组分精馏根据

3、指定设计变量不同可分为(设计)型计算和(操作)型计算。16. 在塔顶和塔釜同时出现的组分为(分配组分)。17. 吸收过程在塔釜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液的(该组分的最大浓度)。18. 吸收过程在塔顶的限度为(),它决定了吸收剂中(自身挟带)。19. 吸收的相平衡表达式为( L = AV、),在( 温度降低,压力升高)操作下有利于吸收,吸收操作的限度是( )。20. 若为最高沸点恒沸物,则组分的无限稀释活度系数与饱和蒸汽压的关系式为( )。21. 新型的节能分离过程有( 膜分离 )、(吸附分离)。22. 常用吸附剂有(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23. 54A分子筛的孔径为( 5埃 )

4、,可允许吸附分子直径(小于5埃)的分子。24. 离程分为(机械分离)和(传质分离)两大类。25. 传质分离过程分为(平衡分离过程)和(速率控制过程)两大类。26. 分离剂可以是( )和( )。27. 机械分离过程是( )。吸收、萃取、膜分离。渗透。28. 速率分离的过程是过滤、离心分离、吸收、萃取、( )。29. 平稳分离的过程是过滤、离心分离、( )。膜分离。渗透。 气液平相衡常数定义(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的比值)。30. 当萃取塔塔顶产品不合格时,可采用下列方法来调节( a )。a.加大回流比 b.加大萃取剂用量 c.增加进料量31. 液相进料的萃取精馏过程,应该从何处加萃取剂( C )。a

5、.精馏段 b.提馏段 c.精馏段和进料处 d.提馏段和进料板33. 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A)二元理想溶液的压力组成图中,总压和各组分的分压与液相组成都成直线关系(B)完全互溶的二元物系,不形成恒沸物的非理想溶液的蒸汽总压都介于两纯组分蒸汽压之间(C)完全互溶的二元物系,由相律可知恒沸物在两相平衡时其自由度为“0” (D)完全不互溶的二元物系,当处于平衡状态时总压等于两饱和蒸汽压之和34. 在填料塔中,低浓度难溶气体逆流吸收时,若其它条件不变,但入口气量增加,则出口气体组成将( )。 (A) 增加 (B)减少 (C)不变 (D)不确定 35. 在液相部分互溶的二元系恒温相图中,下列()系统

6、的两液相共存区的溶液蒸汽压大于两纯组分的蒸汽压,且蒸汽组成介于两液相组成之间。(A)均相恒沸物 (B)非均相共沸物(C)非均相共沸物和均相恒沸物 (D)既不是非均相共沸物也不是均相恒沸物36.下列关于吸附过程的描述哪一个不正确( C )。(A)很早就被人们认识,但没有工业化 (B)可以分离气体混合物(C)不能分离液体混合物 (D)是传质过程1.分离剂、混合过程 2.分离因子、固有分离因子 3.混合过程、分离剂4.分离因子、理想分离因子 5.气液相平衡、板效率6.气液传质分离、所有相中温度压力相等,每一组分的化学位相等 7.、物料平衡和相平衡 8. 萃取剂回收段 9. 小10.、难易程度 11.

7、塔顶釜两块板12.用蒸汽或惰性气体的蒸出塔、用再沸器的蒸出塔、用蒸馏塔13.组成、泡露点方程 14. L = AV 15. 设计、操作 16.分配组分17.、该组分的最大浓度 18.、自身挟带19. L = AV、温度降低,压力升高、,20. 21.膜分离、吸附分离 22.硅胶、活性氧化铝、活性炭 23.5埃、小于5埃 24、机械分离、传质分离 25、平衡分离过程、速率控制过程 26、能量、物质 27、过滤、离心分离28、膜分离、渗透 29、吸收、萃取 30、气相组成和液相组成的比值二、 判断: 1. 分离过程是将化合物分离成为组成互不相同的两种产品的操作。 ()2. 气液平衡常数i=iL,适

8、用于气相为理想气体,液相为理想溶液。 ()3. 在选择共沸剂时,应使原有组分间生成共沸物。 ()4. 结晶过程可分为溶液结晶、熔融结晶、升华和沉淀四类。 ()5. 液体在板式塔塔板上的纵向混和有利于板效率的提高。 () 6. 任何逆流流动的分离设备液泛是其处理能力的极限。 ()7. 选择分离过程最基本的原则是可行性。 ()8. 化学吸收的类型是按化学反应类型划分的。 ()9. 分离因子为1时,表示两组分不能用精馏方法将其分离。 ()10. 化学吸附就是伴随有化学反应的吸附过程。 ()11. 纯组分的饱和蒸气压大小不仅与温度有关,还与溶液的数量有关。( )12. 精馏过程所需的最少理论板数与进料

9、中易挥发组分含量无关( )13. 恒沸精馏流程中恒沸剂用量过多,则塔底流出的是恒沸剂和重组分的混合物。( )14. 如果二元物系有最大正偏差存在,则此物系所形成的溶液为最高温度恒沸物。 ( )15. 在萃取精馏操作中,溶剂回收段液相流率小于气相流率。 ( )16. 吸收中吸收因子小的组分主要在塔内顶板被吸收。( )17. 无论A-B组成何种物系,若A为轻组分,则分离时易挥发组分一定是A。 ( )三、 问答题: 1. 简述绝热闪蒸过程的特点。绝热闪蒸过程是等焓过程,节流后压力降低,所以会有汽化现象发生,汽化要吸收热量,由于是绝热过程,只能吸收本身的热量,因此,体系的漫度降低。2. 图中A塔的操作

10、压力量对比20atm,塔底产品经节流阀后很快进入B塔。B塔的操作压力为10atm,试问:a.液体经节流后会发生哪些变化?b.如果B塔的操作压力为5atm时,会与在某些方面10atm下的情况有何不同?(1)经节流后有气相产生,由于气化要吸收自身的热量,系统温度将降低。(2)B塔的操作压力为5atm时比操作压力为10atm时气化率大,温度下降幅度也大。3. 普通精馏塔的可调设计变量是几个?试按设计型和操作型指定设计变量。普通精馏塔由4个可调设计变量。按设计型:两个分离要求、回流比、再沸器蒸出率;按操作型:全塔理论板数、精馏段理论板数、回流比、塔顶产品的流量。4. 简述逐板的计算进料位置的确定原则。

11、使全塔理论板数最少为原则,看分离效果的好坏来确定。从塔底向上计算时,xlk/xhk越大越好,从塔项往下计算时,ylk/yhk越小越好。5. 有一烃类混合物送入精馏装置进行分离,进料组成和相对挥发度a值如下,现有A、B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你认为哪种方案合理?为什么?异丁烷 正丁烷 戊烷摩尔%25 30 45a值 1.24 1.00 0.34由于正丁烷和异丁烷是体系中最难分的组份,应放在最后分离;进料中戊烷含量高,应尽早分出。所以方案B是合理的。6. 什么叫表观吸附量?下图的点E,D,C三点表观吸附量为什么等于零?曲线CD及DE说明了溶质优先被吸附还是溶剂优先被吸附?为什么?a.C,E点为纯溶液,所

12、以吸附前后无浓度变化,表观吸附量为零。D点,按溶液配比吸附,所以吸附前后也无浓度变化,表观吸附量为零。b.EE 溶剂优先被吸附。c. DC溶刘优先被吸附。7. 吸附质被吸附剂吸附一脱附分哪几步?a.外扩散组份穿过气膜或淮膜 到固体表面;b.内扩散组份进入内孔道;c.吸附;d.脱附;e.内反扩散组份内孔道来到外表面;f.外反扩散组份穿孔过气膜或液腊到气相主体流。8. 在吸收过程中,若关键组分在操作条件下的吸收因子A小于设计吸收率 ,将会出现什么现象?此时,吸收塔无论有多少块理论板也完不成给定的分离任务,只能达到小于等于A的吸收率。正常操作时,A应大于吸收率 。9. 简述萃取塔操作要注意的事项。a.气液相负荷不均,液相负荷远大于气相负荷;b.塔料的温度要严控制;c.回流比不能随意调整。四、应用题针对某混合物提出详细分离方案,包括分离流程和设备。(略)涟江为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排水通道,隧道设计标高高于最低排水基准面,隧道区山脊内沟谷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小,受季节影响明显,地表水不发育,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及运营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