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

上传人:平*** 文档编号:9864396 上传时间:2017-10-05 格式:DOC 页数:18 大小:466.0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筑设计课程建设报告(1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编号北京地区高等学校精品课程评选材料课程建设报告报送单位: 清华大学课程名称: 建筑设计课程负责人: 朱文一2008 年 5 月 8 日课程建设报告1课程建设的基础建筑设计课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自 1946 年清华大学建筑系建系开始就受到师生的极大关注,并遵循梁思成先生提出的“体形环境论”进行课程营建,确立了“清华大学建筑课程就是以造就这种广义的形体环境设计为目标”的教学指导思想。至五、六十年代,逐渐形成了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的教学体制,建筑设计课的重点是强调“专业基本功”的学习,重视实践环节,提倡“真刀真枪”地进行设计训练。80 年代后,随着改革开放,建筑设计课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强

2、调在拓展学生知识的基础上,提倡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特别注重国际交流,并首创了与国外知名院系合作教学的模式。因此,1993 年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申报的“提高教学质量,迈步走向世界”教学成果获教育部国家教学优秀一等奖。进入新世纪以来,在吴良镛先生“广义建筑学”理论和“人居环境科学”指导下,确立了“基本功训练与建筑理解相结合” 、 “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相结合”的课程教学理念,并随着“6 年制本硕统筹培养”模式的实施,整合并确立了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的基本框架,提出了三级设计教学平台模式,即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提高平台,以充分体现建筑设计教学的传承性、实践性、创新性和连贯性,为实现“职业建筑

3、师与专业帅才结合”的专业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建筑设计课采用师徒辅导方式或 studio 教学方法,总学分为 44,共 704 学时;每周 8 学时,教学周期以 8 周为主,4 周、2 周为辅,少数为 16 周。目前,建筑设计课有专职教师 60 人,其中院士 3 人(吴良镛、关肇邺、李道增) ,教授 24 人,占 40.0%;副教授 23 人,占 38.3%;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 40 人,占 66.7%;出国一年及一年以上的教师 36 人,占 60%。2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建筑设计课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体现在:“一个基础” ,即以人居环境科学为基础,在建筑设计课中体现为建筑、规划、景观和技术四位

4、一体的知识架构,整合多学科知识,培养学生整体设计的观念和方法;“两点关注” ,关注国家建设前沿、关注学科发展前沿。针对建筑学专业应用性强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课中注入绿色建筑、信息技术等国家建设和学科前沿内容,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职业使命感的培养;“三项结合” ,教学、科研和实践三结合,在建筑设计课中增加社会调研内容,并将学术研究的最新进展与教学结合,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课程建设指导思想为引导,结合清华大学建筑学专业“6 年制”学制改革,作为建筑学专业主干课程的建筑设计课形成了 6 年贯通的三个培养平台:基础平台、专业平台和提高平台,强调教学的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在整合

5、和建设建筑理论、建筑技术、建筑历史、规划理论、景观理论等系列课程中,凸显建筑设计课的专业主干地位,构成主线清晰、自成体系,相互交融、完整统一的建筑学专业系列课程架构。 (参见下图)3教学内容体现的基础性、创造性、前沿性在建筑设计课的“三个平台”中,基础平台对应第一、第二年级设计课教学,内容重点体现专业知识的基础性;专业平台对应第三、第四年级设计课教学,内容重点关注学生创造性的培养;提高平台对应第五、第六年级设计课教学,重点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科发展前沿领域的同步与关联。据此架构,近年来各个年级设计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重点体现如下:一年级建筑设计:延续 2000 年以来的“综合训练”改革思路,为进一步

6、强化设计课程的基础性,从 2007 年开始,在教学内容上确立了融知识学习、技法训练和能力培养为一体的造型基础、空间基础、环境应对基础、功能应对基础四大要素训练板块;在课程组织上确立了从简到繁、从分解到综合的梯级序列关系;在教学方法上强调从体验分析和概念设计入手进行设计构思,并重视对设计过程和设计思路的梳理与总结。从而实现了从传统的“类型设计”教学理念向更为体现建筑基础教学本质的“要素设计”教学理念的转变。二年级建筑设计:打造别墅、老人院、幼儿园、教学楼等经典设计题目,本着以训练学生的创造力和解决综合问题的力为目的,倡导研究型教学,主要采用studio 教学方式。以设计技能和设计基本功训练为目的

7、,以综合训练和混编辅导方式为主要教学方式。专业平台年级四年级课设计课设计基础平台一年级课程设计二年级课程设计四年级课程设计建筑设计 2建筑设计 3建筑设计 4居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专题大型公共建筑设计建筑城市景观设计专题建筑设计 1建筑设计 5(含生态设计)城市设计专题建筑设计 6三年级课程设计建 筑 设 计 课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强调设计地段和设计对象的真实性,以引导学生关注实地调研分析、关注不同人群在不同空间中的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提高学生的方案设计的应对能力;初步引入建筑结构、建筑构造、建筑材料等知识因素以及相关建筑设计规范,逐渐加大设计的复杂性,促进学生树立系统而全面的建筑观念,实现整合

8、要素、夯实基础之目的。三年级建筑设计:从建立学术活动周到确立“设计专题”教学方式,三年级设计课教学重点关注并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设计内容涵盖建筑设计、城市规划、景观设计、建筑历史、建筑技术等学科领域,设置了生态建筑设计、计算机生成建筑设计、城市保护设计、村镇规划、古典园林设计、建造设计、场地设计、城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设计专题,为学生创造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平台,促进学生建筑设计创造性思维的形成。 四年级设计课程:包括大型公共建筑设计、住区规划与住宅设计、城市设计三个组成部分,强调教学内容的综合性与实践性,在培养学生全面的专业知识和综合建筑观念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及综合解决问题

9、的能力。建立开放性教学体系,鼓励和启发学生根据所选择地段,在调研分析和项目策划的基础上,自己拟定设计任务书;提供与使用者和城市管理部门交流的平台,并引入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参与课程教学,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切实了解新世纪国家大建设的需求,另一方面可以促进学生职业素养的提高。4教学科研相长(教学研究)作为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如何培养并提高学生的创造能力和综合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奠定学生合理而系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应是本课程的重点及难点。建筑设计课的教学研究主要从四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1)传承发展:师徒式“手把手辅导”是清华大学建筑系 60 年来的教学传统,

10、它对于强调动手能力的建筑设计训练具有“言传身教”的独特优势。面向新世纪、新理念和新需求,建筑设计课将这一传统方法与开放式、讨论式教学模式相融合,增加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对于开阔思路,增加知识,提高能力都有着十分积极的意义。2)学科交叉:学科交叉是有效扩展学生知识范围、培养并提高学生综合解决复杂问题能力的有效方法。在人居环境科学理论指导下,实现了设计课中一级学科内部的学科交叉,强调建筑、规划、景观、历史、技术理论系列课与建筑设计课相交融,并尝试进行跨学科的交叉,重点包括社会、经济、技术、生态等与建筑学专业密切相关的领域,奠定了学生合理而系统的知识结构,充分拓展了学生的学术视野。

11、3) 因材施教:创造能力的培养是建筑设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知识结构及其专业水平,采取了分阶段、分层次的培养思路。低年级重在基础知识、观念的建立与把握,强调通过分析、调研、构思、处理等设计思维逻辑过程的训练,逐步建立起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研究意识。高年级以教师课题研究为教学平台,将前沿建筑理念引入设计教学之中,如生态建筑理论、非线性建筑理论等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选择,形成多样的 studio 教学模式,通过调研、讨论、点评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原创性思路,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4)实践教学:建筑设计课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制定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实践管理机制及运行规范,并

12、有着稳定的国家大型设计院教学实践基地,在全国建筑学专业教学评估中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5采用的教学方式与方法教学方式:建筑设计课以“师徒式”授课方式为基础,加大“教”与“学”的互动,通过讨论课、评图课、专家点评等多种方式,营造开放式的、多学科交叉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设计创造力;搭建广阔的设计课程教学平台,组织国际国内建筑院系学生课程联合设计,鼓励学生参加国际国内设计竞赛,培养学生开阔的学术视野;在设计课程内容的设置上、在建筑教学环境的配置上,紧密结合工艺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新进展,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创造力的空间。教学方法:建筑设计课第一、第二年级以设计技能训练、设计基本功训练为主,以“手把手”教

13、学为主要授课方法,辅以教师评图,初步形成设计交流氛围,搭建专业设计学习的基础平台;第三、第四年级为设计发展和专业阶段,倡导“研究型”教学方法,即发挥教师以及外聘学者的学术研究优势,主要采用“专题设计”方式教学,教师通过评图与学生广泛、深入地讨论问题,研究方法,激发学生的创造能力;第五、第六年级设计课教学以“参与式”教学方法为主,提倡学生广泛参加国际国内建筑与城市设计竞赛,关注国家建设和学科发展前沿课题,提高学生的设计水平,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全面提升。6实践教学条件建筑设计课采用“师徒式”教学方式,需要专门的教学空间。现有专用设计教室 1500 平方米、模型室 400 平方米、室外设计课实践教

14、学空间 1000 平方米。建筑设计课评图和展示空间为建筑馆门厅、多功能厅、陈列廊等公共空间,约 1200 平方米,配有 8 台大屏幕液晶显示器,供设计课教学分组课堂教学使用。另有计算机辅助设计(CAD)专用教室 120 平方米,可供一个年级学生设计课教学同时使用。建筑模型教学中心是建筑设计课重要的配套实验空间和实践场所,学生可以在此学习操作设备,进行课程设计模型的制作。近年来,建筑学院在已有设备车床、铣床、钻床、木工联合机床等基础上,购置 2 台激光雕刻机、1 套德国费斯托木工组合工具台、模型木工机具;同时新增 4 台拉坯机、1 台电窑等制陶器具与设备;此外,还增添了 1 台铣床、1 台金属机

15、床、电切割、电焊设备等用于金属加工的机器设备。模型室拥有较齐备的金属、木材、泥土等常规材料的制作工具,为系列设计课程中的模型制作提供了强大的教学支持。网络教学中心自 1999 年以来有很大发展。在“211 工程”和“985 工程”学科建设项目的支持下,建设并多次更新了建筑学院局域网及外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教室和城乡建设区域环境信息实验室,用于学生建筑设计课教学,并与建筑图书馆、建筑教学档案中心联网。学院投资 30 万元购置用于建筑环境模拟的 2 台图像工作站和 VR(虚拟现实)试验系统。中外文图书资料是建筑设计课最重要的教学条件之一,建筑学院建筑图书馆拥有近 8 万册建筑专业书刊和 43 万件教

16、学档案资料,在国内建筑院校中名列第一。建筑设计课所有课件均实现多媒体化,全部讲课与学术讲座均有录像资料,成为重要的教学资源。与建筑设计课紧密相关的其他实验室还有建筑构造实验室、建筑物理环境实验室等约 800 平方米。此外,清华大学人居环境中心、建筑节能研究中心,教育部生态建筑研究中心,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空间信息技术在文化遗产保护中的应用等省部级实验室,为建筑设计课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7课程特色建筑设计课的课程特色可以归纳为“三性一化”:综合性建筑设计课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涉及理、工、文、艺诸领域,具有科学与艺术、理工与人文相结合的特点。在建筑设计课教学中,综合性体现为“五个结合”:基本功训练与建筑理解相结合;创造力与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建筑知识与专业理论方法相结合;设计过程与专业表达技能相结合;设计实践与综合设计能力相结合。交叉性建筑设计课是一级学科建筑学专业的主干课程,覆盖建筑设计及其理论、城市规划与设计、建筑历史与理论、建筑技术科学、景观规划与设计五个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教学,与建筑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试题/考题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