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9861435 上传时间:2017-10-04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3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word论文】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高等教育专业论文】(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1现代高校生活德育模式探究【摘要】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模式已暴露出较大的局限性,不能很好适应社会及人的发展需要。德育本源于生活,也为了生活,因此现代高校德育应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找寻失落的生活价值。本文从德育与生活的关系出发,探讨了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寻求支撑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着重研究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策略,提出要更新理念,坚持以人为本;丰富内容,突出实际生活;改革方法,发挥学生作用;延伸空间,注重校园文化。 【关键词】高校德育;生活德育模式;以人为本 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 (简称意见 )强调指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以

2、人为本,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从他们的思想实际和生活实际出发,采取喜闻乐见的形式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坚持知行统一原则,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努力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说服力、感染力。远离现实生活的传统德育模式已经暴露出越来越多的局限性, 意见为高校德育模式的改革创新,让德育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找寻失落的生活价值,提供了广阔的时代视野。 一、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 生活是生命的存在方式,生活世界是生命存活的世界,是生命求得意义与价值的活动空间。个体生命的发展不可能在抽象的科学世界里,而只能在富有人性的完整的生活世界中。作为德性养成的教育德育,与

3、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它必须以生活为基础,关注生活、体现生活、引导生活、提升生活。首先,德育源于生活。从历史的源头来考察,道德从根本上起源于生活的需要,源于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社会性交往。生活赋予德育以意义,生活是道德生命成长的沃土,为德育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源。其次,德育为了生活。生活是一个过程,既有现实性,又具有超越性,德育就是要引导人从当下的现实生活逐渐走向未来的可能生活。因而,生活不仅仅是德育的基础,也是德育的根本途径和最终目的。德育从终极意义上来说,是为了引领人们开拓创造新的美好的可能生活,为了让生命在美好中绽放光彩。最后,德育在生活之中。对此,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去把握。从横向来看,德育在

4、生活之中,德育要植根于现实生生不息的生活之中,直面生活的问题和困境,在具体的生活中才能赋予德育实际的内涵;从纵向来看,德育在生活之中,说明德育要随着生活的流变不断变化,生活是具有过程性的不断发展变化着的,因此德育也应随着生活的变化不断呈现新的特征。 高校生活德育模式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以大学生的现实生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关注受教育者生命自由成长、德性养成的德育教育新模式。这种德育新模式克服了远离学生现实生活的那种滞后型、低效型、封闭型的德育模式的局限性,强调作为生活主体的大学生在德育教育中的主体参与性。 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2第一,生活德育模式的教育理念“以人为本” 。学生

5、是教育教学的终端,因而教育的本体应该是学生发展,或者说,是提高素质。这是因为,教育的目的在于人的素质发展,教育的基本动力、最重要的资源来自于人。除了反映学生的利益、学生在学校社会中的独立的自主的存在之外,更重要的是依靠学生来进行教育,把教育的全部价值归结到学生身上,以学生发展为教育的本体。 第二,生活德育模式的根本目的实践道德生活。学生是教育的目的而不仅仅是教育的对象,学生不是容器而是具有独立人格、自主意志与选择能力的主体。生活德育模式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塑造学生的主体人格,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活。一个在道德上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能够实践,

6、而且去努力追求,也正在实践着道德生活的人。正如英国当代教育哲学家怀特所说:“真正受过教育的人应该是一个最有活力的人,用自己的全部热情去追求他所选择的生活,并全力以赴地投入到他的生活规划(life-plan)及其包含的各项具体内容中去 ”1 第三,生活德育模式的实践途径实际的生活。基于现实、实际的生活对学生实施教育,引导学生以积极的人生态度投入到现实的生活中,从而学会生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进而在生活中发展素质、提升能力。 二、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理论依据 首先,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依据。 2003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第一次全面、完整地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

7、、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2005 年 10 月,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五中全会再次强调,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把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明确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为什么要发展、为什么发展和怎样发展的重大问题,也为高校德育工作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 生活德育模式是科学发展观在德育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在对当代社会发展过程中,人的主体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的反思。所谓以人为本,就是社会的一切发展既依赖于人的发展又是为了人的发展,人既是发展的目的,又是发展的手段。 “以人为本”是

8、高校德育工作的根本宗旨,是高校德育工作改革的基础和落脚点,也是高校德育工作创新的理论根源。高校德育工作要突显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为学生的发展服务。现代的高校德育必须把工作的切入点放在大学生身上,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其次,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精髓。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命题。陶行知多次说:“生活教育是给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从效力上说,教育要通过生活才能发出力量而成为真正的教育。 ”生活是教育的3源泉,教育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陶行知生活教育理

9、论告诉我们,生活是德育的基础,是德育的意义之源。同时,德育又能够提升生活的意义,对生活起积极的促进作用。从本质上讲,德育只有植根于生活世界,才能有深厚的基础和强大的生命力。可见,要充分发挥德育的作用,不能离开生活,必须紧密联系生活,在生活中进行。 三、高校生活德育模式的基本策略 第一,更新教育理念,坚持以人为本 要进一步加强德育工作,增强德育实效性,首要的问题不是如何去做的问题,而是思想观念问题,这是基础、前提。因为,只有思想观念创新了,才能引起方法和途径的变革。现代教育观特别注重学生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与自我教育,学校德育只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德育的民主化程度才能不断提高,德育的实效性才

10、能不断增强。那种漠视学生感受,忽视学生实际的教育必然会扼杀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因此,新时期的高校德育应是人本教育,要在价值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环境上始终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作为高校生活德育的出发点。过去我们对高校德育工作的认识主要是立足于德育工作者,着眼点是“管理学生” ,视野上缺乏理念与思路上的创新,导致德育工作停留在比较低的水平。新时期的高校德育要以人为本,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以提高高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坚持以人为本,把大学生的成长成材作为高校生活德育的落脚点。新时期

11、的高校德育的根本价值取向应当回归到学生身上,把学生、学生的生活、学生的发展作为工作的核心,一切从学生出发,一切为了学生,一切服务于学生。把学生作为学校教育的发展主体,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整体能力的增强,激发学生自我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真正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形成教育与自我教育的合力,从而把高校德育提升到和谐校园、和谐社会这个更高的层次上。 第二,丰富教育内容,突出实际生活 德育内容所要解决的是在德育过程中要教什么、学什么的问题,一般说来,就是指在德育过程中所要传递或使学生掌握、形成的价值观念等。无论从哪个角度讲,实质性的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否则,德育的最终目的就会落空,无法

12、培养出一个具有健全人格、自觉实践道德生活的人。离开具体内容的支撑,整个德育过程也将流于空洞和变得毫无寄托。生活德育模式不仅要让德育离学生“更近” ,关注学生自身以及学生与他人、自然、社会和国家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学生的精神生活、日常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使其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生活德育模式还要让德育变得“更实” ,把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作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关注学生切身利益、维护学生合法权益,这样才能保证所培养的德性是富有生命活力和充满生命气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概念、教条或其他外在于人的生命存在的东西。 实践证明,有针对性地开展生活德育,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

13、而且能极大增强德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 4第三,改革教育方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新时代的大学生主体性、选择性、观点多样性特点突出,更加关注社会生活和讲求实效,更加注重主体的自我感受,更善于独立思考,更希望在平等的交流中追求真理,更喜欢在对社会现实的思考中选择真知。因此,改革创新新时代的德育方法,要更加注重个体针对性,挖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作用,实现从注入式向启发式、看管型向自主型、封闭性向开放性、单一化向多样化的转变。 高校生活德育模式就是要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师以讲解为主的“教”的方式和学生被动接受的“学”的方式,按照学生的需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下

14、自己发现问题,主动获取知识。这样,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教师的讲授,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主发展的需要,最大限度做到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主动”中发展,在“合作”中增知,在“探究”中创新,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使高校德育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活力。 第四,延伸教育空间,注重校园文化 当代西方德育理论告诉我们,个体道德的形成和发展是由于个体内部活动和社会群体影响发生交互作用的结果。美国“认知发展道德教育理论”学派代表人物科尔柏格主张,要充分利用环境氛围等教育资源促进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健康发展。环境也是一种教育资源,因此我们要突破传统的课堂教学空间,把高校德育延伸到课堂外,构筑学习、生活一体化的德育空

15、间。为此,要特别重视校园文化的建设,有效发挥其育人功能。 大学校园文化是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以校园为空间背景,围绕教学活动和校园生活而创建的校园精神,以及培养这种精神所需要的文化环境的总和,是维系学校团体的一种精神力量。校园文化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教育力量,它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氛围使生活在其中的每一位成员都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思想观念、行为准则、价值取向等方面产生认同,实现对人的精神、心灵、性格的塑造。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构成了校园文化四个不同层次而又互相联系的内容:精神文化是校园文化的核心,制度文化是校园文化的保证,行为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外在表现,环境文化是校园文化的基础。在校园文化的建设中要坚持娱乐性与思想性的统一,要坚持现实性与学术性的统一,倡导建设积极、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建设和谐和美的校园文化,使其成为高校生活德育的一个重要载体,实现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基金项目:2006 年广东药学院教育教学研究课题 【参考文献】 1约翰怀特.再论教育目的M.李永宏,译.教育科学出版社,1997:138.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经济论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