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城计》的课件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8600214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53.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空城计》的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空城计》的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空城计》的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空城计》的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空城计》的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空城计》的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空城计》的课件(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空城计的课件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故事情节。 2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感受诸葛亮的勇气和智慧。 3简单了解三个演义。 4积累下列词汇:遁、蜂拥、隐匿、失色、骇然、笑容可掬、旁若无人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结构,把握文章内容。分析诸葛亮和司马懿的性格特征。 教学方法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教师适时加以点拨。 课时安排2课时 二、课文字词 分拨:分派。拨:b(拨弄);拔:b(拔河)飞马:这里指骑着快马传送紧急军情的人。 司马懿(y): 蜂拥:像蜂群似的拥挤着。 失色:因惊恐不安而变了脸色。 旌旗jng:旌:古代用羽毛装饰的旗子。又指普通的旗子: 隐匿:n:隐瞒;隐藏。 城铺:P城

2、上巡哨的岗棚。妄行出入:不遵守规定,随便进出。 擅动:任意,随意的举动。鹤氅chng:用羽毛编成的外衣。纶gun巾:用青色丝带编的头巾。伦:ln(伦理) 敌楼:筑在城上,用来观察敌情的城楼。“凭栏”:原意是靠在栏杆上,课文中指靠近栏杆。 哨”:巡察,探察。 模:m(模样)(模子mz);m(模型)(模糊) 笑容可掬(j):形容满脸笑容。掬:双手捧着。 麈尾zh:即拂尘。 旁若无人:不把旁人放在眼里。 莫非:莫不是,大概。表示推测。抚f掌:拍手表示高兴。即“拊掌而笑”“骇然”:课文中指惊讶的样子。 丞chng相之机”:这里指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机,能适应事物变化的,灵活的。 遁:dn逃跑,逃离。 言

3、讫(q):说完。讫:完结,终了。 “得不为wi司马懿所擒乎”:怎能不被司马懿捉住呢?得不,怎能不。为所,表被动,相当于“被”。 三、课文朗读: 四、课文导语: 调dio寄临江仙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qio江渚zh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曲调。在宋时,词是唱的,它的概念一如现今的歌词,只不过宋词有一个固定的曲调,这便是“词牌”,一种词牌有一个曲调,可惜这种唱法已经失传了900多年。寄:依靠,托付。调寄临江仙:曲调依附于临江仙) 五、常识(分发) 罗贯中(1330?1440?): 元末明初小说家、戏

4、曲家。名本,字贯中。杭州人,祖籍太原。他出生于元代,死于明初,他生平不见史传,据一些片断材料说,他性格孤僻,“与人寡合”,因“遭时多故”,东奔西走,“不知其终”。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多方面的,据说小说创作有数十种,曾写过十七史演义,除三国演义外,还有隋唐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三遂平妖传等。他写过杂剧,有赵太祖龙虎风云会。 三国演义: 全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故事从东汉灵帝中平元年(184)黄巾起义写起,到晋武帝太康元年(280)止。以魏、蜀、吴三国的兴亡为线索,描绘了三国时期尖锐复杂的统治军事斗争。书中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几次大战役,如袁、曹官渡之战,魏、蜀、吴赤壁之战,吴蜀陵彝y之战。每次战役各有特色,很

5、少雷同,是我国古典文学中描写战争的成功之作。作者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人物形象:爱民如子的刘备,有惊人智慧的诸葛亮,打着“扶持汉室、拯救黎民”旗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等(曹操被称为“奸绝”,关羽被称为“义绝”,诸葛亮被称为“智绝”“诸葛亮多智而近妖”鲁迅评语)表现出鲜明的“拥刘反曹”的正统思想和儒家的仁政思想。同时也谴责了雄豪混战及暴君的苛政,寄托了人民渴求明君仁政,社会安定的愿望。三国演义是我国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也是我国第一部最完整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有人认为它是我国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三国演义也受到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它被翻译成多国文字,风行世界,并被称为“一部真正具有丰富

6、人民性的杰作”。且“文不甚深、言不甚俗”便于阅读。 三国演义的社会影响十分巨大,不仅对政治、军事、思想和文学艺术有着明显的影响,而且在经济领域也表现出不凡的魅力,近十几年,世界一些著名企业的厂长经理都读这本书,有的还把它作为厂长经理必读书。 空城计: 三十六计中的第三十二计,其战略是“虚者虚之,疑中生疑。刚柔之际,奇而复奇”。这是一种心理战术,在己方无力守成的情况下,故意向敌方暴露我城内空虚,就是所谓“虚者虚之”。敌方产生怀疑,便会犹豫不前,即“疑中生疑”。诸葛亮的空城计名闻天下,把诸葛亮“智绝”的形象推向巅峰。 三十六计: 又名秘本兵法,是一部被称为“益智之荟萃、谋略之大成”的兵学奇书。它总

7、结了我国古代卓越的军事思想和丰富的斗争经验,是中华民族悠久文化的遗产之一。 第一套胜战计 第一计:瞒天过海,第二计:围魏救赵,第三计:借刀杀人,第四计:以逸待劳,第五计:趁火打劫,第六计:声东击西第二套敌战计 第七计:无中生有,第八计:暗渡陈仓,第九计:隔岸观火,第十计:笑里藏刀,第十一计:李代桃僵,第十二计:顺手牵羊第三套攻战计 第十三计:打草惊蛇,第十四计:借尸还魂,第十五计:调虎离山,第十六计:欲擒故纵,第十七计:抛砖引玉,第十八计:擒贼擒王第四套混战计 第十九计:釜f底抽薪,第二十计:混水摸鱼,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qio,第二十二计:关门捉贼,第二十三计:远交近攻,第二十四计:假途伐虢

8、gu第五套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偷梁换柱,第二十六计:指桑骂槐hui,第二十七计:假痴不颠,第二十八计:上屋抽梯,第二十九计:树上开花,第三十计:反客为主第六套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美人计,第三十二计:空城计,第三十三计:反间计,第三十四计:苦肉计,第三十五计:连环计,第三十六计:走为上计。 六、课内问题-串讲:(含语言分析)(板书出题目) 1、概括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按照情节的发展可以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阶段 开端(第1段):提炼出“司马懿十五万大军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司马懿兵临西城;再压缩成兵临西城”逼计 发展:(第2段)先概括为“诸葛亮巧施空城计”或“诸葛亮临危施计”,再提炼

9、成“临危施计”施计 高潮:(第3、4段),司马懿中了空城计司马懿中计司马中计中计 结局:(第5、6段),诸葛亮为众官释计诸葛亮释计孔明释计释计 2、阅读第一段,简单概括孔明采取空城计的原因。 双方兵力悬殊,且孔明身边没有武将。 3阅读第二段,分条阐述诸葛亮为空城计做了哪些准备。 藏起战旗、隐蔽士兵、大开城门、凭栏操琴 4、小说上下两部分都写到“空城计”,有什么不同? 通过司马懿的眼睛写孔明的“空城计”的状况。这一侧面描写和上一部分写孔明摆“空城计”的方法同中有异。基本内容相同,但在具体描写时又有变化,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角度不同。上段写士兵洒扫是“孔明传令”,孔明在城楼上焚香操琴是第三人

10、称的客观叙述;这里全是司马懿眼中的客观事实。 二是叙述的详略不同。上段详写孔明的部署,突出他的大智大勇,这里详写孔明的神态,突出他在强敌面前的镇定自若。 三是上段以叙述为主,这里则增加了一些生动的细节描写。如写孔明“笑容可掬”;写二小童一“手捧宝剑”,一“手执麈尾”;写洒扫街道者“低头”“旁若无人”。这些描写渲染了一种安闲、镇定的气氛,使得“空城计”的场面更加生动、传神。从这些描写中,完全感受不到这是一座空城,正因为如此,才能使得司马懿“大疑”。 5、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因和司马懿的叙说内容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描写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将孔明的想法到最后才揭示出来,不写在“传

11、令”部署之时? 懿y曰:“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今大开城门,必有埋伏。我兵若进,中其计也。汝辈岂知?宜速退。” 孔明曰:“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吾非行险,盖因不得已而用之。此人必引军投山北小路去也。吾已令兴、苞二人在彼等候。” “亮平生谨慎,不曾弄险”,这是司马懿退兵的依据。司马懿对诸葛亮的认识也并没有任何错误。但是,他只是考虑了在正常情况下诸葛亮的性格,而没有考虑到在特殊情况下诸葛亮的胆识,所以导致了他判断的失误。 孔明叙说“空城计”成功的原委。“平生谨慎,不曾弄险”的孔明这次冒险实为形势所迫。在打不过、守不住、跑不掉的危急形势下,诸葛亮急中生智,设置了

12、空城计,使司马懿作出了错误的判断和错误的指挥,有效地转变了敌我的优劣形势。应该看到,诸葛亮解西城之危,决不是侥幸取胜,而是有它的基础的,这基础就是对敌我双方精确的分析。诸葛亮既了解自己,又了解司马懿对自己的认识“平生谨慎,不曾弄险”,可谓知己知彼。他正是利用了司马懿对自己平时的认识,在危急的情势下,机智果断地设置了“空城计”,解了西城之危。司马懿也是知己知彼的,但诸葛亮却利用了司马懿的“知彼”,这就比司马懿要高明得多了。从现象上看,这一次是军事上的较量,但实际上却是一次智慧、才能、胆识的较量。 从行文上看,诸葛亮的叙述和司马懿的叙述,内容完全一致,甚至用词也多有相同,作者这样写说明孔明完全料定

13、了司马懿在“空城计”面前的判断和处理方法,突出地表现了司马懿高明,但孔明更棋高一着。 作者把孔明用计的想法写在最后,设置了悬念,增强了情节的惊险性和奇特性,使情节带有传奇色彩。 6、诸葛亮的笑中各有何含义? 笑容可掬抚f掌大笑拍手大笑 第一次的笑是故作轻松,故作姿态的笑;他的第二次笑是侥幸的、如释重负的胜利的笑;第三次笑是对司马懿的嘲笑,也是自豪的笑。 7、通过这三次笑,我们联系课文发生的故事,孔明应该是一个怎样的人? 足智多谋因为他传令“将旌旗尽皆隐匿大开四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围绕“空”设了一道计谋吓退司马懿。通过“大开四门”、“吾自有计”等语言描写,表现他镇定自若、

14、有勇有谋的统帅风采; 处乱不惊因为他没有像文武百官吓得不知所措,他“于城上敌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笑容可掬”地施展他的计谋。通过“凭栏而坐”、“焚香操琴”的动作描写表现他沉着果敢的指挥者素质。 神机妙算因为他料到司马懿疑心重,“此人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见如此模样,疑有伏兵,所以退去”,借他的疑心来使自己的计谋得以成功。 临危不惧因为“众官尽皆失色”,他却敢于在司马懿的敌军面前,镇定自若,面对敌人“笑容可掬,焚香操琴”设了一道空城计,以少胜多。 有胆有识总的来看,这篇文章是从两个方面来表现诸葛亮的智慧的。如果说情况紧急、处变不惊、镇定自若表现的是诸葛亮的“胆”的话,那么他对形势的准确分析和判断充分表现了他的“识”。他的胆来自于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他对问题的准确认识来自他的镇定和冷静的态度。 8、那司马懿应该是一个怎么样的人呢? 联系三国演义整部小说的故事发展来看,在“空城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