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市》教学课件设计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8599917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98.8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市》教学课件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市》教学课件设计(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市教学课件设计 教材分析: 山市处于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是继论语十则后第二篇文言文,是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初步。 本文所涉及的是科学现象,蒲松龄用精炼生动的语言描述了一次“山市”的形成、发展和消失的经过,极富想象力。本课学习主要以诵读为主,并能根据描述想象山市美景,了解科学知识,培养主动探究的习惯。文言字词不需要重点掌握,但也得作些了解,以帮助理解文意。 基本教学思路: 对诵读目标的处理,我设计了七读(时间是30分钟左右,其中理解读8分钟,背读5分钟,其它各遍读都在3分钟左右):先听师范读,掌握生字新词,再初读感知,了解文章大意,然后大声读,把课文读通畅,接着进行默读,理解课文内容,然后学生想象

2、读,根据所读到的文字来想象山市美景,坐在此基础上,学生美读全文,深化领悟,最后大声背读。这些步骤使学生渐渐地熟悉理解了课文,反反复复的诵读培养了学生对文言文的语感。对第二个目标的处理(用时10分钟左右),我打算是课上稍提激趣,课下自主解疑。 本课教学我设计了以下几个亮点:一是导入阶段,用优美的富有感染力的语言,给学生以熏陶;二是讨论反馈阶段,通过做游戏来掌握字词,使困难的文言字词学习变得活泼有趣,符合六年级学生特点;三是深化领悟阶段,在同学和老师的渲染下,学生脑海里有了山市美好景观的画面,此时学生美读,可能掀起一个高潮。四是激趣探究阶段,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师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来了解科学知

3、识。五是作业布置阶段,给蒲松龄先生写信说明山市的科学成因,既是对课文的巩固和延伸,又是对探究习惯的督促检查。 教学重点:反复诵读,培养语感。 教学难点:山市的有关科学知识。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感觉到秋天已经来到了吗?天空中秋风飒飒,秋雨潇潇,田野里枯枝颤抖,黄叶飘零,一派秋的庄严。是啊,秋天的满地落红,冬日的漫天飞雪,春时的嫩芽娇花,夏季的绿树浓荫,这些自然现象我们每个人每年都能看到。可是有一种美丽神奇的自然现象却好多年都难得一见,多数人一生都无缘看到。这种自然现象就是

4、海市蜃楼。幸好清代有一位写狐写鬼的文学家蒲松龄,根据目击者的叙述描绘了一次这样的景观山市(山市蜃楼),弥补了我们不得一见的遗憾。今天,让我们走进山市这篇课文,通过文字描述来欣赏一下这种奇特的景观。 板书题目作者,学生记住有关作者的文学常识。 二、诵读施标: 1、初读感知阶段: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读,标划生字词,并听出师故意读错的生字。然后打出电子词典,指定一学生领读生字。 2学生自由朗读2至3遍,力争读得声音饱满,通畅无阻。 读完之后,试着用一句话概括全文内容。 2、自主学习阶段: 老师先学了这篇课文,觉得这篇课文的目标可以有这两个。大家看同意吗? 打出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文意,

5、并能根据文字想象画面。 2、了解有关的科学知识。 3师布置自学任务,出示自学指导: 结合注释默读课文,理解词句意思,思考想象“山市”的初生、发展、高潮三幅画面。比一比谁理解得快。时间8分钟。 3、讨论反馈阶段: 4师生、生生之间以做游戏的形式来检查词句理解情况。 游戏: 甲:我来问,你来答。 某词的意思是什么? 乙:这个问题难不倒我。 师与一学生合作举例。如: 师:我来问,你来答。 山市高潮时出现的“危楼”是不是指“快倒的楼”? 生:这个问题难不倒我,“危楼”指的是“高楼”,它还站得好好的。 师:这座高楼是几间的几层的?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五间的、数不清几层的。里面的人有的靠着,有的站着,

6、干什么的都有呢! 师:它是怎么一步步消失的? 生:先渐低再渐如常楼渐如高舍,又倏忽如拳如豆消失了。 师:“危楼”一词在哪诗里还学过? 生:李白的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 然后学生之间热闹游戏,快乐掌握。师巡回听听。 5请学生根据文中几个表示时间的词语来描绘自己想象中的画面。 一两名学生描绘出画面。 师借机描绘: 你不经意地一抬头,看到不远处,突地出现青塔白楼,楼阁殿堂,街道里巷,并且车水马龙,人来人往。然后一阵大风,尘土飞扬,烟雾弥漫,只剩下那座高楼,灯光点点,人影屑屑,可是只一会儿,楼渐低,减低,直至如拳如豆消失不见。的确是很神奇啊! 这么美好的景观,我们得用同样美的朗读读出来。引入下一阶段

7、。 4、深化领悟阶段: 下面请同学们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美读课文投入感情,放飞想象,如醉如痴,物我两忘。 5、激趣探究阶段: 6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师生共同想办法探索“山市”成因。 师引导:这样的美景,古人却给它起了个瘆人的名字“鬼市”,为什么? 学生回答。 师点拨引导:古时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对所看到的现象无法做出解释。另外,多年的迷信思想的控制,叶使人们相信真有所谓鬼神。可是现在,科学的巨手早已揭开了这种景观的神秘面纱。同学们,我们通过什么方式可以了到更多海市蜃楼的知识呢? 学生七嘴八舌献计献策,然后明确:可以通过、上网、物理课本、十万个为什么等资料。 学生快快行动,看谁先查到谁读出来。 师引导:你明白这种现象是怎么回事了吗?这个解释远远不能满足我们的求知欲。同学们,要做明白人,就必须自己动手,探索研究。 那么,交给大家一个光荣的任务:六人一组,课下查阅资料,得到海市蜃楼的有关知识。然后整理成文,给蒲松龄写一封信。 三、作业布置: 请学生查阅资料后给蒲松龄写一封信,解释“山市”的科学成因。 板书设计: 要求学生记下板书上的几读,用于以后的文言文学习。 山市 蒲松龄 初读: 大声读: 默读: 想象读: 美读: 背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