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

上传人:明*** 文档编号:98599909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156.6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天净沙_秋思》教学设计(1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篇一:天净沙秋思优秀教案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福宝职业中学:杨廷利教学目标: 1、了解诗歌有关知识。 2、品味语言,体味诗歌意境。 3、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4、领会诗歌中蕴含的节奏美,提高诗歌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领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感情,诵读并背诵。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想像法。 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班级是一个成绩比较差的班级,学习诗歌,对他们来说,也许除了朗读以外 可能就没有别的印象了。所以,在课前我让学生收集一些有关乡愁的诗歌,教学中我尽量在教学中采用让学生朗读的方式去领会这首小令跟我们呈现出来的节奏美,让学生还原诗

2、歌中的画面来领会诗中展现的图画美,领会诗人表现的游子的思乡之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而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仍不得不想到这篇作品天净沙秋思。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怀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二、解题 “曲”是一种合乐歌唱的诗歌形式。元曲继唐诗宋词后兴起,是元代的新诗体。“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元曲是我国古代诗歌中的一种体裁, 兴于元代,又称散曲。马致远,

3、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生卒年不详,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元曲四大家”,杂剧以汉宫秋最著名,散曲存东篱乐府一卷。元代著名散曲家,早年热衷于功名,却屡不得志,经历了漂泊生涯20余载,本曲是这种漂泊生涯体验的结晶,是作者用血和泪写成的,是元曲中的“绝唱”,元人誉之为“秋思之祖”。 三、朗读诗歌 1、学生齐读,读文本 2、教师配乐朗读 2、学生给诗歌划分节奏,注意重音,读出感情: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学生配乐朗读 四、学生合作探究 赏景品情 1、四人为一组,讨论以下问题:

4、 (1)这首小令前三句十八个字,写了哪九种景物?分别有什么特点,你认为这样做有何好处? (2)体会篇末所写的:“断肠人”应是怎样的人? (3)说说这首小令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情思?其“情景交融”的特点是怎样在文中得到体现的? 以上问题由学生讨论,师适当点拨,共同明确: (1)这首小令共写了藤、书、鸦、桥、水、家、道、风、马九种景物,一字一词,一字一景,真可谓“惜墨如金”,但是凝练而并不简陋,九种景物名称之前分别冠以枯、老、昏、小、流、人、古、西、瘦等表现各自特征的修饰语,使各个景物都带上了鲜明的个性,又使本来互不相干的事物,在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构成了一个统一体,简约之中见出深细。 (2)独在荒

5、凉的古道上,顶着西风,骑着瘦马前行,太阳下山了,伤心的人正在天涯漂泊,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 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断肠人”就是漂泊在天涯极度忧伤的旅人。本句揭示“秋思”的含义,至于游子为什么漂泊到这里?他究竟要到哪里去?这些言外之意,尽可听凭读者去想象。 (3)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但人的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愁楚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可感的事情,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6、。 2、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学生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笔画,加深思考。 3、齐声朗读并背诵诗歌。 五、拓展延伸 让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六、总结 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就是道德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除了最后一句,全都是景语,而字字却是扣着“情”来写,古人说:“凡景物,皆情语”,天净沙?秋思堪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无痕的杰作。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 七、作业 背诵并默写本首小令 抄写重点字词、词意 将这首小令改写成一首现代散文 篇二: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天净沙.秋思

7、教案 镇中郭凤丽 教学目标: 1、通过反复诵读,能正确说出作者寄寓在小曲中的思想感情。 2、通过画面的赏析,准确描述小曲表现的形象,体会形象中蕴涵的意境。 3、学习用具体的意象表达抽象的感情的方法。 学习方法:教师引导启发、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教学过程: 一.定向诱导:古代诗文是我国文化长廊中的瑰宝,唐诗宋词我们已经学了很多,那么,写秋的诗词又有哪些呢?由此来引入马致远的一首天净沙秋思。1元曲文学常识及作者介绍。(课件) 2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课件) 1)听范读,注意节奏,体会感情基调。 2)学生自由朗读指名读小组读试着背诵。 3)学生在学习小组内交流初步获得的整体感受。 二.自学探究:

8、初步感悟诗歌的意境(找一找课件) 3.它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呢?并思考秋思这首小令押什么韵?哪些字押韵?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师小结:这首小令一、三、五句押尾韵“a”,二、四句押尾韵“ia”,读来朗朗上口和谐动听,但曲调低沉,往往一首曲调低沉的词曲易引发人的思绪。而秋思给人极力渲染了悲凉的气氛,表现一个长期漂泊在异乡之人惆怅之情,直抒作者胸臆。 4.悲凉、哀伤、伤感的秋思,你是从哪里读到的呢?谁来说说看,是哪些文字传递给你的?让你联想起来怎样的画面? 1)枯藤老树: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枯藤干枯,没有生命力,给人一种悲凉、凄清的气

9、氛,老树给人一种垂死的感觉。 2)夕阳: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夕阳再怎么好,接下来也要落下去了,坠入黄昏了,夕阳西下,暮色将到,营造一种哀愁的氛围,给人哀伤之情。 3)瘦马: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渲染了一种凄凉之情。 4)昏鸦:昏鸦即傍晚的乌鸦,给人苍凉的感受。黄昏时候,一只乌鸦或几只乌鸦在稀稀落落地飞过,或停在树上,给人清冷的感觉。倦鸟归巢,这个断肠人呀还在天涯飘零着。饥晫空篱雀,寒栖满树鸦。荒凉池馆内,不似有人家。这就是一种秋意呀! 5)古道:古道迢迢人迹稀,和他描绘的有异曲同工之处。这就是崎岖、蜿蜒的古道,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人迹罕至,倍感荒凉。这时候的断肠人真的会因此而感到更加

10、悲痛和凄凉了。6)西风:西风即秋风,它吹落了树叶,吹黄了小草,吹在人的身上是凉飕飕的,是萧瑟的。这时候断肠人和他的瘦马,在夕阳西下的环境下,在枯藤老树昏鸦的背景中,再加上这凉飕飕的秋风,就更感孤独凄凉了。 5.刚才我们体会到的都是那悲悲切切的秋境,有一句却描写了一个惬意、温暖的场景,是哪一句?起到什么作用? 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看到的充满生机的美好温馨的地方,但人有我无,人家有家可以归而我无家可回,真是可怜!细水涓涓似泪流,也许这流水就是他思乡的泪呀。日夕惆怅小桥头,让人伤感;人间岁月如流水,让人感叹。当断肠人看到这样的场景,心头必是更加惆怅难受。“小桥流水人家”反衬了这一份秋思。 6.哪句话是

11、画龙点睛之笔? “断肠人在天涯”。表现了作者伤心欲绝的感情,作者因为思念家乡因而伤心欲绝。 三.讨论释疑: 7.我们已经感受到这瑟瑟秋意,秋是荒凉的,人更感凄凉的,这秋意也别有味道,可是马致远仅仅是表达这一层游子之情吗?这马致远是否就是这断肠人呢?马致远在这秋思里是不是还有其他的意义呢?我们也来认识马致远。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他几乎一生都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他也因之而郁郁不志,困窘潦倒一生。于

12、是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游子断肠人,在旅途中的秋思有可能是思乡思故人了,他想家了。仁途中,他怀才不遇,壮志未酬,也向往着美好的生活,还有可能是因为人生的苦痛坎坷或者失意,蕴积了太多太多愁绪在这秋思里了? 四.反馈总结: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不失为千古绝唱。全曲只用了短短 28个字,刻画了一幅非常真实生动的秋郊夕照图。起首三句一连排出九幅画面: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以景托景,景中生情,在苍凉的背景上勾勒出行旅之人飘泊不定而又忧愁的情怀。这里,作者创造性地将孤立的自然景物精巧地组合在一起,使整个画面富有流动感、生命感。同时,有意识地突出画面的昏暗阴冷,

13、以便充分表现“断肠人”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怀。 作业 展开想象,将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板书: 天净沙秋思 六中景物小桥流水人家 荒凉凄凉安宁幽静 陪衬断肠人在天涯反衬 浪迹天涯的浓烈的羁旅愁绪 马致远 篇三:天净沙秋思公开课教案 天净沙秋思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诵读散曲。 2、透过字里行间,想象画面,即兴表达,体悟作者愁苦的情怀。 3、理解感悟诗人、作品创造的美的意境,并用自己的语言,写下对曲的理解, 【教学难点】理解天净沙秋思所描写的意象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诵读与小组合作讨论法相结合 【教学课时】: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教学步骤】:一、导入 有这样一首小令,凡是

14、接触过一点古代文学的人,几乎都能够背诵。文人雅士更是由衷地喜爱,称之为“千古绝句”,奉为“秋思之祖”。国学大师王国维盛赞它“纯属天籁”。它就是天净沙秋思。 (板书课题天净沙秋思) 二、体裁简介 1、这是一首元曲,我们一起看到课后注释,它选自全元散曲。上一堂课老师给大家介绍过了元曲的相关知识,我们一起来回顾一遍。 元曲是盛行于元代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杂剧属戏剧,是用于演出的作品,如关汉卿的窦娥冤等。散曲属诗歌,分小令和套曲两种形式。小令只有一个曲子,套曲是由若干曲子联缀而成的一组曲子。 2、天净沙:曲牌名。曲牌是曲的调子的名称,每一曲牌都有一定的曲调、唱法、字数、句法、平仄。 3、秋思:标题。从秋思二字,我们可以猜猜,这首曲可能会写哪些内容?(预设:秋天里的想法。引导:也可能会写一些秋天里看到的景物。) 三、初读感知 1、生自由朗读:首先请同学们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自由地朗读这首曲,读准字音,注意停顿。指名朗读,正音正字。 2、你们来说一说,这首曲写了一些什么?(写了景,有没有情?什么样的情?人,什么样的人?) 景 情 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教学课件 > 高中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