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99899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doc(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湖北汽车工业学院Hubei Automotive Industries Institute毕 业 设 计 开 题 报 告题目典型汽车ABS系统的结构原理与故障诊断班号专业汽车服务工程学号5学生姓名吕琦指导教师陶阳(三号、楷体;字母、数字:Time New Roman)一、课题来源(一级标题:四号、宋体、加粗)在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出现之前,汽车所用的都是开环制动系统。其特点是制动器制动力矩的大小仅与驾驶员的操纵力、制动力的分配调节以及制动器的尺寸和型式有关。由于没有车轮运动状态的反馈信号,无法测知制动过程中车轮的速度和抱死情况,汽车就不可能据此调节轮缸或气室制动压力的大小。因此在紧急制动时,不可

2、避免地出现车轮在地面上抱死拖滑的现象。当车轮抱死时,地面的侧向附着性能很差,所能提供的侧向附着力很小,汽车在受到任何微小外力的作用下就会出现方向失稳问题,极易发生交通事故。在潮湿路面或冰雪路面上制动时,这种方向失稳的现象会更加严重。汽车防抱死制动系统(Anti-lockBrakingSystem简称ABS)的出现从根本上解决了汽车在制动过程中的车轮抱死问题“ABS”中文译为“防抱死刹车系统”.它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ABS是常规刹车装置基础上的改进型技术,可分机械式和电子式两种。ABS理论的提出,是在1928年,最早应用在火车上,上世纪40年代末50年代初民航飞机开始

3、采用ABS1。1936年Bosch公司第一个获得了用电磁式车轮转速传感器获取车轮转速的制动防抱系统的专利权二、国内外现状国外ABS发展现状1936年Bosch公司第一个获得了用电磁式车轮转速传感器获取车轮转速的制动防抱系统的专利权。1954年,Ford公司将飞机的制动防抱系统移置在林肯(LINCOIN)轿车上,从而揭开了汽车应用ABS的序幕。1973年,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局(NHTSA)颁布了FMVSS121法规,规定采用空气制动的载货车,必须安装ABS装置。法规迫使大量的汽车装上了ABS,但是ABS的故障带来了大量的使用问题,相继发生了一些制动事故,从而迫使NHTSA不到一年就撤消了FMV

4、SS121中关于制动距离和车轮不得抱死的要求。上世纪70年代早期和中期,数字式电子技术和大规模集成电路的迅速发展,微处理器向数控电路方向转变,为ABS系统向实用化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在计算机技术高速发展的推动下,欧洲研制成由数字计算机与电磁阀调节器组成的、较为现代型的电控防抱死制动系统。数字计算机不易受干扰,响应速度快,可以把制动液压循环的次数增加到10余次/s,用以调节制动液压的电磁阀的开启、关闭时间只需要0.004s,其速度完全可以与数字计算机处理数据的速度相匹配。这种较为现代型的ABS装置,体积小,质量轻,动作更快,控制更准确。1978年,ABS有了突破性的发展,BOSCH公司与奔驰公司

5、合作研制出三通道四轮带有数字式控制器的ABS-Bosch。ABS2,并批量装于奔驰轿车上,由此揭开了现代ABS系统发展的序幕。紧接着,在BMW7系列轿车上,也采用了这套系统,这是世界上第一次批量生产四轮控制ABS系统的生产厂家3。由于微处理器的引入,使ABS开始具有了智能,从而奠定了ABS的基础和基本模式。Bosch公司在1983年将ABS2型改进为ABS2S型,用大规模集成电路替代分离元件,使E-CU中的元器件数量减少到60个;1985年又将ABS2S型的结构简化,推出经济型BoschABS2E;1986年Bosch公司先推出了BoschABS/ASR2U型,安装在许多高级轿车上(如宝马、凌

6、马、皇冠、凯迪拉克)。上世纪90年代以后,ABS技术己日趋成熟,制造成本不断降低,ABS迅速普及。目前,最著名的ABS公司有Bosch,Wabco,Delphi和TRW(Lucas)等。ABS系统在欧美日等汽车强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己经成为轿车的标准设备,装车率达到100%。ABS系统在欧美日等汽车强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己经成为轿车的标准设备,装车率达到100%。1992年,欧洲EEC指令委员会规定了汽车装用ABS的时间表,要求大货车、大客车和挂车在1998年之后必须装用ABS系统;1992年,日本规定所有观光客车必须安装ABS系统;美国则因为1973年FMVSS121法规的失败,对再次强

7、制安装ABS系统表示慎重,但是政府加强了对安装ABS系统义务化的宣传;另外,大多数美国保险公司宣布:凡装备ABS系统的车辆可减收保险费。随着车辆动力学、计算机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发展,ABS除本身朝着集成化、低价格、大批量的方向发展外,还在原有系统上进行了扩展。利用原有ABS只增加部分作动系统和相应的软件,就可以实现防滑控制功能(包括制动防滑和牵引控制),并与一体化、主动悬架、电子转向控制等系统,构成综合控制装置等方向发展。国内ABS发展现状与国外相比,国内在ABS方面的研究起步晚,而且由于资金缺乏以及微处理器技术的落后,使得我国ABS的研究与欧美日等先进国家相比,存在着较大的差距。我国ABS技术

8、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ABS的研究项目被列入“九五”科技攻关计划。近年来,ABS技术在我国也正在推广和应用,1999年我国制定的国家强制性标准GB12676-1999汽车制动系统结构、性能和试验方法中已把装用ABS作为强制性法规。此后一汽大众、二汽富康、上海大众、重庆长安、上海通用等均开始采用ABS技术,但这些ABS装置我国均没有自主的知识产权。国内研究ABS主要有东风汽车公司、交通部重庆公路研究所、济南捷特汽车电子研究所、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吉林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合肥工业大学等单位,虽然起步较晚,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在气压ABS方面,国内企业包括东风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重庆

9、聚能、广东科密等都已形成了一定的生产规模。液压ABS由于技术难度大,国外技术封锁严密,国内企业暂时不能独立生产,但在液压ABS方面也在做自主研发,力图突破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壁垒,已经取得了一些新的进展和突破。如清华大学和浙江亚太等承担的汽车液压防抱死制动系统(ABS)“九五”国家科技攻关课题,在ABS控制理论与方法、电子控制单元、液压控制单元、开发装置和匹配方法等关键技术方面均取得了重大成果。采用的耗散功率理论,避免了传统的逻辑门限值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取得了理论上的突破,研发ABS成功且进入产业化、批量生产阶段。其试样在南京IVECO轻型客车上匹配使用全面达到了国家标准GB12676-1999

10、和欧洲法规EECR13的要求。这对振兴我国汽车工业与汽车零部件业具有划时代意义,标志着我国汽车液压ABS国产化已迈出坚实的一步。同时合肥工业大学也研制出国内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液压制动电子防抱系统,率先在HF6700轻型汽车上匹配使用获得成功。国内液压ABS技术含量与国外虽有一定的差距,但在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国内丰富的人力资源配合下,相信国内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在ABS技术某些领域赶超国际水平。三、综合分析从ABS的出现到在汽车上广泛使用,己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过程。到目前为止,ABS的总体结构方案已趋于成熟,要进一步扩大ABS在汽车上的应用范围,并把ABS各方面性能指标提高到最佳状态。ABS在汽

11、车上的广泛应用,大大提高了汽车的安全性,对汽车行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通过进一步的技术改进,其功能将会更为可靠和完善,体积进一步缩小,更安全更实用,在保证汽车行车安全方面将发挥更大的作用四、方案论证ABS系统本身也有局限性,它仍然摆脱不了一定的物理规律。在两种情况下,ABS系统不能提供最短的制动距离。一种是在平滑的干路上,由有经验的驾驶员直接进行制动。另一种情况是在松散的砾石路面、松土路面或积雪很深的路面上制动。另外,通常在干路面上,最新的ABS系统能将滑移率控制在5%20%的范围内,但并不是所有的ABS都以相同的速率或相同的程度来进行制动。尽管四轮防抱制动系统能使汽车在尽可能短的距离

12、内进行制动,但如果制动进行得太迟,使之在与障碍物碰撞前不能完全停下来,仍不能阻止事故的发生。五、工作步骤毕业设计安排1收集资料确定方案.。第1-3周2调研、初步撰写论文。第4-6周3初步完成毕业论文。第7-9周4总体校核完成毕业论文。第10-12周六、参考文献1程军.国外防抱制动系统及其法规的历史.现状.未来J.客车技术,1995, 2(日)ABS株式会社.汽车制动防抱装置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5.3司利增.汽车防滑控制系统-ABS与ASR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6.4李修曾.汽车防炮制动系统的发展现状及趋势J.世界汽车,1996。 5刘辉.车辆防抱制动系统仿真与试验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车辆工程系,1996。“开题报告”的“页面设置”、“文档网格”、“段落设置”与“英文翻译”的要求一致。涟江为区内地表水的主要排水通道,隧道设计标高高于最低排水基准面,隧道区山脊内沟谷多为季节性冲沟,主要由大气降水补给,水量小,受季节影响明显,地表水不发育,地表水对隧道施工及运营无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