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

上传人:F****n 文档编号:98598129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11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doc(1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关于河南省许昌市鄢陵县科学发展花木经济的调查河南省许昌市科协 周海旺 鄢陵县位于中原腹地,隶属河南省许昌市,辖7乡5镇382个行政村,62万人口,总面积8716平方公里。鄢陵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周初封为鄢国,东周改称鄢陵,汉初置县,郑伯克段于鄢、晋楚鄢陵之战、唐雎不辱使命等著名历史事件均发生于此;交通优势突出,311国道、325省道、237省道横穿东西,219省道纵贯南北,西距京广铁路、京珠高速公路20公里,北距郑州国际机场70公里,许昌至日照、许昌至亳州两条高速公路途径鄢陵;经济特色明显,花木产业居于主导地位,生态休闲旅游成为亮点。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加快发展,以

2、花木为依托,以生态为平台,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开放带动、特色拉动、产业联动、城乡互动,着力建设花木名县、生态美县、旅游强县、工业大县、宜居花城,初步走出了一条特色县域经济发展之路,被河南省政府誉为“鄢陵模式”。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120亿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500元。鄢陵先后荣获第一批“全国科普示范县”、“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先进县”、“全国村民自治先进县”等荣誉称号,被确定为“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 基本情况 鄢陵花木栽培历史悠久,素有“花都”、“花县”之美称,享有“鄢陵蜡梅冠天下”的盛誉。唐朝时期,鄢陵已有大面积的植物园

3、林栽培;宋朝时期,皇家的御花园已经落户鄢陵;清朝时期,鄢陵蜡梅作为贡品献给皇室贵族。清朝名士王士正诗日:“梅开腊月一杯酒,鄢陵蜡梅冠天下”;清朝诗人汪婉有感而发:“鄢陵野色平于掌,也有江南此景无”。鄢陵地处亚热带和北温带的过渡区,阳光充足,泉甘土肥,是“南花北移、北花南迁”的天然驯化基地,经鄢陵驯化培育后的苗木在我国“三北”地区成活率高,力口之广大花农有熟练的栽培管理技术,发展花木产业有良好的传统优势、区位优势、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在经历恢复发展时期(1958年至1985年)、稳步发展时期(1985年至1995年)、引导发展时期(1995年至2000年)、快速发展时期(2000年至2005年)

4、之后,进入了又好又快发展时期,成为我国最大的花木生产销售集散地,先后被命名为“全国花卉生产示范基地”、“全国重点花卉市场”、“中国花木之乡”、“中国蜡梅文化之乡”。党和国家领导人温家宝、李长春、李克强、回良玉等曾先后莅临鄢陵视察,对鄢陵发展花木产业的做法和成绩给予肯定。 通过近年的发展,花木产业已成为鄢陵的优势主导产业,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 一是种植规模化。目前,全县花木面积已发展到52万亩,形成了绿化苗木、盆景盆花、鲜花切花、草皮草毯4大系列2300多个品种,年产值24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93,花木土产区的人均纯收入达到7600元,被誉为“中国花木第一县”。许多来鄢陵视察的领导和观

5、光的游客,都感叹这样的“平原林海”、“绿色王国”是鄢陵人创造的一大奇迹。 二是生产标准化。先后制定了蜡梅产品标准、盆景产品标准等12项花木产品标准和蜡梅生产技术规程、桧柏生产技术规程等16项花木生产技术规程,其中有3项花木产品标准被批准为省级标准,鄢陵县名优花木生产科技园区被命名为“国家苗木栽培标准化示范区”。主要花木产品从育苗、种植到采收、包装、储藏、运输以及生产资料的应用等环节,全面推行标准化,提高了花木品质。 三是运作企业化。积极打破分散种植、无序经营的局面,引导农户完成一定原始积累后,加大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投入,组建花木企业,提高市场应变能力;并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引进一批花木企业。目

6、前,全县有花木企业630多家,其中48家企业具有园林绿化工程资质。 四是经营集约化。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稳妥推进土地规模流转,吸引大型花木公司进入,转变花木产业发展方式,杜绝粗放经营、无序增长现象,走数量、质量、效益有机结合的路子,实现土地增效、农民增收、企业受益。同时,为实现土地收益最大化,积极推行立体化种养模式,如河南金牛园林公司采取林畜一体化种养模式,在女贞树下种木樨草,用草养牛,牛粪肥地,形成生态循环经济。 五是链条延伸化。花木生产的蓬勃发展,不但带动了交通运输、餐饮住宿、药械花具等相关产业的发展,而且极大改善了生态环境,催生了具有特色的生态观光、休闲旅游业,实现了以花木改

7、善生态、以生态承载旅游、以旅游带动三产。目前,以花木为背景,以生态为平台,全县建设各类景区景点20多个,其中中原花木博览园被命名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国家4A级景区”,花都温泉度假区成为中原最大的露天花园式温泉度假区。开通了花都风情游、樱桃观光采摘游、农家乐休闲游、踏青赏花游等一系列旅游线路,来鄢的游客数量不断攀升。 主要做法 近年来,鄢陵县委、县政府坚持把花木产业作为优势主导产业来抓,围绕花木产业谋划科学发展,通过花木产业进行跨越,依靠花木产业富民强县,做到扩大规模与提高档次并重、组织生产与开展营销并重、追求质量与增加效益并重,走出了一条平原农区发展县域经济的特色之路。 (一)更新思想

8、观念,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原动力。鄢陵是典型的农业大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步伐较快。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后,多数农产品由长期短缺变为总量基本平衡,部分农产品出现了结构性、区域性、暂时性的相对过剩,尤其是粮棉生产连年丰收,出现了“用不完、盛不下、调不出、价不高、效不好”等“五不”现象。鄢陵县委、县政府在认真分析县情后认为,鄢陵的优势在农业,潜力也在农业,要实现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和农民增收,必须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大力发展以花木为主的特色农业。为此,鄢陵县委、县政府确立了“依花富县、以花名县”战略,把花木产业放在突出位置来发展,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使花木生产从小打小闹向规模化发展,使传统的花木种植业变

9、为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通过广泛、深入、持久的宣传造势,并采取典型引导、外出参观、实绩对比等办法,增强说服力和感染力。同时,在全县上下开展“调整农业结构大讨论”活动,改变农民群众“夏粮秋棉”的生产习惯,树立“市场需要什么就种植什么”、“什么赚钱就种植什么”、“什么前景好就种植什么”的理念,催生群众创业致富的热情,为加速花木产业发展打牢思想基础。 (二)实施示范带动,不断提升科学发展的引导力。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原则,积极培育一批发展花木产业的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一是扶持先进典型。通过政策倾斜、资金扶持、专家指导、干部帮带等方式,培育一批花木种植大户、花木种植专业村。其中姚家村立足

10、传统优势,大力发展花木产业,种植规模不断扩大,产品逐步上档升级,经济效益连年提升,已成为全县、全市典型的花木生产专业村、示范村、小康村。目前,全村2700亩耕地全部种植花木,部分农户还在外承包土地5800多亩,用于发展花木生产;全村有花木经纪人280多人,在外花工420人。通过发展花木产业,使姚家村人挣到了票子、盖上了房子、坐上了车子、用上了机子(手机和计算机)、转换了脑子,实现了“五子登科”。如今,姚家村楼房林立,街道宽广整洁,人际关系融洽,一个自然和谐、文明富裕的新农村初具雏形。二是培育龙头企业。坚持大(规模大和带动面大)、高(技术水平高和附加值高)、新(新技术和新品种)、多(多种所有制和

11、多种组织形式)的原则,采取谁有能力谁牵头、谁能牵头扶持谁的办法,全县培育出花木龙头企业80多家,其中有1家省级龙头企业,20多家市级龙头企业。在龙头企业运作上,推行“运行公司制、投资业主制、科技推广承包制、联结农户合同制”的运行机制,规范花木产业化经营的方向和各环节之间的利益分配,提高了示范带动能力。三是建设示范基地。抓住许昌市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的机遇,累计投资127亿元,新上了鄢陵花木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项目,包括名优花木新品种驯化、优质花木种苗繁育、花木标准化生产展示、鲜花盆花生产、蜡梅品种资源圃、花木产业化配套建设和花木生产服务体系建设等7大示范基地,其中名优花木新品种驯化示范

12、基地,已建设驯化温室57座,引进蝴蝶兰、日本樱花等新品种80余个;优质花木种苗繁育基地年育组培苗400万株;蜡梅品种资源圃建设基地55亩,拥有品种22个。 (三)坚持科技创新,提升科学发展的支撑力。针对花木产业发展,提出必须坚持“四个依靠”,即依靠科技增强发展活力,依靠科技挖掘市场潜力,依靠科技壮大整体实力,依靠科技提升竞争能力。一是积极聚拢人才。与省内外20多家院校、科研单位建立了长期广泛的协作关系,聘请20多位专家学者组成科技顾问团,指导全县花木产业发展,解决花木生产中的技术难题。以北方花卉集团为依托,建立国家级星火专家大院,成为普及科技知识的重要阵地。积极引进花卉园艺专业毕业生和技术人才

13、来鄢工作,200多名已成长为花木产业化经营的科技骨干。 同时,在北京林业大学举办乡镇领导干部花木园艺知识培训班,在中国农业大学举办科级后备干部花木园艺专修班,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举办园林规划设计专修班,共培训人员500多名。对全县382个行政村的“两委”干部进行花木园艺知识培训,使其成为科技致富带头人。运用“传、帮、带”等多种形式,培育花木乡土实用人才2000多名,较好地缓解了农村花木人才匮乏的状况。二是加强科技开发。经河南省科技厅批准,组建了“河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项目2个和省、市级科技攻关项目10多个,完成了蜡梅、樱花、红叶石楠等近40个品种的组培技术研

14、究和组培苗的工厂化生产。其中,蜡梅组培快繁技术属国内首创,四倍体刺槐、二乔刺槐、冬枣、樱花快繁及脱毒技术已达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启动蜡梅航天育种工作,有200克蜡梅种子搭载我国“实践8号”卫星,正在进行试验育种。三是推广名优品种。坚持依靠科技调整产品结构,积极压缩市场需求量小的常规通道绿化苗木,扩大彩叶彩杆树种,注重培育大规模、高档次花木,积极发展仙客来、蝴蝶兰等温室花卉生产。几年来,先后引进推广了马褂木、日本红枫、荷兰郁金香、日本樱花、美国红栌、北海道黄杨、墨西哥铁树等近百种国内外名贵花木。四是开展科技服务。县植保服务中心及时预测花木病虫害疫情,帮助花农和企业制订预防措施:县农技服务中心加强

15、对土壤营养成份的化学分析,为花农和花木企业提供科学合理的施肥配方,积极传授栽培嫁接、平衡施肥等技术;县苗木检疫服务中心定期深入到田间地头,进行产地检疫,发现危害性生物,及时进行除害处理,确保苗木品质。 (四)加强配套建设,提升科学发展的软实力。近年来,鄢陵县不断加大资金投入,注重用现代化的配套设施装备花木产业。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建设日光温室、连栋温室、智能化温室等设施,推行工厂化种植模式,使光、热、土地等资源得到充分利用,提高经济效益和竞争能力;注重水资源开发利用,实施引黄补源、节水灌溉、井灌配套等工程,做到旱能浇、涝能排;按照田地平整、土壤肥沃、路渠配套的要求,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

16、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加强县乡公路和“村村通”公路建设,形成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不断改善交通出行条件;同时,积极完善电力、通讯等设施,哪里有花木企业,哪里就有电力和通讯网络。近年来,全县累计投入近7亿元,用于改善基础设施。二是加强信息网络建设。进一步完善花木产业信息化体系建设,投资5 00多万元建成了花木交易信息中心,投资400多万元建成了农业信息中心,开通了花木信息网、农业语音听网系统、农信通短信业务、花木专家热线电话和农村科技网络DVD,实现了县、乡、村三级信息网络的上下贯通,为花木产业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服务。三是加强市场体系建设。积极克服“重生产、轻销售”的倾向,坚持把市场体系、销售网络建设和搞活流通、扩大销售作为关键环节来抓,在全县形成了以专业市场、合作流通组织、花木经纪人为主体的多元化流通体系。对311国道两侧的“流动市场”进行聚合改造,形成了“前市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