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

上传人:101****457 文档编号:98592660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68 大小:13.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68页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68页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68页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68页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_第5页
第5页 / 共6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认知心理学第二章:注意及应用研究(6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二章:注意,注意概述 注意的选择功能 注意的分配功能 应用研究,大家一起来试一试 一手画方,一手画圆 同时看两本书(认知心理学/大学英语) 同时讨论两个话题 “一心不得两用”,如果一定要要求同时完成多个认知任务,那么,每项认知活动的效率都会不同程度地下降 如:边玩手机边听课,边作弊变考察老师的动态 因此,机能主义学派詹姆斯对注意下过一个清楚的定义: 所谓注意,就是心灵从若干同时存在的可能事物或思想的可能序列中选取一项,以清晰、主动的形式把握它。聚焦、集中、意识就是注意的本质。,2.1注意的概述,注意与意识的关系: 大多数情况下,注意是产生意识的前提 一方面注意不等于意识,人们可以有意识的选择

2、所有注意的活动或对象,但很多情况下这种选择并不是有意识的,而是由刺激和事件本身引起的,是一个无意识过程。 另一方面注意和意识密不可分,人处于注意状态时,意识内容比较清晰。,注意的功能,对于个体来说,注意具有重要的适应功能,它是有意识的活动的先导和保证。 具体来说,注意有着几个方面的功能 第一,注意是选择者 第二,注意是放大器 第三,注意是指南针 第四,注意是分派者,注意的基本功能就是选择,那么,对于注意的选择功能到底是如何实现的,以下将介绍各位学者对于注意选择功能过程的理论模型及其实验。,2.2注意的选择功能,过滤器模型,1、基本思想 该理论由英国心理学家布罗德本特提出。他认为,同时注意到的信

3、息受加工容量的制约,而处于注意范围以外的信息是不会进入认知的,因而个体不可能在同一时刻注意两件事情,除非两者的信息含量少,或者呈现的速度很慢。 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已经实现了。注意就是一个过滤器,或是一个阀门,在信息负荷超过认知加工容量的情况下阻断一部分信息,放行另一部分信息进入加工系统。,过滤器模型“Y”型漏斗,他将过滤器比作Y型漏斗,漏斗有两个“手臂”,表示两个不同的感觉通道;手臂交叉的地方有一个可以左右摇摆的闸门,它可以关闭漏斗的一个通道,而放行另一个通道的信息。一个人在同一时间只能接收一个通道传来的信息。注意的选择性就是这样实现的。 注意的选择性在感觉水平就实现了,这时个体对刺激还

4、没有产生意义认知。,2、过滤器模型的实验证据,Broadbent的“分听任务”。他采用两种呈现刺激的方式:一种是通常方式接收声音刺激, 两个耳朵同时听到相同数字串,例如左=右=734215。 第二种是分听方式,例如:左=734,右=215. 三组被试(实际两组即可) 第一组被试先以通常方式听5个数字串(长度均为6个),后以分听方式听10个数字串(每个长度也为6个,但同时呈现给左耳3个右耳三个),要求被试以任意顺序记录他听到的数字 第二组被试以分听方式听24个数字串,并要求他们按照听到数字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录 实验结果:第一组被试通常方式正确率93%,分听方式正确率65%. 第二组反应正确率20%

5、。,Broadbent对于上述结果的解释是,第一组被试的注意不需要频繁转移,即过滤器的闸门不需要多次摆动通常方式时没有注意转移,分听方式时只需要1次转移,故成绩较好; 而第二组被试由于要求按照听到数字的时间顺序进行记录,就必须连续多次(至少3次)摆动闸门以转移注意,成绩就严重下降。,布罗德本特解释:第一组被试过滤器闸门无须多次摆动,故成绩好;第二组被试必须多次摆动闸门,故成绩下降。,3、争论: Moray的“鸡尾酒会效应”,那么,对此的争议,是否会引申出对注意选择性的其他理论解释呢? 例:中学阶段,英语老师告诉我们平时在家,我们可以边做别的事情,边听英语。,衰减器模型,1、基本思想:特雷斯曼(

6、Treisman)反对过滤器能将非追随信息完全阻隔于认知过程以外的观点,而是将注意比作一个衰减器。 特雷斯曼接收信息经历的三阶段: 第一阶段:分析刺激的物理属性。如声音的音调、响度等。 第二阶段:确定刺激是不是语音。 第三阶段:识别单词并赋予意义。例:非追随耳的信息由于衰减而往往达不到单词的识别阈限,但重大意义的单词阈限较低,即使衰减也能被激活。,2、实验证据 Treisman采用分听任务,用两个耳机分别向被试呈现两端不同的语句,要求被试注意或者追随其中一只耳朵听到的语句;语句呈现到句子中间时两个耳机交换它们呈现的语句。 结果发现,发生交换后,许多被试能重复非追随耳的一二个单词。有些被试甚至没

7、有觉察到这种交换,继续复述与原来追随耳连贯的语句(其实已经到了非追随耳)。,Treisman and Geffen:同时让被试完成分听任务,并要求只注意追随耳的信息;不同的是,被试还被要求同时完成另一项任务:无论是追随耳还是非追随耳,当听到一个预先选择的目标词时都做出一个拍打动作。 结果发现呈现给追随耳的目标词得到了较高比例的拍打反应,非追随耳反应比例虽然较低但也到达了8.1%。这说明非追随通道部分信息还能进入再认环节。,Mackay的模糊句子:They throw stones toward the bank yesterday. bank既可理解为河岸又可理解为银行。当提示“river”时

8、被试将bank 理解为河岸。这说明非追随耳信息得到语义水平的加工。帕什利(Pashler)指出:这一效应仅在对非追随耳呈现单个词语的时候显著,并提出了单个词语造成注意重启的解释。,伍德(Wood)和考恩(Cowan)驳斥过滤器模型用“偶然的注意转移造成了姓名再认”解释鸡尾酒会效应。在分听任务中被试只注意追随耳信息,双耳句子的播放速度很快(175个单词/分钟)。追随耳正常方式播放,非追随耳有30秒采用反向播放方式。 实验中三种条件:A组控制组听到的句子全部正常播放;B组在反向播放后继续听到2.5分钟正常播放,C组在反向播放后继续听到0.5分钟的正常播放。而后要求被试回忆追随耳信息。,在30秒反向

9、播放阶段那些注意到反向播放的被试错误率高于未被注意到的被试和控制组的被试,而且在进入反向播放阶段10-20秒后达到高峰。 这说明,追随耳与非追随耳之间的注意转移是有规律的。正是非追随耳中反向播放的信息“俘获”了原本对于追随耳的注意,导致了错误率的高峰。这一实验同样证明了衰减器模型的合理性。,衰减器模型与过滤器模型的比较 不同:过滤器模型采取“全”或“无”方式。衰减器模型则是一种双通道或多通道模型,在解释实验现象方面更为灵活可信。 相同:两者出发点是相同的,都认为注意的选择功能是为了适应高级分析水平容量的有限性;而且这种选择都作用于知觉层次,都是为了选择一部分信息进入高级的知觉分析水平。,后期选

10、择模型,由多伊奇(Deutch)和多伊奇提出。该模型与前两个知觉选择模型的区别在于,注意的选择功能作用的阶段晚于知觉,当信息进入工作记忆时才出现信息的选择。 机制:各个通道信息都能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完全的知觉加工,即使非追随耳也是。信息进入工作记忆以后,重要信息得到精细反应,不重要信息不会得到反应,在对重要信息反应时,若有更重要信息出现,原来信息就会被排挤,做出另外的反应。,诺曼(Norman)对多伊奇理论完善和发展:所有信息都能被传入工作记忆中,这种信息传递是以平行方式进行的,由于平行传递超越了工作记忆的容量,就需要进行选择。一些信息之所以未被注意,只是因为对其他(更重要的)信息作出了反

11、应。,信息重要性的影响因素:信息上下文、个人意义、个体惊醒水平。,实验证据: 刘易斯(Lewis)分听任务研究中,让被试注意追随耳听到的单词,忽略非追随耳中的任何信息。非追随耳中呈现的信息也是单词,不过单词与追随耳单词有时没有语义上的联系,有时是同义词。被试执行任务时对追随耳单词做出声音反应,并测试从追随耳单词出现到被试做出反应的反应时。结果,非追随耳呈现追随耳单词的同义词时,被试对追随耳单词反应时延长,非追随耳呈现无关单词时无此效应。 这与前两个模型有冲突。,多态模型,约翰斯顿(Johnston)和海因茨(Heinz)提出的,该理论也是基于加工容量的有限性原则。他们认为,注意是一个灵活的系统

12、,可以在不同的阶段对信息进行选择。,注意完成选择功能的三个阶段: 感觉阶段:过滤器模型所说的选择发生在这个阶段 语义阶段:语义加工需要较多知识,要较上个阶段付出更多努力 意识阶段:相当于后期选择模型所称的选择 因此,选择发生越晚任务难度越大。,实验证据:被试被要求同时执行两项任务。第一项是标准的分听任务。第二项是对随机呈现的灯光刺激做出按键反应。在分听任务中,被试从双耳听到由男声或女声朗读的语词,并设置两种条件。一种是时长变换朗读者性别,要求被试追随男声或女声;另一条件是同一朗诵者朗读不同类别的语词,要求被试追随其中一个类别的语词。,实验结果正如推测,第一种条件下,选择朗读者性别较容易,被试在

13、第二项任务上的反应时较短;相反根据语义选择追随信息就困难得多。,聚光灯比喻,特点:将注意比作聚光灯。聚光灯的特点: 一、光线集中,仅照射比较小的一个范围; 二、可以按照需要调整照射的方向; 三、所照之处的中心最亮,周围较模糊; 四、物体越大占用聚光灯资源就越多。 注意也是这样:个人可以将自己的注意集中在一项或少数几项任务中,而不理会其他事情;注意可以按照个体的意愿从一项任务转移到另一项任务上;处于注意中心的任务得到的处理最精细,其他任务能够得到的处理就较初级;任务对认知加工的要求越高,占用的注意资源就越多。,实验证据: 埃里克森(Eriksen)和埃里克森(Eriksen)的“侧抑制任务”,说

14、明两侧的刺激仍得到较微弱的光线关照,并抑制了对中间位置刺激的反应。 HHHSHHH -反应时长 H H H S H H H -反应时短 埃格利(Egly)等人指出,决定能量分配的主要因素不是离“灯光”中心的远近,而是处于注意范围中的物体。,能量分配模型,卡尼曼(Kahneman)认为:认知加工资源受唤醒水平的制约,由一定唤醒水平动员起来的可及能量通过一定的策略分配给不同的任务(即认知加工资源一定),一般来说,可及能量更多地分配给个体认为比较感兴趣的、喜欢或者重要的任务(即只要得到足够多的资源,活动就能全部顺利进行下去)。 诺曼(Norman)和博布罗(Bobrow)进一步区分了材料限制加工和资

15、源限制加工。认为如果刺激本身(材料)难以加工,即使分配较多的资源也无济于事。 道森(Dawson)和谢尔(Schell)研究指出:大脑的半球在它们可及能量和分配策略是不同的。优势半球由语义加工的需要分配较多的资源,而非优势半球则只需要较少或者不同的资源。,图式模型,奈瑟(Neisser)认为:注意不是过滤器,也不是衰减器,也不是根据重要性决定是否进入记忆;个体注意的事物,与他当时的任务刺激的图式密切相关。 “摘苹果比喻”:树上有很多苹果,一部分被我们摘下来了(这是我们注意到的材料),另一部分留在树上(没有注意到的材料),留在树上的苹果只是没被摘下了(没被注意到),并不是“过滤”掉或“衰减”掉了

16、。 如“Neisser和Becklen的选择性观看任务”,实验过程:任务中同时重叠放映两个影片,其中一个影片摄影的是一种拍手游戏,另一个影片中有三个人传递、拍打篮球。 要求:被试在两个影片中选择一个观看,而且事先约定的一个目标事件的发生,做出反应。,基于选择性观看任务的发现,第一:被试能够相当轻松地追随选定的电影,即使该电影中的目标事件的发生频率高达40次/分钟。他们可以很容易地忽略掉非追随电影中的目标事件。 第二:被试还未能注意到非追随电影中发生的不寻常事件。 Neisser和Becklen对此的解释是,被试的选择性观看是熟练的知觉造成的,当被试选择了观看传球游戏,那么有关传球的图式就会被注意,而不是过滤器或衰减器造成的,这是被试形成的图式自然选择的结果。,奈瑟图式模型的评价,第一:未必能彻底驳倒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 第二:以全局的眼光思考注意模型。,2.3注意的分配功能,自动加工与控制加工,Stroop效应与自动加工 自动加工和控制加工的分野 自动化过程的注意假设,材料: 呈现彩色条与彩色字(颜色与字意不一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