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

上传人:w****i 文档编号:98591525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资料(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我国制造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总量规模大幅提升,转型升级快速推进,产业体系日趋完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为保障国民经济平稳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蓬勃兴起,全球范围内创新资源快速流动,产业格局深度调整,我国制造业迎来“由大变强”的难得机遇。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突破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在增强制

2、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年)的实施取得显著成效的基础上,结合新时代制造业发展形势、任务和要求,制定本行动计划。一、当前形势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推动经济发展、改善人民生活、参与国际竞争和保障国家安全的根本所在。纵观世界强国的崛起,都是以强大的制造业为支撑的。在虚拟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世界强国仍然高度重视制造业的发展。制造业始终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的坚强保障。通过精准施策、有的放矢,上一轮行动计划实施取得显著成效,为我国制造业培育了竞争新优势,积蓄了发展新动能。主要表现在:重大装备亮点频现,示范应用扎实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复兴号”中国标准动车组投入商业化运营,城市

3、轨道交通全自动运行系统实现示范应用。关键技术多点突破,自主创新成果丰硕。谐波减速器等机器人关键零部件、靶向肿瘤药甲磺酸阿帕替尼等重大疾病1.1类新药实现产业化。检测认证能力提升,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以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标准化总体组、检测认证联盟为架构的中国机器人检测认证和标准体系日趋完善。新兴领域异军突起,结构调整成效显著。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轨道交通装备等产业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位居全球前列,发展质量和效益明显提升。当前,我国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形势错综复杂。从全球看,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和“制造业回归”步伐加快,发展中国家加快推进工业化进程。从国内看,我国制造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尚

4、未根本解决。为此,要进一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中央关于建设制造强国的决策部署,加快推进制造业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切实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制造业加快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二、总体要求(一)基本原则1、坚持创新驱动。把创新作为制造业实现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以全球视野谋划创新,推动包括科技创新、模式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管理创新等在内的全面创新,引导创新资源向制造业领域汇聚,培育提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探索弹性治理新机制,构建保护创新、包容创新的社会氛围。2、坚持市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在制造业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尊重企业主体地位,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

5、,最大程度激发企业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注重运用经济手段和法治办法加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及时弥补市场失灵和调节滞后。3、坚持质量为先。质量是制造业强大的重要标志。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完善质量管理机制,夯实质量提升基础,优化质量发展环境,提高产品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能力,以质量提档升级带动制造业提质增效,推动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4、坚持重点突破。加强制造业发展的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顺应产业变革趋势,立足经济社会需要和产业发展基础,聚焦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和核心问题,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

6、整合资源,集中发力,以重点突破带动制造业整体竞争能力提升。(二)总体目标到“十三五”末,轨道交通装备等制造业重点领域突破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实现产业化,形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企业,打造一批中国制造的知名品牌,创建一批国际公认的中国标准,制造业创新能力明显提升、产品质量大幅提高、综合素质显著增强。三、重点领域在轨道交通装备、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智能机器人、智能汽车、现代农业机械、高端医疗器械和药品、新材料、制造业智能化、重大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产业化专项。(一)轨道交通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轨道交通装备是构建安全、高效、环保的现代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基础。持续提升轨道交通装备现代

7、化水平,进一步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有利于巩固和提高在国际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1、发展高速、智能、绿色铁路装备。研制新一代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悬浮列车,搭建悬浮导向、车载供电等关键技术研发试验调试平台。打造系列化中国标准动车组,加快研发时速250公里等速度级别的中国标准动车组、中国标准高速综合检测试验列车。发展智能高铁装备,推进智能动车组及自动驾驶控制系统、智能化调度指挥系统等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形成具有国际领先水平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开展驮背运输专用车、混合动力机车、时速160公里快捷货车、大型养路装备等产品研制和产业化,形成批量生产能力。2、发展先进适用城市轨道交通装备。

8、研制中国标准城市轨道车辆及牵引、信号等关键系统,完善技术标准体系,推动互联互通和装备统型。加强全自动运行、综合运营管理与服务、主动安全检测与维护等智能化系统及装备研制,积极开展示范应用。加快研制时速160公里中速磁悬浮列车、跨座式单轨列车等自主化产品及核心系统部件,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开发城市轨道交通综合检测列车及专业检测装备,提高综合检测和安全保障能力。3、构建新型技术装备研发试验检测平台。建设轨道交通研发平台,围绕智能车间、智能工厂建设,重点研制机车车辆、列车控制系统、高速道岔等智能制造系统及装备,形成人机一体、集约高效的新型制造模式。建设高铁关键系统及部件试验检测平台,提升高铁车辆、列车

9、控制系统、信号系统试验检测能力,满足新技术、新产品试验检测及认证需要。建设城市轨道车辆及关键系统试验检测平台,提高多品种、多制式装备试验检测能力,形成行业技术服务体系,满足新产品开发及认证需要。(二)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关键技术产业化发展高端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是海洋运输、资源开发和国防建设的重要保障。加快船舶工业自主创新、转型升级,有利于提高国际竞争力。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1、发展高技术船舶与特种船舶。加强邮轮研制国际合作,逐步掌握设计和总包建造等技术,提升工程组织、供应链管理等能力。加快研制超大型集装箱船等高技术、绿色船舶,提升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开展关键配套设备和系统的示范应

10、用。加快极地多用途船等极地船舶装备的设计、建造,开展极地开发相关装备实船应用。积极发展深远海多功能救助船、公务执法船和应急保障船等专业船舶和关键设备系统,增强海上综合保障装备能力。2、发展海洋资源开发先进装备。推动第七代半潜式钻井平台(钻井船)等高端海洋油气开采装备的研发制造、示范应用,提升海洋油气装备的自主设计、系统集成和总承包能力,完善海洋油气装备体系。突破海洋新能源开发装备自主设计建造瓶颈,加快示范应用和产业化,建立新型海洋资源开发装备体系。推动深远海渔业装备的研发、示范应用与产业化,提升海上养殖、捕捞、运输、加工等智能化水平,拓展海洋经济发展新空间。3、提升关键系统和核心部件配套能力。

11、通过技术引进、自主创新等方式,开展大功率中高速柴油机、双燃料发动机等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动力系统技术攻关,突破关键技术,推动技术成果产业化。开发大型远洋船舶尾气处理等智能和环保装备,发展深水多点锚泊系统、钻井系统、通讯导航系统等关键专用配套设备,提升产业化能力,推动实船应用。4、提升研发制造基础能力。加强研发设计和试验检测能力建设,打造虚拟现实设计与试验平台、产品试验检测平台,提升研发效率和试验检测安全性、可靠性。加快虚拟制造、数据库管理等新技术开发应用,依托骨干企业建设智能示范生产线、智能示范车间、智能船厂等,优化生产流程工艺,促进研发制造服务深度融合。(三)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产业化机器人的研

12、发、制造、应用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水平的重要标志。随着智能控制、导航定位、多传感信息耦合等新技术快速发展,机器人产品智能化趋势愈加明显,具有感知、识别、决策、执行等功能的智能机器人已成为产业竞争角力的新战场。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1、提升关键共性技术集成创新能力。整合行业协会、产业链骨干企业、相关科研院所的优势资源,组建上下游紧密协作、利益共享的集成创新平台,重点开发基础性、关联性、开放性的机器人操作系统等关键共性技术。2、加快智能服务机器人推广应用。聚焦市场潜力大、产业基础好、外溢效应明显的智能服务机器人领域,推动医疗康复机器人、特种服务机器人关键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加快公共

13、服务机器人、个人服务机器人推广应用。3、研究布局新一代智能机器人。密切跟踪全球智能机器人最新发展动态,顺应个性化定制和柔性化生产的发展趋势,提高机器人安全性、易用性和环境适应性,加快研制全自主编程工业机器人、人机协作机器人、双臂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机器人。4、推动典型领域示范应用。提高搬运机器人、焊接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洁净机器人等整机系列化产品开发能力,在新能源、汽车、电子、轻工、纺织、医药、冶金、金属加工、建材、民爆、危险化学品等行业加大示范应用力度。(四)智能汽车关键技术产业化智能化是全球汽车产业新一轮变革的趋势。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水平位居世界前列,网络通信和道路设施发展水平较

14、高,汽车消费市场广阔,为智能汽车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发展智能汽车,有利于培育智能经济、构建智能社会、建设智能强国。产业化的重点任务是:1、开展智能汽车基础共性技术研发。建设智能汽车基础技术体系和数据库,重点研发汽车与通信等领域交叉融合的技术架构,环境感知等汽车人工智能基础技术,自然语音识别等人机交互及人机共驾技术,数据采集等大数据技术,加快建设覆盖全国的智能汽车典型场景库和大数据基础系统。突破智能汽车关键共性技术,重点研发新型智能终端模块、多核异构智能计算平台技术、全天候复杂交通场景高精度定位和地图技术、传感器融合感知技术、车用无线通信关键技术、基础云控平台技术等。2、开展智能汽车信息安全和测

15、试评价技术攻关。重点突破新型安全隔离架构技术、软硬件协同攻击识别技术、终端芯片安全加密和应用软件安全防护技术、无线通信安全加密技术、安全通讯及认证授权技术、数据加密等安全防护技术。完善智能汽车测试评价技术,重点研发测试评价体系架构,虚拟仿真、实车道路测试等技术和验证工具,整车级和系统级测试评价方法,构建反映我国道路环境和驾驶行为的测试基础数据库。3、提升智能汽车关键软硬件水平。聚焦智能汽车产业链薄弱领域和关键环节,重点加强传感器、车载芯片与中央处理器、车载操作系统、无线通信设备、以及北斗高精度定位装置等产品开发与产业化。加强辅助智能驾驶系统在整车上批量化、集成化示范应用。提升动力系统技术水平,

16、开展新型车用动力电池材料、单体及系统研发及产业化,加强先进动力电池生产线示范应用,开发动力电池单体、系统等拆解先进工艺及专用设备。推动新型电动直驱系统研发和规模化应用。4、加强智能汽车创新能力建设。依托国家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优化创新能力布局,建设智能汽车创新合作生态。推进国家智能汽车技术试验评价中心建设,建立智能汽车虚拟评价、在环测试、实路测试等检验检测能力。依托新型城镇化和道路交通设施等重大工程建设,建立智能汽车技术应用示范基地,开展示范运行验证。5、推进智能汽车军民融合发展。建立军民融合创新中心,实施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开展军民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相互转化。加快北斗定位导航系统、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在智能汽车相关领域的应用,促进车辆电子控制、高性能芯片、计算平台、雷达、夜视装备、微机电系统等自主知识产权军用技术的转化应用,加强无人驾驶系统、网络信息、基础云控平台、人工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