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

上传人:简****9 文档编号:98586762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PPT 页数:46 大小:7.3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章 绪论(4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绪论,第一节 旅游地理学,一、旅游与地理的关系,现代地理环境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经济地理环境。,从地理学的观点来看,旅游是由三个主要的成分组成的,即旅游的客源地、旅游的目的地和联系客源地和目的地之间的旅游通道这三个成分。三者的关系如下图所示:,1、闲暇、游憩和旅游 闲暇(leisure)是指人们扣除谋生活动时间、睡眠时间、个人和家庭事务活动时间之外剩余的时间。 即指个人不受其他条件限制,完全根据自己的意愿去利用或消磨的时间。 游憩(recreation)一般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所进行的各种活动,游憩可以恢复人的体力和精力,它包含的范围极其广泛,如家庭休闲(包括阅读、园艺、社交、看电视

2、等);日常休闲(如看戏、上餐馆、运动、看球赛等),也包括一日游或旅游等。,二、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学科性质,旅游(tourism)是在闲暇时间所从事的游憩活动的 一部分。 旅游的特点是要离开居住地或工作的地方,短暂地到一个目的地进行活动,同时旅游的目的地要提供各种旅游接待设施以满足旅游者的需求。 然而,实际上要区分旅游和游憩并不容易。,闲暇时间 工作时间 各种娱乐活动 地理范围,闲暇,游憩,闲暇、游憩和旅游之间的关系,商务旅行,2、旅游地理学的概念,“旅游现象是在各种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场合下发生的,它同地理学科有最直接的联系,所以就由专门的地理学来研究旅游,这种地理学就是年轻的旅游地理学。”

3、 前苏联地理学家叶琳娜.阿穆布洛维奇,“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的空间分布,适合旅游和游憩目的的地区或区域的自然基础,以及存在于旅游与旅游胜地和旅游地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关系。” 德国学者20世纪60年代末,旅游地理学是运用地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类旅行游览、休憩疗养,康乐消遣同地理环境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相关规律的学科。 郭来喜(1985),中国旅游地理:在了解旅游地理一般理论与方法的基础上,侧重掌握中国及不同等级旅游区旅游各组成要素的基本特征及主要特色。,现代旅游业由旅游主体(旅游者)、旅游客体(旅游资源)、旅游媒体(交通、宾馆、旅行社等组成。,主体,媒介,资源,3、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三、旅游

4、地理学的学科性质,皮尔斯(Pearce,1989,英国),四、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郭来喜(1985),四、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基本内容,1、旅游客源的研究,包括:旅游产生的条件及其地理背景,旅游者行为规律, 旅游流预测等。,2、旅游资源的研究,包括:旅游资源的界定与分类,旅游资源的调查与评价等。,3、旅游区划的研究,包括:旅游区划的理论依据与区划方案。,4、区域旅游发展规划的制定,包括:旅游环境容量的估算,旅游通道的评估与建设,区 域旅游开发的综合条件评价,区域旅游发展战略的制定, 旅游地的规划。,5、旅游开发的区域影响研究,包括:旅游开发对区域经济、环境与社会等方面的正面与 负面影响。,6

5、、旅游信息系统与地图的研究,包括:旅游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和运用,旅游地图的绘制与表现形式等。,一、国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萌芽时期,世纪年代美国地理学家麦克默里(Mcmaky),在地理学者协会会刊地理评论上发表了娱乐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公认为旅游地理学的开世之作。,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始于20世纪20年代。,背景:富有阶层有旅游的欲望,旅游研究随之产生 特点:撰写导游材料、旅行指南。 研究旅游开发用地,集中考虑旅游活动场所和景物开发建设用地。着眼于小尺度空间范围的研究。 成果:不自觉的,只是在研究土地利用,将旅游作为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加以研究,涉及到旅游领域的地理学者也是个别

6、的。 代表人物:麦克默里,、二战前开端时期,背景:过去战争气氛、恶化中的生活环境以及社会经济的较快恢复和发展,使国内旅游需求急增,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发展 特点:没有明显的方向和兴趣,所作的研究工作仍然是零散的;参与旅游研究的地理学者人数有限;文献著作较少; 成果:城市规划和国家公园的设立、乡村土地利用研究中讨论休闲与旅游环境的改善,旅游需求和设施的建立等问题,少数地理学者参加了早期旅游地的开发和规划研究工作 代表人物:英国科波克(Coppock J T)和美国克莱门特(Clement H G ),、二战后到60年代初的发展时期,4、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中期,特点:以主动参与和多样化研究为主,

7、领域:()旅游资源评价 ()旅游地和旅游区域开发研究 ()旅游客流的调查与分析 ()旅游对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文化的影响研究,其中包括对旅游容量问题。,、年代中期以来, 1976年,23届国际地理学大会第一次把旅游地理和疗养地理列为一个专业组,标志着旅游地理这门新学科得到了地理学家的承认,从此,旅游地理学作为地理学的一个分支被确立下来。 20世纪80年代初,旅游地理学已形成其基本的理论体系和方法构架。,、国外旅游地理的发展趋势,第二节 旅游地理学的形成和发展,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巡游,宦游,漫游,云游,周游,山海经,最早载有我国各地山川风物与古迹的典籍。,货殖列传,最早的中国旅游地理记

8、述专篇。,水经注,综合性地理名著。,佛国记,世界上最早的、规模空前的旅游巨著。,、朴素的旅游地理著作,入蜀记,开我国日记体游记之先河,中国第一部长篇游记。,徐霞客游记,我国古代最早的区域旅游地理专著。,2、近现代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二、中国旅游地理学发展简史,在中国系统地开展旅游地理学的科学研究是以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为标志开始的。 陈传康、郭来喜、杨冠雄等是当代中国旅游地理学的主要开拓者。,近代中国,对自然风景区的成团机制问题进行研究,张其钧的(1934)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1940)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我国旅游地理学发展道路:实践-理论-再实践-提高

9、和完善,其历程可大略分为三个阶段。 (1) 初创阶段(19791985) 中国旅游地理学进入系统研究的标志是1979年底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组建旅游地理学科组。 高校中,北京大学地理系在投入部分力量转入开展与旅游地理有关的科研和教学活动方面是起步最早者。 郭来喜最早比较系统地研究、总结、介绍了旅游地理学这门学科,陈传康则最早对风景及构景、建筑与景观、旅游资源开发的一些规律性问题做了阐述。,北京旅游学院编印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1)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的旅游地理文集(1982)是我国最早的两部有关旅游地理学的文集。 由郭来喜等编写、北京旅游学院印行的中国旅游地理讲义(1981)则是

10、我国最早的一部旅游地理教材。 吴传钧和郭来喜的开发我国旅游资源,开展旅游地理研究(1979)是这一阶段最重要的一篇论文。 1985年李旭旦主编的人文地理学概论首次列入了旅游地理学条目(郭来喜撰写),标志着旅游地理学正式成为地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2)初步发展阶段(19861991) 标志是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发展,地理界承担的小区旅游开发规划数量骤增,完成了一大批有较高实用价值的科研报告。 侧重于参与旅游资源方面的开发和规划实践,在大量个案经验的基础上,对区域旅游开发规划理论和模式也已有了初步总结。 郭来喜的中国旅游资源的基本特征与旅游区划研究”和“中国旅游资源基本特征及其开发研究”是最早向国

11、外介绍国内旅游地理研究成果的两篇论文,引起国际重视。,大量的旅游地理专著纷纷出版 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编印,旅游地理文集,1982 黄国英译,马特勒著,国际旅游地理,1984年 周进步,中国旅游地理,1985年 戴淞年,中国旅游地理,1986年 刘振礼等,中国旅游地理,1986年 北京旅游学院编印,旅游资源的开发与观赏,1987 卢云亭,现代旅游地理学,1988年 雷明德,旅游地理学,1988年 陈传康,北京旅游地理学,1989年 孙文昌、陈元泰,应用旅游地理学,1990年,(3)深化阶段(1992) 很大进展,主要表现在:旅游地理学家参与了高层次旅游决策,如: 郭来喜倡导设置生态旅游主题年的

12、建议被国家旅游局采纳,将1999年旅游主题定为生态环境游; 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合作,1993年制定了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试行稿),为制定中长期旅游规划提供了科学依据;,1996年由中科院地理所和国家旅游局计划统计司共同承担,由郭来喜主持的“中国旅游业持续发展理论基础及宏观配置体系研究”课题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列为“九五”重点项目,成为国家级自然科学领域的第一项重点旅游研究项目,显示了旅游地理学研究旅游产业的成熟性和先导性,成为旅游地理研究的一个新里程碑; 1993年出版了第一本较高水准的旅游地理学教材;一大批青年旅游地理学者成长起来,其中具代表性的有保继刚、吴必虎、陆林等

13、。 技术应用也呈多样化和现代化,传统技术方法得到革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得到普及,高新技术如RS、GIS、GPS等技术也在资源普查和规划中得到运用。,郭来喜主持的“北海市旅游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1997),首次进行了旅游资源普查、旅游发展战略研究和旅游业发展与布局总体规划制定三位一体化的综合性研究,通过实地调查、资源普查、抽样调查(游客、旅行商)和遥感图像分析,建立旅游资源信息系统(TIS),为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的编制奠定了坚实基础。 该规划被认为是到目前为止国内旅游规划体系最完整、技术方法最先进的区域旅游规划,成为区域级旅游规划的典范。,三、中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趋势,1、注重学科基本概念的研究和应用; 2、在研究内容上,要从目前以资源、旅游开发的区域社会经济条件研究为主,扩展到从相互联系的角度对资源、市场、环境的系统研究; 3、在研究方法上,要坚持理论研究与实际相结合的宗旨; 4、提倡跨学科的合作研究。旅游地理学者应主动吸引相邻学科(经济学、社会学、管理科学等)的知识和研究方法。如旅游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影响,没有跨学科的合作研究,就很难获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四、旅游地理学的研究方法,北京故宫,中国最美的十二个地方,河南白云山,四川九寨沟,安徽黄山,贵州黄果树瀑布,云南丽江,江苏苏州园林,新疆喀纳斯,西藏珠峰,上海外滩,湖北三峡,江西庐山,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