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

上传人:【**** 文档编号:98584151 上传时间:2019-09-12 格式:DOC 页数:19 大小:1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解析(19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山东省日照青山学校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酒令是对酒礼的变革、丰富和发展,是佐酒助兴的重要手段,是文化入于酒,更是酒中的文化。最早的酒令是辅助礼的,后来才发展为佐酒助兴、宾主尽欢的方法,甚至成了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最古老的酒令当为投壶,要将特制之矢投入一口广腹大的壸中。投壶从射礼转化而来,盛行于春秋战国,史记中载有投壶盛况。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喜作流觞曲水之举。择一风雅静僻所在,依次安坐于潺潺曲水边,置酒杯于上流使顺流而下,酒杯止于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乘微醉或嘯吟

2、或援笔,作出诗来。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永和九年的兰亭修禊,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辛集序。这种酒令,虽为罚酒手段,但因被罚作诗这种高逸雅致的精神活动的参与而变得不同凡响。当然在民间亦有简化为只饮酒不作诗的。南北朝时期,由“流觞曲水”演化而来的吟诗应和,流行较盛。士大夫在酒席上吟诗应和,迟者受罚,已成风气。唐宋时代是我国游戏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酒令也得以长足发展。“唐人饮酒必为令为佐欢”。当时较盛行的是“藏钩”“射覆”等几种。“藏钩”就是甲方将“钩”或藏于手中或匿于手外,搓成拳状让乙方猜度,猜错罚酒。“射覆”是先分队,也叫“分曹”,先让一方暗暗覆物于器皿下让另一方猜,射就是猜度之意。李商隐就曾在诗中写道:

3、“隔座送钩春酒暖,分曹射覆蜡灯红。”酒令到明清时代则进入另一个高峰期,其品种更加丰富举凡世间人物、花木、虫禽、词牌、中药、八卦、骨牌,以及种种风俗、节令、无不入令。清人俞敦培把酒令分为雅令、通令、筹令。雅令,是指文人酒令,按内容可分为字令、诗令等多种。比如字令,因汉字形体结构随意增损离合变化殊多,制成的字令或妙语双关,或双声叠韵,或顶针回环变化万千,趣味盎然,真正是考较与座者的智慧与敏捷。心快、眼快、手快、嘴快四者缺一不可。雅令是文人的“智力竞赛”,虽情趣古雅,但一般人做不来,而“通令”不必劳神,几乎人人可为,比如投骰子,划酒拳,全凭运气。至于筹令,则是雅俗共赏,因是从筒中抽筹行令,故名。筹上

4、多镌刻诗词、典故,每筹下注明饮酒对象及数量,诙谐幽默,每每令人捧腹。小说红楼梦中就有多处行酒令的描写,妙趣橫生,宴乐无穷。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自由选择,几经发展。这一有趣的艺术形式,已成为中国所特有的酒文化。1. 下列对文中“酒令”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酒令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酒文化,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B. 酒令的产生是出于辅助酒礼的需要,后来逐渐成为了佐酒助兴的最佳手段。C. 酒令起初形式单一,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品种变得丰富起来。D. 洒令的形式千变万化,可以即兴创造和自由选择,令洒宴妙趣横生,兴味无穷。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5、魏晋时,文人雅士整日饮酒作乐,纵情山水,清谈老庄,游心翰墨,自然喜行流觞曲水这种酒令。B. 投壶是最古老的酒令,从中同古代“六艺”之一的射礼转化而来,在春秋战国时代极为盛行。C. “唐人饮洒必为令为佐欢”,“藏钩”“分曹”“射覆”就是当时较盛行的洒令,都是以“猜”的形式来定胜负,猜错罚酒。D. 酒令是为众人会聚畅饮美酒来助兴的,但也可能变成有的人劝酒、赌酒、逼酒的手段。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人酒令中融人了丰富的语言和义学知识,因此参与者的知识文化水平有助于在行令过程中胜出。B.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旬“隔座送钩春酒暧,分曹射覆蜡灯红”生动地描写了酒宴上的行令场面

6、。C. 清代有人将酒令分为通令、雅令、筹令,人们可以各依需要来自由选择,因而酒令在各个阶层都能盛行。D. 在今天的信息社会里,我们再没见过酒令的出现,酒令文化已随着时代的前进而永远消亡了。【答案】1. D 2. C 3. D【解析】【1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理解文中概念的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阐释的细微差别,题中A项,“是文人雅士们智慧的结晶”错误,也有很多无需文化水平就可参与的酒令。“文人雅士”范畴太狭;B项,“最佳手段”错,是重要手段;C项,“直到明清时代进入了发展的高峰”,唐代也有长足发展。点睛: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

7、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2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的信息能力,答题时要仔细对读选项和原文,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的差别。题中C项,“分曹”“射履”是同一种酒令。【3题详解】试题分析: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题中D项,文中未提到酒令在今天的发展,难以得出这一结论。何况“永远消亡”也过于绝对。(二)文学类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

8、字,完成下面小题。秋风袅袅秋虫鸣张强秋天是虫的季节。蝉在林中“知了,知了”不停地叫着,仿佛己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田野未收割的豆地里,蝈蝈也伏在在豆棵下“吱吱,吱吱”聒噪着,和树上的蝉声相应和。夜晚月朗星稀,凉风习习,蛐蛐、油蛉、纺织娘躲在一个角落里忘我地弹唱,时而独奏,时而合唱,直到月己西斜,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蝉从五月末由黑暗的地下爬出,开始羽化为成虫,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六月三日夜闻蝉中写道:“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可见六月就已经可以听到蝉声了。“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

9、,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古时有二十四节气七十二候。立秋的三候为“寒蝉鸣”,这时的蝉己禁不住越吹越凉的秋风和越来越浓重的夜露,开始发出凄苦的哀号。宋代柳永雨霖铃中:“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一层秋雨一层凉,蝉弱小的身躯的确难以抵挡秋雨的侵袭,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吧?“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郎士元送别)一声凄切的蝉鸣曾触发了多少人的千古愁思,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秋夜中叫得最欢快最忘我的

10、莫过于蟋蟀,月华如水,洒在庭院中、窗台下,洒在枕边洒在漓露的梦里。“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这些从诗经中走来,唧唧吟唱的秋虫,此时就蹲在檐下的月影里,或者躲在墙缝里,趴在草丛中,它们歌唱凉如水的夜色,歌唱大地的丰收,歌唱村庄的温暖。“空庭疏雨后,四壁乱蛩鸣。”“促织甚微细,哀音何动人。”看,秋夜漫漫,陪伴人打发这寂寥时光的不只是一盏昏黄的灯,还有蛐蛐缠缠绵绵的歌吟。秋夜,纺织娘“轧织,轧织”“织,织,织啊,织,织,织啊”的叫声一点儿也不比蟋蟀逊色,和蟋蟀不同的是,纺织娘似乎很少躲到村庄的屋檐下,野外的草丛才是它们最宽广最自由的舞台。纺织娘古称“络纬”,诗正义中“络纬鸣

11、,懒妇惊”是说纺织娘叫起来的时候,懒惰的妇人突然开始吃惊,原来她意识到秋天到了,冬天也就不远了,还没准备好过冬的棉衣,她怎能不惊呢,其实猛然吃惊的何止懒妇,李白长相思中写道:“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霜降三候为“蛰虫咸俯”,俯,蛰伏也。过了霜降,秋虫的吟唱渐渐稀疏,这古人认为秋虫都蛰伏了,实则不然,即使养在笼中,置于炉旁,蟋蟀、蝈蝈、纺织娘也只能勉强活过春节。虫的寿命使然,非人力所能逮也。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我庆幸和小虫共同生活在一个屋檐下,夜深人静的时候,听吧,它们还醒着,还用村庄朴实的方言

12、唱着大地的歌,生命不息,大地的歌唱也永不会停止!(有删改)4. 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文章开头描写秋虫在月夜忘我地歌唱,主要表现出秋虫对时间、对生命的珍视,展示了它们对生命的热情。B. 人们常以寒蝉来表现身世之痛、家国之思或离别之苦,这体现了王国维所说的“以我观物,故物皆着我之色彩”。C. 古人认为蟋蟀、蝈蝈、纺织娘到霜降后都蛰伏了,作者不认同这种说法,作者认为这时的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D. 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层次条理清楚,行文自然流畅,极富文化意蕴,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表现出作者对秋虫的赞美。5. 文章多处引用古诗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

13、说明。6. 在作者看来,“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请结合作品进行分析。【答案】4. C 5. 增添文章的文学性(语言典雅,富有文采),增强了文章艺术感染力;丰富文章内容,使自己的见解更加深刻(突出作者的看法和情感态度),增强文章说服力。 6. 不辜负美好时光,释放生命的热情(忘我地歌唱)。面对生活中的凄苦,虽无奈但依然抗争。歌唱生活的美好、大地的丰收、村庄的温暖,生命不息,歌唱不止。生命虽短暂,但应尊重生命,要认真地活。【解析】【4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解答本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

14、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人物、语言、观点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C项,“秋虫大部分因为寒冷而冻死了”说法错误,是因为秋虫的寿命使然。故选C。【5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引用诗句的作用。文章中“荷香清露坠,柳动好风生。微月初三夜新蝉第一声。”“高蝉多远韵,茂树有余阴。”等诗句的引用,增加了文章的文采,和艺术感染力。同时“薄暮末蝉三两声,回头故乡千万里”等诗句,不仅丰富文章内容,还增强后文“因此寒蝉就成为悲凉的代名词,这悲凉,有的是身世之痛,有的是故国之思,有的则是离别之苦。蝉本无知,然许多诗人却闻蝉而愁,只因为诗人自己心中有愁”论断的说服力。答题时,结合引用的作用,联系文章

15、内容答题。【6题详解】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作品表现出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题干中答题关键词“秋虫鸣表现了怎样的生活态度”“结合作品进行分析”。这是考查考生筛选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答题区间在全文中,筛选关键语句“仿佛己感到时光将尽,要抓住这最后的时刻释放出生命中最后的热情”“夜色阑珊,仍迟迟不肯睡去,它们怕辜负大好的时光”“整个夏季都是蝉的,它们不知疲倦,伴随着一路攀升的气温,把一个夏天吵得沸沸扬扬,这盛大的阵势一直要持续到秋初”“这凄凄切切的悲鸣或许就是它们无奈的抗争”“但秋虫的一生是响亮的一生,它们认认真真活过,这是它们对生命的尊重”概括形成答案。【点睛】引用诗句,作为一种常见修辞方法,通过在文章中有意引用诗句、名人事例、格言等,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或看法。它的作用主要包括:(1)可使所表达的语言意思简洁凝练,增添感染力,有利于作者表情达意;(2)可为作者的观点和看法提供有力的论据,增强说服力;(3)有利于读者在阅读中产生联想或共鸣,达到推陈出新,增强生动性的效果,或幽默风趣,增强形象性的效果。二、课内文言文7.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金就砺则利 就:靠近,接近B.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闻:知道C. 恨晨光之熹微 恨:怨恨D. 知来者之可追 追:补救【答案】C【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其它中学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